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成因总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后进生”成因总结

李炎华

广西岑溪市水汶镇中心小学543200

摘要:为了更有效地转化“后进生”,就必须先要弄清楚“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回顾20年来的教学生涯,每学年都或多或少地会遇到一些“后进生”,并深入调查、研究,最终总结出“后进生”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本人四个方面促成的。

关键词:后进生成因学生本人

回顾二十年来的教学生涯,每学年都或多或少地会遇到一些“后进生”,他们的思想品德、组织纪律、学习成绩等表现都较为落后,并且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例如:自卑、恐惧、逆反、厌学、逃避、焦虑等等。为了更有效地转化他们,一直以来我都在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本人先确定“后进生”的研究及辅导对象,然后深入到他们的家庭中、他们所在学校的班级中、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和他们的个体差异方面去调查研究,并收集了大量案主个人的资料。虽然形成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但主要是由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学生个体因素四个方面造成。以下是本人从这四个方面去总结出的“后进生”的形成原因。

一、家庭因素

1.家庭变故。如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等等,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孤僻、自卑、早熟的心理。

2.父母不和。如父母关系冷淡,经常吵架、打架,生活不安定,家庭没温暖,在这样一个充满是非的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忧郁、焦虑、敏感、多疑,难以与人和谐相处,总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3.家长作风。家长作风严重,父母说一不二,气氛沉默,缺少民主,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使孩子不敢大声讲话,不敢自由说笑,不敢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自信心不足,会产生抑郁心理。

4.娇生惯养。这样的家庭又容易导致子女散漫任性、目无组织纪律、顽皮捣蛋。这样的孩子对挫折的容忍能力很差,一旦遇上挫折就会一蹶不振。

5.疏于管教。有些家长早出晚归,忙生意、忙工作、忙着赚钱,很少有时间和子女交流,无暇关心孩子的学习,更没有时间陪孩子游戏、娱乐,至于辅导孩子的学习和管教孩子的行为就更加不可能啦!这样也会导致孩子自卑心理的产生,他们会觉得自己的父母不关心自己,从而会放纵自己的行为。

6.遥控管理。现在我们这里农村中有半数以上孩子的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孩子只好交给孩子的祖父祖母看管,甚至有些是孩子自己“看管”自己。为了方便与孩子联系,于是就纷纷买手机交给孩子,并“要求”孩子上课时不要玩手机,听老师的话。他们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并给足生活费用就OK了,自己与孩子一年也难得见上一面。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但加大了学校的教育难度,而且会把自己的孩子推向“问题学生”的行列。

7.轻视知识。目前社会上由于有一些人文化不高却很会赚钱,反之,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某些家长往往会以这些作为茶前饭后的话题,孩子耳闻目睹多了,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上种上“读书无用论”的种子。

8.素质较低。有些父母本身素质低下,教育孩子简单粗暴,长此下去,这些孩子就会具有暴力倾向。

二、学校因素

1.快慢分班。现代教育大都主张“平衡分班”、“公平教育”,理由是如果学校从新生入学后就按考试成绩给学生编班,成绩好的学生分在“快班”,由优秀教师来带;成绩差的就分在“慢班”,给一般老师来带。这样一来被分在“慢班”的学生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抬不起头,父母也会对他们失去信心,他们的心理压力会非常大,从而会悲观失望、破罐破摔,形成不可逆转的心理问题。

2.害怕考试。在学校里,“后进生”由于学不懂、成绩差,所以最害怕的就是考试。每一次考试都会造成较大心理负担。一次次的打击,一次次的挫残,他们的心里难道不会感到绝望吗?长期的不快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会给他们带来心理问题,焦虑,厌学,怕进入教室,最后甚至逃学或辍学。

3.担心学业。对于“后进生”来说,绝大部分在学习上是落后的,但是他们也有自尊,也非常希望自己的成绩会逐渐好起来,也好为自己找回一点面子。因此,他们在学习上会出现一些焦虑、担忧甚至提心吊胆的情形。

4.追求升学。一考定终身的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无论是上级部门还是社会,他们对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也只看结果,看学生的考试成绩,看学校考上高一级学校有多少人,而不会看该学校、该老师转变了多少个“后进生”,提升了多少个“学困生”。

为此,学校也只有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上而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尖子生”而忽视“后进生”的做法会使“后进生”形成更加自卑的心理,觉得自己可有可无,更有甚者由于心理不平衡而产生报复心理和行为。

5.缺少关爱。“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也有关。一些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上缺乏“三心”:耐心、细心和爱心。

在教育方法当中,使用的教育手段简单、粗暴,对于违纪学生,不是罚站、罚扫地、罚跑,就是写检讨、请家长、停学等等,甚至以恶语伤人、挖苦、讽刺来代替耐心开导,循循善诱。

这些做法,在学生心里是很不服气的,久而久之就会想着法子与老师对着干,最终搞得老师整天疲于应付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精疲力尽。这就是“后进生”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因素

1.近朱者赤。不良的社会环境往往会影响一个人心理的健康发展。据我所知,某些村中大人如果喜欢赌博,那里的很多小孩很小也会学会了赌博;某个村寨如果多出读书人,则那里的小孩也大多数会喜欢读书;做生意的家族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做生意;好吃懒做的家族基本上没有几个人会奋发向上……

2.生存压力。“后进生”要面对更多的来自社会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恐慌、焦虑、烦躁使他们的心理难以平衡,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3.害怕竞争。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促使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时,青少年学生往往会处理不当,从而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他们甚至会觉得有人在不怀好意地注意自己,觉得有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久而久之就形成多疑的心理问题,害怕与他人进行合作与竞争。

4.黄赌毒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不良文化也趁机而入,黄色书刊、黄色影视、聚众赌博、吸食毒品等等毒害着孩子们的心灵。我们经常看见“后进生”中出现早恋、赌博、抽烟、打架等行为,其实这就是他们的心灵受到毒害,出现心理问题后的一些行为表现。

5.沉溺网络。网络的迅速发展,直接进入到大多数人的生活中,进入到学校中。手机上网、看新闻、看小说、看电影、看电视剧、玩游戏、聊天、网上购物等等,让某些学生乐此不疲,最终沦落为“后进生”的行列。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深受其害,成为“网虫”。我校就有不少学生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白天在宿舍或教室睡觉,晚上就爬围墙外出通宵上网,没钱就骗父母亲人,更有甚者去偷、去抢,悲乎!

四、个人因素

1.个人性格。个人性格存在一定的差异,处理问题的态度上也会有所不同甚至相反。根据调查分析得出,凡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大部分人的个性内向,不喜欢与人交流,平时表现为:心胸狭窄、抑郁、自卑、活动范围狭小等等。所以说,个人性格是形成“后进生”原因之一。

2.青春时期。中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心理的发展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期间他们的心理发展经常处于不平衡、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于是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自卑心理、逆反心理、早恋心理、封闭心理、嫉妒心理。

3.生理差异。每个人的生理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遗传因素或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例如每个人的认知能力、意志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等都有所不同,而这些生理差异短时间内也很难改变,这也是“后进生”产生的一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