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成分制备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血液成分制备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张月

(濮阳市中心血站河南濮阳457000)

【摘要】血液制备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指,收集、接触血站中所有的血液,收集回来的血液中极有可能出现含有传染病等其他危险因素。相关医学研究报告表明,无偿献血收集回来的血液中不乏含有疾病的血液,并且含有传染性疾病的血液数量也逐渐增加。近几年来,虽然无偿献血站的相关管理制度不断改善,但是仍旧存在较多的问题以及危险因素。因此,提升血液成分制备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相关的防护措施方案必须尽快提升和完善。本文主要对血液成分制备工作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血液成分制备人员;职业性损伤;危险因素;防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6-0219-02

前言

血液成分制备工作在医院的所有职业中属于高危工作之一。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极易被含有传染性疾病的血液所感染,例如被沾有传染性血液的物品割伤等。由此可知,血液成分制备工作人员必须提升自我防护意识,最大程度降低工作中危险因素的发生概率。

1.危险因素的种类

1.1物理因素

1.1.1针刺或操作时出现的损伤针刺伤害通常会发生在:工作人员误扔针头,在拾回针头的过程中被刺伤;在收集血液时不小心刺伤;在血液成分制备的过程中,在连接血袋以及分浆器时被刺伤。而操作时出现的擦伤主要发生在:工作人员将血袋从离心杯取出或者放入时,不小心被擦伤等。据不完全统计,无偿献血站的工作人员的职业性损伤中针刺损伤高达77%以上,擦伤皮肤污染15.7%,发生黏膜污染6.52%。

1.1.2噪声血站工作人员长期处于90分贝甚至以上的噪音中工作,极易出现头疼头晕、听力严重下降恶心以及失眠等。而这些噪音通常包含机器工作的声音、对话声、铃声等。

1.2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主要是指感染,而感染可通过接触血液或者分泌物来传播,如果工作人员不注重安全防护,极有可能在自身受到感染的情况下成为感染物质传播的载体。通常感染的病毒有艾滋病毒、流感病毒以及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等。有医学家明确指出,医务人员的被病毒感染率是由血液传染病的流行概率来决定的。

1.3化学因素

工作人员会经常接触消毒剂,而消毒剂对人体的刺激性较大,受到消毒剂影响较轻的工作人员会出现哮喘或者皮炎,影响较大的极易中毒甚至致癌。消毒剂对于人体的呼吸道、皮肤等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1.4隐蔽危险因素

血液成分制备结束后,产生的医疗废物一般情况下可归类于具有感染性物品,其中还会含有损伤型医疗废物,通常医疗废物包含针头、一次性生理盐水、口罩以及一次性手套等。这些医疗废物主要来源于血液成分制备科。

2.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2.1进行职业安全方面的教育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安全防护措施,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从而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最大限度降低职业性损伤。

2.2完善医疗器械,完善防护措施

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意识到职业性损伤对人体的危害,逐渐完善医疗器械设备、检测设备以及安全防护设备等。为工作人员建立健康档案,定期组织体检。

2.3安全处理废弃针头

使用过的针头以及注射器等医疗用品必须按照规定做好毁形处理工作。如果出现刺伤或者擦伤的现象,应立刻挤出伤口部位少量的血液,采用自来水冲洗后做好消毒清理工作,必须包扎伤口。需要留意检验的最终结果,随时做好防护工作。

2.4血液接触预防

在工作时需要戴好一次性手套、口罩以及帽子,应用机采刺穿血管时,工作人员应与患者保持适当的距离,并且利用医用创口贴将针头固定,防止血液流出。在血液收集结束时,让献血人士自行按压针眼,直到血液不再流出。被血液粘到的衣物需要立即更换消毒,最后在进行常规清洗。如果血液破袋将离心杯以及离心仓污染,工作人员需要用消毒液来浸泡被污染用品,一般情况下,需要浸泡半个小时,随后才能够进行常规清洁。采血完毕需要用消毒水擦拭采血的区域。

2.5消毒剂防护

在接触消毒剂时需要带上一次性手套,并且将消毒剂放置在通风的位置。需要在相应的地方安装空气净化器,定期对空气的消毒剂含量进行检测,从而减少工作人员吸入的消毒剂量。

2.6医疗废物处理

医疗废物需要分类放置,使用过的针头以及较尖锐的医疗用品需要放在可防止穿透的容器里,不论是具有感染的医疗废弃物,还是非感染医疗废弃物,均由相应的工作人员送到制定地点进行灭菌后再送至专业处理中心尽心销毁。对于渗出的血液需要在消毒过后再采取相应的处理。

2.7噪音预防

可对工作的环境做好隔音防护措施,定期对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养护和修检,为手推车以及操作台面等可活动的医疗用品涂上适量的润滑油,尽可能减少推动的次数,从而降低噪音对工作人员的影响。

3.职业安全保障措施

3.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我国一直将无偿献血站点的质量方面的管理放在工作管理的首位,质量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生物安全方面的管理。通常安全管理包含工作环境管理;装置以及设备管理;易耗品以及消毒物品管理;病毒感染管理;个人安全防护物品管理等。而生物安全管理包含病毒感染管理;医疗废物管理以及生物安全应急措施等。

3.2提升血液成分制备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

必须要落实安全方面的制度,让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安全防护意识,必须警示自己血液中均具有潜在的危险。工作人员需要按照操作流程来工作,定时进行体检,注意自身的生命健康。管理人员需要为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知识培训,让工作人员增强安全防护意识。工作人员必须要穿好工作服、戴好一次性口罩、手套、帽子等,尽可能避免与病原体产生过多的接触等。

【参考文献】

[1]任玉华,杨志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05):264.

[2]李兰川,付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分析与防护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04):517-519.

[3]孟长秀,张晓兰,薛均.医院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与防护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07):1004-1006.

[4]李妮,陈俊贤,林冠文.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05):1287-1289.

[5]江天兰.血液透析室护士的职业性损伤与防护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