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牧羊人”——“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1

当好“牧羊人”——“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初探

李萍

苏州市平江中学李萍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改”的旗帜下,众多语文教师都深刻地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并且孜孜不倦地实践着。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上操作这种模式呢?大家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小组讨论”方式来实践这种理念。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不由得产生了疑惑:“小组讨论”到底有没有效果呢?看似课堂教学有了新气象,学生动起来了,课堂热闹起来了。可仔细观察,刚开始,学生的热情高涨,很是配合。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学生明显趋于冷淡,讨论也只集中在了少数学生身上,其余的都处于袖手旁观状态。我继而思索:采用什么办法才能提高其“功效”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以下三个关键:

一、强调自主学习,但不能放任自流;二、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三、倡导探究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现有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讨论”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认识也不够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和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为个别优等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另外,有的教师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草草收场,算是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这些场面:小组中有一成员在权威性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只是小权威的“高见”;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合作学习,都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来热闹非凡,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为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我们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性阅读活动。

语文范畴的探究学习在操作上要求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有些“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但实际上是曲解开放,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等。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