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会计盈余管理与独立审计质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浅析会计盈余管理与独立审计质量

袁征

袁征/山东省沂水县道托镇财政所

【摘要】当前,一些上市公司开始进行盈余管理,其出现的主要动机是进行利润平滑。该行为的极大降低了会计方面信息的质量,让投资者和很多利益有关者对企业内部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产生一种错误的判断,进而出现决策出错的现象。因为盈余管理被广泛的存在于上市公司中,让投资者受到了巨大的损害。基于此背景,本文从会计盈余管理和独立审计质量两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会计;盈余管理;独立审计

投资者做投资决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企业的信息。证券市场上,一些上市公司一般披露的是会计方面的信息,而在会计信息中,公司的盈余状况又是很多投资者普遍关心的问题。独立审计质量和公司的盈余状况一直都是投资者和广大学者所关注的问题。

一、盈余管理与独立审计质量的概念

(一)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在会计领域就有了“盈余管理”这个概念。但是国内外很多研究者在此概念上的观念还未能达成一致。国内的学者对它的定义也不尽相同。陆建桥则以为所谓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在准则所规定的范围内,为能够让自身效益达到最大化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所做出的会计方面的选择。从一些学者对此概念的描述中,不难发现他们都是针对财务报告中盈余管理在进行定义。

(二)任何服务和产品都难以离开“质量”和“数量”两种基本属性。其中的质量最重要。因为它与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切身利益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在质量上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可是人们一般都习惯性地会从狭义上去理解产品的质量。

1、损失观

从社会角度来解释,每一种产品在上市之后都会给社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依据日本一名质量管理家的观点,其实质量就是某产品在上市后,其功能本身所出现的损失外而给社会带来的损失。所损失的产品越小,质量水平就越高。

2、规格观

若从制造者的层面来解释,ISO(国际标准组织)认为,质量其实就是反应实体来满足隐含和明确需要能力特性的总和。所谓“实体”就是指能够单独研究和描述的事物。它能够是过程、活动和产品,同时也可以是人、体系或组织。还能够是以上每一项的各种组合。所谓“明确需要”就是指供需的双方在签订合同和业务洽谈的过程中,;利用技术要点、产品图样、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规定的内容。所谓“隐含需要”就是指被人们公认的,不用明确表达的内容。因为在很多状况下,需要会随环境和时间而变化,所以质量具有一种动态性。

二、独立审计质量和盈余管理的关系分析

当前,企业管理为了追求企业利润和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做盈余管理的现象层出不穷。所以,注册会计室在盈余管理中的审计作用非常明显。无论是降低盈余或者是调增盈余都会大大降低报表的信息质量,从而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一种潜在的风险和威胁。注册会计师所出具的盈余管理的关系和审计意见的类型运运而生。单从风险的导向型审计上看,如果某上市公司有盈余管理的行为,为了能够规避审计的风险,相关注册会计师会相应的出具一些审计意见。其审计意见作为公司经营信息和财务的信号传递方式。该信息就是报表直接使用者最关键同时也是最常用的来源。毋庸置疑,高质量审计能够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提升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的质量。同时还能对投资者的各种利益给予保障,抑制管理者的一些投机行为。

盈余管理行为的广泛存在和审计风险的上升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方面,如果发现了违反会计准则的一些盈余管理行为,在审计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却没有发现,这样,担任审计职责的会计师或他所在的事务所将要受到经济或法律上的处罚与制裁。另一方面,如果盈余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目的,没有违反会计准则,这样的行为一旦被发现,将会让注册会计师和他所在事务所的形象大打折扣。也正是因为如此,为了能够规避审计风险,注册风险师会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给予一些非标准审计意见,起到一种监督审计的作用。在另一方面,因为会计事务所或者某注册会计师接受审计委托的时间很长,或者某公司用各种利益去贿赂会计师儿让他做出一些不合实际状况的报告等。以上这些行为都会让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的关系复杂起来。当注册会计师被这些因素影响后,很可能就难以保证自己审计的客观性,无法客观地评价企业的实际盈余状况,有效真实的审计意见也就得不到保障。

三、会计事务所的规模对盈余管理和审计质量关系的影响

近些年来,国内一些会计事务所正进行着兼并和合并,导致具有高度影响力的会计事务所诞生。一些会计事务所规模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市场集中度和扩大业务能力方面等。对于企业的审计工作而言,无论规模是小还是大的事务所,都按照一样的情况和标准来实施工作,在终极审计报告中应该不会存在太大的差距。规模不一样的事务所对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到底会有何影响呢?

注册会计师所出具的一些审计意见是否合理,提供的报告有多大的可信度,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来分析。首先是注册会计师会有多大可能发现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其次是会计师已发现盈余管理行为在审计意见中能够表达出来的可能性。就第一种来看,注册会计师自身的能力和审计中资源投入与利用的程度有着极大的关系。就第二个方面而言,主要取决于会计师能偶独立执行审计的任务。所以,我们应该分析事务所的规模对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的影响。

四、盈余管理程度和独立审计质量

盈余管理的本身会对上市公司增加一种潜在的风险。盈余管理在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时,它和会计师审计意见间就会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若某上市企业被认为有盈余管理的行为,它内部的风险将会相应的有所增加。此外,有些盈余管理研究成了审计研究的桥梁与中介。审计意见是否和盈余管理存在的相关性是判断会计师水平的标准之一。针对管理当局来说,无论是从客观或主观上分析,都有盈余管理的动因。然而一般的投资者缺乏能力来识别盈余管理的程度。

五、结束语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职业界和学术界对与独立审计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所以,它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和重点。会计盈余的管理程度是判断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标准之一。研究显示,某种程度上,会计师能够鉴别盈余管理的程度,并将它反应在审计的意见中。实践和理论证明审计是规范国内公司行为的一大重要环节。通过制定准则和法规,提升对会计师的要求虽然能够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敏感性,但是它并不一定能够提升审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比较[J].会计研究,2007(2)

[2]李玉平.贾榕泉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与企业盈余管理相关性的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张若钦,周遵龙.注册会计师是否发现了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市场论坛,2009(2)

[4]鲍金亮,朱琳.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相关性研究—基于深沪市2009年年报数据[J].经济论坛,2012(5)

[5]吴雯贾.基于公司治理角度的盈余质量与审计收费相关性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