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超声与微波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2

聚焦超声与微波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比较

徐华林李俊义

徐华林李俊义(山东省莱芜市人民医院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喉科271100)

【中图分类号】R4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2-0262-02

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流涕、鼻塞为主要临床表现,且其发病率呈全球性增长的趋势,其全球平均发病率在10%~25%,被公认为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1]。我院2009年5月~2011年8月在鼻内镜下分别进行聚焦超声和微波治疗变应性鼻炎,通过12个月的随访结果,比较其疗效和安全性,探讨聚焦超声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优越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纳入标准均符合2004年兰州会议“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诊断标准,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排除重度鼻中隔偏曲、鼻腔狭窄,药物和免疫治疗无效,未做过其他物理治疗。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116例,男73例,女63例;年龄18-55岁,平均31.2岁。对照组88例,男性48例,女性40例,年龄17-58岁,平均32.3岁。

1.2方法:

治疗组:患者平卧位,在鼻内镜下用含1%丁卡因及盐酸赛洛唑林滴鼻剂的棉片置入双侧鼻腔行表面麻醉及收缩,共3次。麻醉成功后取出鼻腔棉片,鼻内镜直视下采用重庆海极翼聚焦超声治疗仪,治疗剂量调为Ⅲ级-Ⅳ级,每次扫面时间调为10s,扫描速度为3-6mm/s,将治疗头的超声发射窗口对准并紧贴鼻腔黏膜,对双侧下鼻甲及鼻中隔进行扫描,下鼻甲扫描采用线性扫描,由后向前,扫描间距4mm,单位扫描线扫描2-3遍,每侧鼻腔总时间为200-300s,视鼻腔情况及病情严重程度而定。

对照组:患者取坐位,麻醉方法同治疗组,采用MTC-4型微波治疗仪,选择输出功率为20-30w,每个点位治疗时间为1-3s,每侧治疗时间40-50s。在鼻内镜下,持微波治疗辐射头(针状),分别置于鼻丘、鼻中隔前上方和下鼻甲上缘、内侧缘、下缘行微波多点热凝治疗。使黏膜组织凝固、迅速缩小、发白为宜。一侧鼻腔治疗结束后观察并记录鼻腔情况,然后以相同方法治疗另一侧鼻腔。

1.3术后随访及疗效评价:

术后5-10d开始首次随访,并于术后1月、6月和12月时随访。详细观察并记录鼻黏膜变化情况。记录治疗前和术后1月、6月和12月患者症状及体征评分,依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用计分法评价其疗效[2]。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完成全部数据处理,对治疗前后评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对两个处理组间有效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一般在术后7-14d,患者术前各项症状均有所减轻,术后鼻塞、清涕、喷嚏、鼻痒改善明显,无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鼻涕倒流、嗅觉减退等并发症。116例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显效86例(74.1%),有效16例(13.8%),无效14例(12.1%)。治疗前评分均数为(10.376±2.135),治疗后评分均数为(3.948±2.67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术后7-14d鼻腔肿胀、干燥,有伪膜、干痂,术后第2周创面基本恢复,术后随访6~12个月,患者鼻腔黏膜基本恢复正常。术后鼻痒、喷嚏症状改善明显,鼻塞、清涕次之。术后无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嗅觉减退等并发症。3例患者出现鼻涕倒流,术后不良反应有鼻腔干燥17例(19.3%)、鼻腔出血7例(8.0%)。治疗前评分为(10.376±2.135)分,治疗后12月评分为(5.846±2.468)分,经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共随访12月,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87.9%,对照组59.1%,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超声具有热效应、空化效应、机械效应、组织穿透性和能量聚集性等特点。聚焦超声选择性作用于鼻黏膜下组织、腺体、血管和神经等结构,形成散在、点状的凝固性坏死区,对黏膜表面则基本无损伤,保留了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完整性,其治疗的机制为:作用于黏膜下组织,达到鼻腔消融目的,从而缓解鼻塞症状;热效应形成的凝固性坏死点破坏黏膜下的免疫细胞、腺体、血管和神经等,

从而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腺体分泌。缓解鼻腔水肿等症状,降低局部反应性和敏感性;超声还能诱导肥大细胞完全脱颗粒,相当于免疫治疗[3]。

微波热凝治疗变应性鼻炎是利用电磁波组织热凝原理,微波导入组织后.使电极周围组织受热、凝固、坏死、脱落而形成疤痕组织门。使鼻腔黏膜表面具有一层蛋白质凝固膜而减少与致敏原的接触。鼻腔感觉神经纤维和副交感神经纤维被一定程度的破坏,阻断神经传导通路。降低其兴奋性和敏感性;破坏免疫细胞浸润及相互作用的场所,抑制细胞脱颗粒和递质释放:改变其生物膜的流动性。使新生黏膜组织结构对变应原的敏感性降低,并逐渐恢复正常[4]。

从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疗效观察可以看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在12月时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可见聚焦超声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微波,治疗安全性高,并发症少。聚焦超声治疗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物理治疗方式,它注重对鼻腔生理功能的保护,操作简单.安全性好。

参考文献

[1]Mehle.MEArenasalsteroidssafe[J]currentopinioninotolaryngealHeadandNeckSurgery.2003.11(3):201-205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J].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3):166.

[3]朱谨.变应性鼻炎治疗新技术:聚焦超声治疗叨.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6,21(1):26-30.

[4]张文东,张秀丽,孙刚.等.微波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应用[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1,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