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3

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石季(襄樊学院教育学院体育学系,湖北襄樊44105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140-02

摘要:高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同时要重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完美人格。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塑造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因此高校应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探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以塑造大学生的完美人格。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生;人格

人格,从社会学角度解释是指: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总和。总之,人格涵盖了人的一切内在品质,犹如人的灵魂。人格的形成与自身素质有关,同时受生活环境、教育、社会实践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的影响最大。体育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原因有二:一是,大学生(尤其低年级大学生)身体还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通过体育锻炼,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练就强壮的体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行为。其二,大学生思想活跃,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强,他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要适应未来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适应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的。而体育的教育过程,具有模拟社会,应付挑战,经受成功与失败考验的过程,培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团结互助的集体精神。因而,体育在人的生长过程中对“灵”与“肉”两方面均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是其他教育内容难以替代的。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所指出:无论一个国家引入了多少现代的经济制度管理方法,如果执行这些制度并使之付诸实施的那些个人,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动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只是徒有虚名。因此说:我国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大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需要。作为大学生培养基地的高校就应肩负起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重任。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格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在人格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是新世纪的呼唤,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

一、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

人格是灵魂的骨架,健全的人格能给我们一个正直、清澈的灵魂,带给我们美好的生活体验和幸福的心灵,引导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它是一个人的内涵、素养和精神气质。大学生人格是大学生的内涵、素养和精神气质。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指其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能够积极地开放自我,正确地认识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对待他人具有开阔心胸,能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面对人生能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并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在团队中能够充分发挥团结、合作和自我创造能力。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意义体现在两方面。(1)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大学阶段是人格完善定性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如果在这一阶段不断完善自己人格,将自己心理水平和道德素质提高,与人相处融洽,具有良好的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和创造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那么大学生将以一种愉快的心态享受生活。(2)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一个国家拥有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发展、进步,才能在世界竞争中掌握竞争主动权。因此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培养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知识经济的挑战。目前大学生由于学习、就业、社会、家庭造成的压力,在人格上出现失衡现象,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自我意识强烈,自私、自大,信心不足,依赖性强,交往能力差,孤独,自卑。因此,学校要提供条件和时间、空间,努力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坚信种下行为,收获习惯;种下习惯,收获性格;种下性格,收获命运。因此,学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校园体育文化是在学校这一特定氛围和环境里,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学校教师员工和学生在教学、科研、竞赛、健身活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拥有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包含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外显文化),即学校的教学、师资、体育活动和场地、器材设施等。校园制度文化,即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规章制度、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后勤保障及体育竞赛的规划和体育运动协会等。精神文化(隐性文化),是在学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创造过程中长期积累、整合、提炼出来的,它包括学校体育意识,学校精神风貌,心理素质、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等。校园体育文化可以说是从物质上满足师生员工的体育需求,在精神层面上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对学生自信、自强、坚毅、竞争协作、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应该说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机制影响,让学生无意识地领悟顽强、竞争、合作的真谛,约束自己的行为,起到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作用。

三、体育与人格因素的培养

(一)培养参与意识和能力

当今社会越来越走向开放,人们也越来越具有参与社会的意识,人们认识到只有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才具备人生的价值。当今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社会的热点问题,以及校园文化等他们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竞技项目又充满挑战性。他们完全可以融入进去,加入到体育活动的行列中去,在其中他们可以找到各自的位置,或体验、或娱乐、或观赏、或竞技,总之,他们都能从中受益。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为日后积极参与祖国美好明天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二)培养表现意识和竞争能力

受儒家思想影响,社会要求青年人要谦逊、含蓄,不要过于表现自己。使青年人个性得不到体现,从而影响他们的创造力、创新能力的充分展现。从某种意义来讲,影响了我们科技水平的提高。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又是充满激烈竞争,知识日新月异,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社会未来的栋梁,要有面对挑战,勇于应战,敢于创造的勇气和能力。而体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表现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的持续发展和实践的过程。奥林匹克精神就是“更快、更高、更远”,体育活动中要求学生勇于表现自己,表现出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水平,自己的自信,让别人认识你,了解你。教师通过语言、动作去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去表现自己。通过参与体育实践,不仅改善了学生集体的质量,更改变了他们怯懦寡断的性格,孤僻抑郁的气质,树立起勇敢、自信的人生态度,从而使他们勇于接受挑战,勇于竞争。

(三)经受挫折、磨砺性格

体育是一个充满刺激充满悬念的运动,它没有永远的胜利者和失败者。成功、失败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成功和失败是互相交织的,不断被替代的,失败的痛苦永远被对胜利的渴望所掩盖。挫折—奋斗—成功—再挫折—再崛起,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体育的辩证法则,这一过程也勾画出了成功者永不停止奋斗的人生轨迹,这一过程与人生法则如出一辙。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过程的进行以及竞赛、测试等手段的运用,诱导学生向难题、障碍、对方挑战。其间,学生备受肉体之苦,心理冲击之累,实在地感受到挫折的经历,真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其后,又享受战胜困难,战胜对手,战胜自我的快乐,真是“苦后尽是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学生遇难不进时,教给方法,勉励其振作,督促其继续前进;在其困惑厌战时鼓励他们要锲而不舍,直至最终取得成功。在这不断地磨炼过程中,学生学会了面对现实,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困难和挫折,用健康、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新的挑战,从而为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奠定基础。

(四)倡导集体精神,培养处世能力

体育内容有很多要以团队形式参与的,如球赛、游戏等。每一个成员都置身于一个集体中,团体胜利了,大家分享集体胜利后的荣誉;失利了,每一个成员都承担着责任并进行反省。团体荣我荣,团体耻我耻,从而培养他们为集体而奉献的品质。一次次的领悟,他们的心胸越来越开阔。他们会深深体验到,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个人的荣辱与祖国的强盛紧密相连。从而树立良好的集体观念,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进而努力学习,掌握先进知识和技术,融合于社会,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五)培养法规意识

体育是公正、合理的,它有其特有的游戏规则,你必须遵守它,否则你就会受到“惩罚”。在体育竞赛中,必须受规则的约束,不能在场上胡作非为,我行我素。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竞赛,他们会明白必须遵守规则,约束自己行为,才能公开,公正地竞争。在依法治国的今天,他们会养成遵守法律,以“法”律己的优良品质。

(六)培养真、善、美的价值观

当体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们广泛的社会意识、塑造性格、改变气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在参与与逃避、个人与集体、循规与投机的种种矛盾中,培养了他们坦荡开放、光明磊落的道德主流。在激烈对抗、面对对手和困难时,在胜利与荣誉到来时,在挫折与失败时,在受到嘲笑与不公正对待时,他们学会了冷静、容忍和理智。在表现、表演和竞技中,他们学会了表现美、创造美、鉴赏美。在体育中,他们远离矫揉造作和粉饰媚态,在他们心目中,只有健康、真实的生命力才是真的美的。体育以其生动而朴实的方式教会学生识别真、善、美,引导学生追求真正的真、善、美。

四、重视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学生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敬岗、爱业、勤奋好学的精神,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与人合作,融入社会,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将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将体育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将教师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因此高校应重视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为更好地培养塑造学生的人格,高校应加强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在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加强媒体宣传,加强奥林匹克精神的宣传,大力宣传奥林匹精神和体育竞赛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拼搏进取,团结友爱的良好体育精神风貌;组织学生参加体育知识讲座、观摩体育比赛,拓宽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了解内外体育赛事、体育形势、体育文化,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策划组织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加强学校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的组织、管理和运行,加大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加学生之间的交往,给学生展现自我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信、自强、团结、合作和自我创造能力,和与人为善,能善解人意的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

五、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培育学生健康人格的关键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无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一)体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明确自己既是塑造民族体魄的建筑师,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加强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在教学过程,不仅授业,更重育人。

(二)体育教师要加强文化方面的修养,不仅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要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了解与本学科有关学科的知识,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做一名知识渊博的教师。

(三)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教态自然亲切。给学生以健康、自信、向上亲和的感觉,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

(四)体育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良好的个性表现出来。要正面诱导,耐心说服帮助,使学生自己不断领悟,提高识别是非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形成良好、健康的人格品质。

(五)体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坚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教育在学生人格培养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内容所无法替代的方面。体育教育具有过程教育的特点,伴随人的一生。体育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健康、自信、向上的信念,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焦旭妮.试论基础教育中体育对人格培养的价值[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

[2]任晓静.高校体育教育与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3

[3]李江.关于体育人格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J].2002.9)

[4]莫小农.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J].体育科技.2006.4

[5]江建华.体育与人格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学报.2002.4

[6]王茂生.体育在完全人格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甘肃高师学报.2001.5

*作者简介:石季,女(1968—),襄樊学院教育学院体育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