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用”目标下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改革思路与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效”“用”目标下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改革思路与策略

李佳李芳赵琳捷

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一直存在着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不突出的问题。本文根据职业院校该门课程的开设现状、学生学习特点与工作需求,聚焦“有效”“实用”的目标,在课程目标、课程名称、开设对象、课程内容、考核方式、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建设。

【关键词】经济法;课程建设;项目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法是专门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目前职业院校开设《经济法》课程普遍针对财经类专业,旨在提高其专业学生考证、从业等相关能力。但是在讲授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法等方面仍然普遍沿用法学学科的教学方式,职业性与实用性不突出;有的出于提高学生考证率的实际需要,授课内容即是考证内容,理论知识点较多,缺乏法律思维、法律素养、实践能力的整体指导与培育。而经济法本身涉及内容广,学习标准高,职业院校的学生相对基础较差,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教育,社会经历与体验不足,尤其对社会经济现象、热点问题缺乏客观、深入、充分的认知,所以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应用起来无从下手。因此,该课程教学一直存在着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不突出的问题。

笔者根据该课程开设现状和教学实际,结合“00”后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尝试改变传统法学类科目教学的僵化和刻板印象,从实际生活应用出发,从学生思维习惯与认知方式出发,将原有的知识体系重新调整与优化,浅入深出,努力提升教学实效。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与策略

(一)课程目标

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聚焦“效”“用”目标,统筹精选教学内容,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将原有的知识体系转变为项目化教学,引导学生增强对法律现象的认知、法律原理的理解、法律工具的应用和实际法律问题的处理,最大化地提升学生对经济法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二)开设对象

该课程除了应用于财会类专业课程外,还可以面向全院学生开设选修课《爱上经济法》,提升经济现象认知能力和经济纠纷处理能力;也可做为学院创新创业课程与培训的一个环节,强化学员对企业形态、经济义务、法律责任的理解,提升经营企业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针对学生的感性体验与理解,将繁杂的经济法内容整理为17个实用专题项目(每个专题2课时,总计34课时),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有效增强学生对经济法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有效提升学生分析和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

项目一:来自星星的“经济法”(了解经济法的渊源、体系、学习方法。);

项目二:法律关系的诞生(了解各种法律关系要素;突出经济法律关系下的经济主体);

项目三:权利,想说爱你不容易(了解法律权利、义务与责任);

项目四:敲黑板!企业≠公司(熟知各种企业形态及其法律性质、法律责任的承担);

项目五:都是“破产”惹的祸(正确认识对“破产”);

项目六:三生三世十里合同(了解合同种类;学会起草常见、常用合同);

项目七:教你五招合同防身术(掌握签订和履行合同时的注意事项);

项目八:慧眼识破不正当竞争(了解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学会维权);

项目九:广告,大有门道!(了解不法不当广告形态;学会维权);

项目十:3.15的焦虑与从容(掌握消费者各类权益;学会维权);

项目十一:守好你的卖身契(学会签劳动合同;学会处理劳动合同履行中的常见问题);

项目十二:高能的产权之路(认识专利、商标;了解各种常见侵权行为;掌握维权途径);

项目十三:走上维权之路(掌握解决经济纠纷的途径和方法);

项目十四:你好,代理人(了解代理制度;学会认知、处理代理活动的常见纠纷);

项目十五:担保有风险,入“保”须谨慎(了解担保制度;学会应对担保纠纷);

项目十六:分组调研(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概念认知、实践应用);

项目十七:班级分享,课程总结。

(四)考核方式

为突出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与考核,考核方式调整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各占50%的评价方式。其中,理论知识考核延续闭卷方式对学生掌握的经济法基础知识进行测试,尽量减少记忆性内容,增加判断方法的引导,考察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和认知水平;实践能力考核主要根据重点项目的学习情境,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等方面,对学生的具体实践过程进行评价。

(五)课程资源

为充分体现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服务于学生经济法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对原来使用的教材进行进一步整合和完善,以项目化教学为导向重新组织教材资料,认真制作教学课件,精心设计项目习题,并广泛搜集、整理与优化辅助教学的案例、视频;同时加强课程微信群的建设,采用线下课堂教学、线上交流互动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该门课程的教育价值。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课程建设的具体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课程内容既要满足部分专业学生考证的需要,又要着力提升法律见识与素养,在结构与内容上要统筹考虑;二是要加强师资的选择与培养。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教育理念与社会认知水平;三是在课程设计上要精选案例,突出时效性、代表性,更要强化知识点,突出课堂教学的指导功能和教育功能。法律学习容不得半点含糊,案例教学、小组合作更不是表演,不能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关注”“翻转”等目的而使课堂教学本末倒置。

【基金项目】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度课题(编号:20180202)“‘效’‘用’目标下我院《经济法》课程改革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