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实践与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8-18
/ 2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实践与探索

张尚良

张尚良

摘要:语文课堂活动化是目前语文教改的一个热点。它的提出与实践源于我国语文教育界对杜威“活动课程”理论的创造性借鉴。课堂活动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有所得,使教学过程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教师主导的“教中学”转向学习者为主体的“做中学”。本文针对语文教学现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粗浅地谈谈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实施情况,从而让学生能真正享受到语文的乐趣,做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形式

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遭到批评。这些批评言论尽管有些偏激,但也不无道理。毕竟,有多少人学了我们有着悠久历史的、经过千锤百炼的、瑰丽丰富的语言文字后能深深地为之自豪,并灵活自如地运用呢?相反,学了十几年语文,好多学生仍然是一提作文就头疼:同一命题的作文,巧合得几乎是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和创意,诸如此类现象倒很普遍。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花了最大力气、最多时间的语文教学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如果不能把凝聚着先人智慧结晶的、美好的语言文字传给后人,使他们在热爱我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加以丰富和创造,那将是我们的罪过。

我们的语文教学失败就失败在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恹恹欲睡,学习方法生搬硬套,没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没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达到活学活用的境地。针对这些弊病,“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教学观点与相应的模式也孕育而生。

所谓“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并不是单纯的活动课。它吸纳了“活动课程”理论中的精华,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上,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思路,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切切实实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学生是确实的“学”、“做”,而非单纯的“受教”,“无论是教师或学生,愈少意识到已在那里施教或受教就愈好”,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如果把教材比作学生学习知识的窗口,那么学生看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被窗子所框住的那一点儿风景,而应该看看窗外更多、更完整相连的景色;在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上,根据教材和目标,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听、说、读、写、看的能力,既不应该架空内容一味追求形式,也不应该被教材内容死死绊住而不得延伸拓展。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目的就是为了省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教师而言,教师讲的时间越少越好,学生的学习质量越高越好;对学生而言,自己亲力亲为,参与学习活动越多越好,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越广越好,获取的信息量越大越好。“如果他们不能筹划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不是和教师、同学隔绝,而是和他们合作进行),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

可见,课堂教学活动化已是势在必行,对于这门新课程,无既定教材,教师如何确定内容,以何种形式如何上课,都是正在探索的问题。作为站在教学第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应大胆实践,积极总结。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认为可以这样使课堂活动化。

首先,要让教材的各个因素“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比如,教学朱自清的优美散文《背影》,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文中涉及了父亲的背影和父亲买橘子的情景,主旨赞美的是那一份父子情深。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讲解,那只是观念的强加,生活在优越环境的孩子是难于理解的。于是,笔者先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熟读课文,之后抓住教材的“活动因素”,再让他们分组,以哑剧的形式来表演买橘子的动作细节描写,并强调买橘子的动作要到位,各小组充分准备之后比赛表演的能力。一下子,孩子们都兴致盎然地进行他们的“表演创作”,看上去一个组就如一个剧组一般。笔者在让他们充分排练之后,再请出来表演,一组演完,大家便立即进行评议。如有人说:“……蹒跚的动作不好,应该这样……”有人说:“父亲身体肥胖,行动不便,过铁道时应特别艰难。”抓住了教材的这些“活动因素”,“观众”们通过观察、想象、比较,轻而易举地领会了文章的动词和父子之情,而教师根本就无须多讲。这样,学生学得快活轻松,教师也教得简单有效。

其次,要让学生通过多渠道学习,加大课堂信息量。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把教材仅当作一个例子,通过把他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去寻找更多相关的、有价值的知识,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体现学习的价值。如学习《大禹治水》,因为大禹是绍兴的名人,于是笔者讲到了游历大禹陵,学生立即就来了兴趣,大谈自己的游历经历。于是,笔者干脆上了一堂畅谈绍兴乡土文化的课,让学生读书读报或上网等收集绍兴的有关名人逸事,并比赛看谁知道得多,就算真正的绍兴“小博士”。这样,课堂就成了学生交换信息的“场所”。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兴趣,又增大了知识面,可谓一举三得。教师在课堂上,也尽可能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和当前时事、悠久历史联系起来,使书本知识有效化,不至于与实际生活脱节,产生“读书无用”的看法,当然也不会出现作文无话可说的现象。当然,教师自身更应不断学习、观察,做一个有心人。这样,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才会游刃有余。

再次,尊重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既调动全员参与,又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教学与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成功的乐趣。”新课标增添了创新性赏析性的题目,那学生的质疑与异议则更为可贵了。在主观性题目的解答中,笔者都予以肯定、激发,对个别独到的见解更是予以表扬。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既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更应鼓励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去探索、去求知,通过双手的创造,使一切可能因素有机会变成现实。

让活动教学思想体现于语文教学中,使语文课堂活动化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而课堂教学活动化是学生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的体现。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为载体,更好地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教师可根据情况而定。在初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大致采纳以下几种活动形式:

1.语文竞赛式

有计划地适当开展语文竞赛活动,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促进作用。比如“说的能力培养”竞赛,七年级可以自我介绍,设计三分钟演讲到成语故事比赛;八年级可以设计“名人名言”、“介绍风景名胜”、“名人故事”等竞赛活动;九年级可以设计“美文赏读”、“即兴演讲”、“主题演讲”、“辩论会”等。根据内容,通过这类“龟兔赛跑”、“龙虎斗”的形式,或团体赛、或个人赛、或抽签、或抢答、或事先准备赛题、或随机出题,形式多样,灵活有效,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组织竞赛活动时,不提倡淘汰制,面对大多数学生,设计层次题,强调重在参与,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在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从而体验成功感,激发学好语文的动力。

2.模拟现实式

模拟现实情景,学生运用肢体语言结合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如“小主持人”、“实话实说”,课本剧的表演、调查访问记,也可根据每个月特点来模拟现实,如母亲节开展孝敬母亲的美德活动,教师节开展调查访问教师的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通过对现实的模仿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模拟现实时要注意切实可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可根据自身的特长、班级学生特点以及语文课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在平时授课时,有意识地穿插一些经常让学生进行的小型活动,如情景对话、联谊会、新闻发布会、奇谈妙论、参观工厂等,选择一种合适的形式,同时,因地、因事、因人制宜,灵活运用,定会收到很好的实效。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贵在形式灵活,重在平时训练,坚持面向生活,应以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力为根本宗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原本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在他们讨论、争论、辨析的同时,随着意识的参与、角色的到位、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投入,他们变成了知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几十年不变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语文课上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无忧无虑地尽洒个性,从而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八寨坪中学

邮政编码:5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