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骆马湖水源地取水工程为例浅析取水方式的比较选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以骆马湖水源地取水工程为例浅析取水方式的比较选择

宋士娟

徐州市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徐州市221002

摘要:本文以骆马湖水源地取水工程为例,重点研究箱式取水头部在工程中的应用。分别从结构选型、基础形式、以及施工方案等方面介绍箱式取水头部的特点,并通过和其他形式取水头部的对比,论证选型的合理性。

取水头部是给水工程最为关键性的起点,涉及到如何将骆马湖的优质原水引至取水泵站,再输送到水厂,经处理后将优质水输送到徐州市千家万户。因此,取水头部形式、取水头部结构形式、基础形式和施工方案均是给水工程项目的重难点之一,应予以重视。

1取水头部形式选择

骆马湖属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介于北纬34°0′~34°14′,东经118°6′~118°16′之间,地跨徐州、宿迁两市结合部12个乡镇。骆马湖洪、枯水位变幅不大(最高水位25.79m,1%频率洪水位24.79m,常水位为22.79m,最低枯水位20.29m,洪枯水位最大变幅4.5m)。拟取水处湖面宽阔,常水位水深较深,达到10~15m。

拟建工程的取水量为80万m3/d,同时根据骆马湖取水口水下地形情况和类似工程的实践经验,较合适的取水头部有两种型式可供选择:箱式取水头部和桩架式取水头部。

(1)方案一:桩架式取水头部

一般采用钢管桩或预制钢筋混凝土管桩,将桩打入河床,在框架周围采用格栅加以围护,防止漂浮物进入。适用于河床较为稳定、地质宜打桩、枯水位水深较深和水位变化不大的情况。

(2)方案二:箱式取水头部

箱式取水头部箱体为钢筋砼结构,在其侧面设置进水窗口,并安装拦污格栅,引水管深入箱体内取水。对于规模较大的箱式取水头部,箱体宜采用预制构件,分成几部分先在岸上制作完毕,浮运至取水点,再在水下进行拼装就位;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正常情况下箱体下湖底局部挖深3m左右,箱体嵌入湖底,与灌注桩连接。

2优缺点比较

两个方案的优缺点比较见下表。

根据取水点位置和水下地形图,拟建取水头部所处位置距离大堤约2.1km,在枯水位情况下取水点处水深还有约11m。

根据引水管进水口淹没水深、悬空高度等应满足其有关水力条件的设计要求,采用桩架式取水头部均能满足相关要求;而且桩架式取水头部更利于取得中层以上的优质湖水。而箱式取水头部施工难度相对较大,由于水深较深,如若取中上层优质湖水,同时还应考虑箱体崁入湖床一定的深度,箱体总高度要大于12m,更增加了箱体制作、安装就位的施工难度。

综合上述,针对本工程取水点水深较深,湖床较为稳定等特点,考虑到桩架式取水头部具有有利于取得中上层优质湖水、施工难度相对较易,而且投资也低,推荐采用桩架式取水头部。

2取水头部的结构选型

本项目取水头部位于取水头部位于骆马湖内,距离岸边约2.1km。

根据工艺选定的尺寸及形式,取水头部采用箱体结构,平面尺寸16.0×8.0m,高约10m,常用的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一般均在岸上制作,水下安装,由于取水头部距岸边约2.1km,需用船运或浮运至取水口,取水头部若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重量太重,需分节制作,然后浮运至头部位置,进行水下安装。根据以往经验,若取水头部距岸边较近时,采用钢筋混凝土箱体结构,施工较为方便,若距离较远,因其自重较大,浮运和吊装、安装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施工较为不便,考虑骆马湖的水环境条件,采用钢框架箱体结构时,结构重量大大减轻,可浮运也可船运至头部位置,在吊装及安装过程中容易操作。综合以上,取水头部拟采用钢框架箱体结构。

3取水头部的基础形式

根据在取水口附近现场调查的情况和取水口湖底附近的地形地貌,骆马湖湖区范围内采砂船较多,且采砂深度可达50多m,因此本工程采用DN800的钢管桩作为取水头部的基础,待下一步结合地质勘查结果再优化设计。

4取水头部的施工方案

取水头部的设计方案与施工密切相关,结构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取水头部结构的安全、质量和投资,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同时,尽可能给施工提供方便。由于取水头部位于湖中,可租用采砂船并加以改装、加固,用于吊装、运输及打桩。临时租用湖堤外侧空地作为取水头部制作场地,取水头部总高约10m,分2节制作,每节高约5m,制作完毕后,利用吊车和船吊转至运输船上,运至取水口位置。将打桩机固定在改装后的船上施打取水头部的DN800钢管桩,打桩完毕,在取水头部运至后,用船吊将头部吊装,潜水员配合安装,水面设浮标进行标示。

参考文献

[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2]《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3]城镇供水长距离输水管(渠)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193:2005)

[4]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3册)城镇给水[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赵明;输配水系统水力与水质安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6]王印忠,李雪,李明,张连强;海水取水头部设计要点[J];中国给水排水;2015年第31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