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的护理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脊髓型颈椎病的护理进展

杨秋英

杨秋英(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脊柱外科安徽宿州234011)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1-0015-02

【摘要】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类型之一,由于本病发病缓慢,症状比较隐匿,因此脊髓型颈椎病人的护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本文主要介绍了脊髓型颈椎病的日常护理和围手术期护理,以减少和避免并发症发生,使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颈椎病脊髓型日常护理围手术期护理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的病变,向后突出的椎间盘或颈椎相邻椎体的骨赘形成,造成脊髓压迫和血供障碍引起的一系列证候群,是颈椎病中常见类型之一。由于本病发病缓慢,症状比较隐匿,因此脊髓型颈椎病人的护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现针对脊髓型颈椎病人的护理综述如下。

1日常护理

1.1生活习惯一般人一半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预防颈椎病首先从家庭生活开始。注意日常生活体位,暂停某些活动,勿用颈部扛、抬重物,直接压力最易发生颈椎病[1],避免在家里躺着看书、看电视(包括前倾仰头或斜看电视)、长时间打麻将、写作等。最好lh左右做1次颈部活动或体位改变[2]。工作期间应注意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处于被迫体位,尽可能改善工作条件。各型颈椎病的急性发作期应停止骑自行车、编织、缝纫等活动。

1.2生活调护颈椎病症状加重时,予颈托保护,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势,避免睡高枕,枕头高度以头部压下后与自己的拳头高度相等或稍低,以10cm-15cm为宜,卧姿以仰卧位最佳,侧卧位次之,俯卧位不可取,此种卧位破坏颈椎自然生理弯曲。中医认为颈椎病病因多与风寒湿邪有关,故颈部的保暖防湿十分重要,所以家庭环境应避免潮湿和寒冷。

1.3饮食护理饮食上尽量选择与治疗相协调的食物,忌生冷、咸。老年病人多脾胃弱,食少则正气不足。饮食无度又可增加脾胃负担,使脾胃生化不及而食滞内停。要通过摄取适宜的、富有营养,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对颈椎病的防治有积极的作用[3]。此外,还应指导病人经常少量食用胡桃、黑芝麻等补肾食品和木瓜、当归等舒筋活络食品以疏通气血、改善症状,并要求病人避免滥用温补药和药酒。

2围手术期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从患者入院起就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加强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目的、手术过程、手术时间、术后如何功能锻炼、预后情况等,有效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减少焦虑和恐惧,取得医患之间相互理解与合作。心理健康状态佳又可提高患者潜在的躯体健康状态、重返工作的概率及生活质量等。

2.1.2气管推移训练术前进行气管推移试验,可有效地防止或缓解手术对气管食管的牵拉损伤。训练方法:利用术前3d~7d指导病人用手将气管向左推移lcm~2cm,每次持续30s~60s,每天5次~10次。并视其耐受程度适当增加次数。

2.1.3呼吸功能锻炼术前指导病人练习深呼吸,主动咳嗽,禁止吸烟,以增加肺活量,减少气管及肺内分泌物,增加肺的通气功能。

2.1.4卧位适应性训练训练术后卧位对术后非常重要,仰卧时枕既不能过高也不能悬空颈部,砂袋固定颈两侧,侧卧时枕与肩宽同高,使颈、肩与躯干保持一直线。教会患者翻身方法并使其理解其重要性。术前选择一个合适的颈围,试用数日,逐渐适应,减少术后患者痛苦。

2.1.5饮食和排便训练术前2-3天开始指导患者在床上仰卧位进食和排尿排便,训练进食时,嘱患者进食速度不要太快,要慢而均匀,避免引起呛咳,增加患者痛苦。练习卧床利用便器大小便,教会患者正确应用腹压,排空大小便,避免术后发生排尿困难,给患者带来不适,减少尿潴留、尿路感染、腹胀的发生。

2.2术后护理

2.2.1体位护理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护理人员协助托起患者颈部、躯干、下肢、平卧硬板床上,保持颈部中立位,使头颈和躯干在同一水平。颈部用颈围外固定制动,颈两侧置砂袋,尤其是术后24小时内,尽可能减少头颈部的活动次数及幅度,避免颈部扭曲或过伸。仰卧位时,头下不垫枕,肩下垫一薄枕,使下颌抬起,防止颈前受压;侧卧位时应注意将颈部垫起,避免颈部屈伸、扭曲,保持颈椎的相对稳定。

2.2.2呼吸道护理术后需严密观察呼吸频率、节律、血氧饱和度及面色的变化,术后床旁需常规备吸痰器、气管切开包、生命体征监护仪及给氧等物品。并嘱患者多食冰冷食物,以减少喉头水肿和充血。

2.2.3防止植骨块脱落、移位术后患者颈部予颈托外固定制动,颈两侧置砂袋,可防止出血及植骨块滑出。术后不可过早下床活动,活动过多或过于剧烈,植骨块虽不至于脱落、移位,极有可能和邻近椎体产生微动导致出血,使症状复发,同时也不利于骨性融合。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禁止患者做颈部大范围活动,避免颈部屈伸,翻身时应由2名护士协同操作,使头、颈、躯干成一直线,侧卧位时应垫5-8cm高的圆枕,以保持颈椎的正常伸直位。

2.2.4切口和引流管护理因颈部血肿常发生术后48h内,因此密切观察切口渗血及切口引流管情况,有较多渗血时及时更换敷料,若渗血量大,要报告医生做止血处理。术后切口常规留置引流管,48h后拔除。如引流量过多,颜色鲜红应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若引流量过少,应观察有无引流不畅,谨防切口内积血过多而形成血肿。如果引流液颜色浅淡、量多,提示脑脊液漏,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2.2.5颈脊髓或神经根功能的观察和护理麻醉清醒后,应注意观察四肢感觉、运动及肌力情况,与术前比较如四肢感觉运动有所减退,这多为术后脊髓水肿所致。术后6h~8h内每隔30分钟让病人听指令活动手指和足趾,以判断脊髓神经传导功能恢复情况,术后48h内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检查上下肢活动功能、肛门张力、膀胱功能。如上、下肢麻木感减轻,说明神经功能在逐步恢复,若症状逐渐加重,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以免脊髓受压时间过长,引起不可逆损害。

2.2.6并发症的护理注意并发症的发生,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并为保证颈椎的稳定性患者术后24h平卧不能翻身,应特别强调对压疮的预防。给予病人睡气垫床。勤观察、勤按摩,定时擦洗和更换体位,拆线后指导病人带颈托床上坐起活动,再逐渐离床活动。

2.2.7康复指导术后卧床3周,卧床期间,限制颈部活动。未瘫痪的患者可做四肢关节、肌力锻炼。瘫痪的肢体每日做关节的被动活动和肌肉按摩,锻炼后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3周后可下床活动。下床前先坐起,渐移至床边,双足下垂,稍适应片刻,下床站立无头晕,眼花等不适后,再缓慢行走,以免因长时间卧床后突然站立导致体位性低血压而摔倒。术后配戴颈围3个月。出院后仍不能做剧烈活动,并告知患者,经X线检查确定骨性融合后,方可去除颈托。继续口服营养药物,补钙,增加蛋白质,坚持功能锻炼,3个月、半年、1年来院复查。

综上所述,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病情复杂疾且手术部位险要,难度大,易发生高位截瘫和死亡。因此,必须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和系统周密的术前、术后护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因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同术者的手术技巧有关,还与患者因素、围手术期护理密切相关,只有从整体把握、全面考虑各种因素、认真总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积极做好防范措施,才能减少和避免并发症发生,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宁立洲,杨爱民,赵咏梅.颈椎病的康复护理320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3):25.

[2]曾玉燕,陈丽兰.颈椎病的康复治疗与家庭护理指导[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5,25(6):1.

[3]孙兰莽,曲衍学,刘超.颈椎病的中医治疗及护理[J].中国民间疗法.2003,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