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输刺治疗粉刺32例的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1

探索输刺治疗粉刺32例的疗效

尹卫中

湖南省衡南县谭子山镇医院421107

【摘要】为探索针灸治疗粉刺的疗效,采用针灸中的输刺取穴临床观察治疗,对32例顾客分析显示该法对粉刺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粉刺;中医疗法;输刺

粉刺,又称痤疮,是一种毛下皮脂腺的慢性炎症,青春期多见,男女均可发生,其特点是:颜面及胸背等处皮脂丰厚部位散在发生针尖或米粒大小的皮疹或见黑头,能挤出粉渣样物,不仅痛痒不适,且有碍美容。中医称本病为‘酒刺’、‘面疱’等,认为是由于青春期生机旺盛,因先天凛赋的原因,使肺经血热,郁于肌肤,熏蒸面部,而发为疱疹,或因冲任不调,肌肤疏泄失畅而致。或因恣食膏粱厚味之品,使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蕴于肠胃,不能下达,上蒸头面胸背而成。本病病位涉及肺、脾胃、大肠、肝胆,病性多于实证。治宜清热解毒,健脾利湿,凉血活血。本人对其采用输刺法取穴治疗,临床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在32例患者中,女性19例,男性13例,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33岁,以16岁—25岁为最多,占28例,25岁-33岁的4例,病情最短的3个月,最长的8年,发病部位以两侧面颊、鼻及唇周、前额区为最多,其次为颌部,发于颈部及胸背区的较少。

2治疗方法

2.1取穴:

肺经风热型:肺经的荥穴—鱼际、输穴—太渊,肺俞;大肠经的荥穴—二间、输穴—三间,大肠俞;面部穴位。

湿热蕴结型:胃经的荥穴—内庭、输穴—陷谷,胃俞;脾经的荥穴—大都、输穴—太白,脾俞;面部穴位。

痰湿凝结型:脾经的荥穴—大都、输穴—太白,脾俞;肺经的荥穴—鱼际、输穴—太渊,肺俞;肝经的荥穴—行间、输穴—太冲,肝俞;面部穴位。

2.2刺法:

荥输穴位用泻法;面部穴用平补平泻法;背俞穴用刺络拔罐法,每次选取2~3穴,用消过毒的三棱针快速刺入穴位二、三次,然后于其上拔上火罐,使每穴出血量为2~3毫升,取下火罐,擦干血迹即可。

2.3疗程:

隔日治疗一次,10次一疗程,疗程间隔为5天。

2.4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少吃辛辣、高糖、高脂及热性食物,戒烟酒,不饮浓茶,多食蔬菜、水果,停用刺激性化妆品及药物,不熬夜,保持大便畅通和精神愉快。女性患者如有月经不调,应予以治疗。常用热水清洗患部,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挤捏,以免感染,留下瘢痕。

3疗效标准

痊愈:原疹全部消退,疹痕逐渐消失,面颊恢复光润。显效:原疹基本消退,新起皮疹减少,留有色素沉着。好转:原疹有吸收,新疹减少,或疹块由大变小。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4治疗结果

32例中,痊愈9例,约占28%;显效16例,约占50%;好转7例,约占22%,总有效率100%。

5典型案例

吴某,女,19岁,2009年3月6日因面部大量生成红色粟粒状皮疹5个月来院,平时嗜食辛辣之品,生活不规律,双侧面颊、颌部大量淡红或鲜红粟粒状皮疹,其中有3—4个小脓包,伴多食易饥,怕热,口渴喜凉饮,大便:1—2天1次,舌质红,苔腻微黄,脉滑小数。经使用上述方法中的湿热蕴结型取穴治疗一个疗程后,该顾客面部小脓包消失,红疹颜色逐渐变淡,数目减少70%以上。2个疗程后,其面部疹痕完全消失,局部皮肤恢复光润。患者本人对疗效非常满意,随访至今,其面部一直光滑红润,未再生长粉刺。

6讨论

中医学认为粉刺是由风热袭肺,熏蒸肌肤或过食油腻辛辣食物,使脾胃蕴湿积热,湿热外蒸肌肤而致,可见本病不是单纯性颜面之疾,其治疗宜从整体着手,以调整脏腑功能为要。输刺是针灸疗法九刺的第一种方法,是一种五脏有病时针治方法。“输刺者,刺诸经荥输,

藏腧也。”本人采用输刺治疗粉刺是遵照《难经,六十八难》所说:“……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及《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和背俞穴是人体脏腑之气输通出入之处的具体运用,它既具有疏泄脏腑之郁热、湿邪,调和气血,又可达到调整脏腑的功能。湿热得祛,而脏腑气血调和,则粉刺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