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摆位误差分析与质量控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摆位误差分析与质量控制分析

马晓华田世磊

(威海市立医院山东威海264200)

【摘要】目的:探究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摆位误差分析与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使用ELEKTA-Synergy直线加速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肿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放疗前KV-CBCT扫描,结合扫描图像、CT图像和靶区中心匹配,分析X、Y、Z轴方向误差值变化,判断摆位重复性。结果:系统误差(均数)与随机误差(标准差)三轴方向变化为:肺癌x(1.80±1.71)mm,y(1.07±1.01)mm,z(2.15±1.87)mm;肝癌x(1.63±1.78)mm,y(1.09±1.11)mm,z(2.88±2.41)mm;脑癌x(0.81±0.82)mm,Y(0.78±0.72)mm,z(0.87±0.80)mm。结论:肿瘤放疗中经常会有摆位误差。在实际应用中,只有充分了解误差原因,才能更好的结合体位固定技术和CBCT位置验证,确保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摆位的准确性及重复性。

【关键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摆位误差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1-0107-02

立体定向放射一直是国际放射肿瘤界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图像技术对肿瘤组织进行照射取得的效果不显著[1]。使用高分次及短疗程具有显著的生物学优势,已经成为放射治疗中首选的治疗方式。本次研究主要对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肿瘤患者的摆位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期得到良好的摆位准确性及重复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使用ELEKTA-Synergy直线加速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肿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患者20例;男性5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在32到72岁之间。所有患者均进行3D-CRT全脑放疗,30Gy/10f后,及时补充局部脑部病灶SRT/SRS剂量在5Gy到10Gy,治疗1到3次,同时治疗1到2个病灶。原发或转移性肺癌患者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在18到77岁。治疗病灶1到5个,剂量为550cGy到1200cGy,分4到10次,每日一次。转移性肝癌患者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在43到68岁之间。治疗病灶1到2个,剂量为50到60Gy/10f/12d。

1.2进行体位固定并定位扫描CT

患者均为仰卧位,低温热塑网状定位膜固定。头部使用网状头膜,胸腹部用体膜。于Siemens螺旋CT模拟机下定位,在患者身体前正中线和左右体侧激光十字标记位置的两毫米位置处用铅点做参考标记,完成扫描。头部与胸腹肿瘤为三毫米厚获得增强扫描。将CT扫描图像传输到治疗计划系统Pinnacal3中,合理设计靶区和治疗计划[2]。

1.3矫正摆位误差并匹配图像

患者行CBCT扫描,在线校位。专业医生完成图像校准,对附近骨组织和肿瘤靶区域进行扫描。首先,手动完成自动配准,根据骨性标志手动微调,微调标准为CT影响冠状位、矢状位和横断位,让骨性标志及靶肿瘤重合,观察CBCT图像上CTV、BTV、GTV等包绕肿瘤轮廓。完成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配准后,得到临床Lateral、Vertical和Longitudinal位置上的摆位误差配准差值,之后按照显示数值矫正移动床位,给患者实施放疗。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对肺癌、肝癌和脑转移癌的放疗及摆位误差分析后,实际结果如表所示。

3.讨论

相关研究证实,放疗过程中,患者摆位会发生不同变化,容易造成靶区域漏照,导致大量剂量偏移到较危险的区域中。因此摆位重复性及准确性治疗是影响放疗效果的主要因素。

临床分析发现,胸腹摆位左右方向误差主要由于人体中线不能与一体化定位板纵向轴重合,体膜中存在的弹性产生了左右偏差,餐后时间差异、体膜较松等均会引起误差。背腹方向摆位误差与体重变化、呼吸时胸廓运动、左右方向偏差等密切相关。头脚位置摆位误差主要与呼吸运动肿瘤移位;患者身体轴线扭曲;肥胖者皮下脂肪厚度和张力;老年患者皮肤松弛;患者双手抱肘等具有很大联系。

放疗精确度与患者体表表现、粗细比值等具有很大联系,所以患者体表摆位会受到呼吸运动、体重变化和进食等多种因素影响[3]。

进行CT模拟操作中,医生、物理师等均应积极参与到各个环节中,提高CT定位的精确性。CBCT扫描体位时,必须保证摆位精确,合理辨别CBCT参数,得到精确的高分辨图像,提高放疗的精确性。首次放疗完成后,计算机网络主要对床的位置参数如左右、背腹、头足等进行摆正,确定摆位标准。

除此之外,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器官生理活动、体重变化等不确定因素也会对患者放疗治疗过程中靶区域、形状和大小产生影响。因此,实施肿瘤精确化放射治疗时,必须及时对靶区位置进行CBCT验证,采用治疗床遥控控制放疗。CBCT的应用,给QA和QC提供了依据,已经成为精确放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本次研究中,脑部肿瘤放疗体位重复性明显优于肺癌和肝癌,肺癌x(1.80±1.71)mm,y(1.07±1.01)mm,z(2.15±1.87)mm;肝癌x(1.63±1.78)mm,y(1.09±1.11)mm,z(2.88±2.41)mm;脑癌x(0.81±0.82)mm,y(0.78±0.72)mm,z(0.87±0.80)mm。

综上所述,进行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很难避免,由于放疗技师是放射治疗的主要操作者,直接影响着放疗的治疗效果。所以,放疗技师必须了解放疗过程中的各项操作,树立正确的意识,控制误差,将误差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白兰兰,黄家文,姚婷.盆腔肿瘤常规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的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10,31(12):18-19.

[2]吴冰,李莉,余莉.头颈部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质量保证[J].医疗卫生装备,2014,3(05):34-36.

[3]张淑慧,杨敬贤.肿瘤放射治疗摆位技术质量控制的探讨[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3,11(1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