产后出血的分析与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2

产后出血的分析与护理

黄清芳谢光荣

【关键词】产后出血的原因观察护理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产后出血的时间包括: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至产后2小时及产后2至24小时三个时期。多发生于产后2小时内,其发生率3-5%,是产科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亦是产妇四大死亡原因(出血、感染、子痫、妊娠合并心脏病)之一。

1临床资料

1.1成都市六医院2003~2007年分娩人数及产后出血人数情况(见表1)。

表12003~2007年分娩人数及产后出血比例

分娩人数产后出血人数出血与分娩人数(%)

2003年812121.5%

2004年927151.6%

2005年903161.8%

产后出血总数

宫缩乏力性出血人数(占总数%)

胎盘因素人数(占总数%)

软产道损伤人数(占总数%)

凝血机制障碍人数(占总数%)

2006年848151.8%

2007年69224.3.5%

1.2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见表2)。

表2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所占比例

2003年1210(83%)2(7%)00

2004年1514(96%)1(7%)00

2005年1612(75%)2(13%)2(13%)0

2006年1512(80%)1(7%)2(13%)0

2007年2417(21%)4(17%)2(8%)1(4%)

2结果

从表1中可见,从2003年至2007年的分娩人数看,产后出血的人数所占比例有逐年回升的趋势。虽然这种增高趋势仍然在正常范围内,完全有必要对产后出血进行深入透彻全面的分析以及护理。从表2可见,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是宫缩乏性出血,占总数的71-93%其次是胎盘因素,占总数7-17%。最后是软产道损伤及凝血机制障碍发生率均低。

3讨论

从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产后出血分为四种原因:宫缩乏力性出血、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机制障碍。具体分析如下:

3.1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

子宫的缩乏力性出血,又称子宫迟缓性出血。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正常情况下,胎盘自子宫壁剥离后,由于了宫肌纤维的收缩和缩复的作用,使胎盘附着处断裂的血管受压闭合,且变得迂回曲折,血流停滞,血栓形成,故出血迅速减少和渐渐停止。任何影响子宫肌纤维正常收缩和缩复功能的因素,都可以造成宫缩乏力性出血。这些因素包括:

3.1.1全身性因素

产程延长或难产使产妇衰竭,精神紧张;临产后,使用镇静剂过多或麻醉过深;急慢性全身性疾病等,均可引起产后出血发生。

3.1.2局部性因素

分为两方面:子宫过度膨胀和子宫肌本身病变。子宫过度膨胀如双胎、羊水过多,巨大儿等,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张力减低。子宫肌本身病变如分娩过多,过密,或子宫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等,所致子宫肌纤维退行性变和结缔组织增多;子宫畸形、子宫肌瘤等所致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或排列紊乱;妊娠高血压综合症,重度贫血,子宫胎盘卒中等,所致子宫肌水肿和渗血等,均可引起产后出血发生。

3.2胎盘因素

由于滞溜的胎盘或残留的胎盘组织影响子宫收缩,使剥离处血管开放而发生产后出血。有五种情况,其发生率7-17%。包括胎盘剥离不全,胎盘全部滞留,胎盘嵌顿,胎盘粘连,植入性胎盘滞留。

3.3软产道损伤

多见于子宫颈裂伤或严重阴道裂伤。阴道流血颜色鲜红,及时给予缝合即可止血。其发生率8-13%

3.4凝血机制障碍

多见于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还见于全身性出血性疾病和肝脏疾病。其发生率0-4%。

4护理

产后出血是造成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而且还是四大死亡原因的首位。产后出血较多,持续时间长,预后严重,出现失血性休克,即使获救也可导致继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出现席汉氏综合症,给产妇带来不可逆的严重后果。因此,护理在产后出血发生时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至关重要。

4.1心理护理

向孕产妇介绍病房和分娩室环境,介绍妊娠分娩的基本知识,在各产程中给产妇精神鼓励,使其完全消除对分娩恐惧,指导产妇分娩时呼吸配合,下肢和腹部肌肉的配合,以及腹壁按摩,压迫止痛手法等;接生者随时说明产程进展情况,指导妇运用孕期学到的助产法和手法,来配合产程进展;医务人员态度和蔼且鼓励产妇增强分娩的信心。

4.2了解高危因素

孕妇在待产中护士或助产士详细了解高危因素,仔细看门诊病历,了解病史及时发现产后出血发生有关的病因,及时做好抢救措施。

4.3正确处理第三产程

在第三产程中,医务人员注意无菌操作,防止产褥感染,杜绝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遇到子宫松弛的产妇,切勿挤压子宫或牵拉脐带;人工剥离胎盘时,当胎盘未全部剥离前,不宜牵拉。严密观察阴道流血量,产妇的主诉症状及体征。如阴道流血量>500ml者,或出现休克前期症状如面色苍白、出冷汗、畏寒、血压降低、心慌等切忌不要惊慌失措,要有初步判断的能力。一方面主动采取措施,一方面迅速通知医生,立即采取止血措施,按摩子宫,同时给予催产素、益母草、欣母沛等缩宫药物进行缩宫治疗,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必要时吸氧,配合医生迅速寻找出血原因,对因治疗及时止血。在止血过程中,出现休克立即采取抗休克的一系列抢救措施: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物质,吸氧,抗生素应用等。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变化及神志,做好抢救记录,总结病还必须小结、液体入量、出量。

4.4产后2小时严密观察

产后出血多发生于分娩后2小时内,而发生于分娩后6小时者明显减少。故在产后2小时内,尽量将产妇留在产房中,严密观察出血情况,转入休养室后,仍不能放松警惕。一般止血后仍需观察2小时无异常,一般情况好,送回休养室并特别交班。

4.5产褥期护理

产妇休克恢复后,鼓励产妇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指导并加强母乳喂养,因母乳喂养可刺激大脑垂体分泌催产素,减不产后出血。预防感染保持外阴清洁,每日检查子宫收缩情况及恶露排出量、性状,有无异味。如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使产妇尽早康复。

对于产后出血的综合分析认识,应用并指导临床实践,必然会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加强产后出血的护理观察,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将会预防后出血的发生,及时阻止病情继续发展,以免给病人带来身心两方面的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樊尚荣等,分娩期妇女心理卫生,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年1月15卷第1期.

[2]郑福增,产科学,1994年4月第2版,1995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