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英语教学的尴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农村英语教学的尴尬

魏洁

河南淮滨县邓湾中学魏洁

作为一名从事农村中学英语教育工作的教师,我从教已经十多年了,其间经历了几次教材的变动,但无论教材怎样变更,我始终觉得没有改变农村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尴尬。

一、现行中学英语教材内容编写走城市化道路,淡化了乡土意识,背离农村需要,人为地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和学习的难度

例如,有一次我讲一篇关于在网上购买照相机的文章(JEFCB3Lesson54),学生怎么也不理解网上怎么能买东西呢?不得已我只有占用课堂近十多分钟给他们讲,可他们因为从未接触过,仍然感到云里雾里。而这些对于都市的孩子们却是耳熟能详的。中学英语教材里频频闪现的online,concert,theartre,filmstar,surfing,ping,mobilephone,museum等等对于一个甚至连自己的县城都没去过的农村孩子来说,真是遥远且迷茫。而对于他们所熟悉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一些话题却少之又少,所以对于教材提供的内容,他们要说的可说的亦少之又少,因此,语言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活动常常需要教师提供大量的素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了主要的表演者,无形中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反过来更加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人为地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

教材内容编写走城市化道路,使农村学生不能顺利学以致用,使英语教学成为空中楼阁,既淡化了乡土意识,又弱化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有一次一个学生家长邀请我去家访,凑巧村长来找我的学生给翻译一种蚕药的配用说明书,因为中文的说明书让他老婆给引火烧了。配用说明书很简单,可是我的学了五年英语的学生就是傻了眼,不能怪他啊,教材上没有这些内容,末了村长问:“那你在学校都学了些啥英语?”学生答:“就学些单词。”村长指着院子里的三轮车问:“这用英语咋说?”学生又答不上,急了便说:“谁还学这个,都啥时代了!”大家可想而知我这个英语老师当时有多尴尬。家访回来的路上,耳朵里还回响着村长的话:“要教娃娃们回来能用的东西,过日子不是看画儿,学费交了,工夫搭了,考不上还得回来呢。”是啊,明天振兴农村的的主力军就是这些大部分考不上大学的农村学生,他们是真正的任重而道远啊。而我们又真正教会他们除应试之外,将来真正能用的有多少呢?

二、现行中学英语教材内容对农村学生生活方式及消费意识的误导直接压迫着农村学生成长中敏感而脆弱的自尊,让他们的未来充满尴尬

中学英语教材中同龄的城市孩子们的生活仿佛就是由乘飞机旅行、踢足球、上网、发E-mail、交网友、吃麦当劳和肯德基、和同学去剧院或电影院等等农村孩子甚至教师也遥不可及或做梦也不知道咋回事儿的事情构成,他们谈论凯迪克拉和福特,他们的一件T恤的标价是128RMB,这怎能不让一个天天看着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含辛茹苦而每日平均收入不超过20RMB的父母的敏感而脆弱的孩子心里油然而生一种自卑而自怜的意识来?甚或会质疑我们的整个社会:为什么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却有着如此的不一样呢?而他们仅仅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城市吗?教材里反映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多么美妙,他们由此而产生对城市的向往和嫉妒。毫无疑问,教材的编写渗透着编者的价值观,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这套教材凝聚了编写者的心血,不至于只是因为上述内容好编、好写,有现成的网上资料可供下载,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编一些和我们的经济合拍、和我们的日常活动相合拍的内容作为我们英语教学的载体呢?勿庸讳言,教材的编写需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以抵消教育本身存在的滞后性,但英语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仍只是一种语言工具,那么这种超前性又有多大意义?而教材内容对农村学生生活方式及消费意识的误导则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将来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的期望和追求,而这种期望和追求对于大多数将来仍然留在农村的孩子们来说,在他们的人生观尚未定型的而立之年以前显然是难以实现的,他们在面对与他们的教材里反映的、自己所向往的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农村生活的残酷现实时,其矛盾而复杂的心理对于他们将来的生活和追求是十分有害的。比如,近几年来毕业的一些农村高中生,下地干农活觉得掉价,打公羞于承认自己是农村娃儿,甚至认为“做城市的乞丐也比呆在农村做一个有尊严的农民强”(这是一个学生的原话);吃喝穿戴不考虑经济实力,一味攀比,对前程感到空虚和迷忙,失去了农村人身上最本质也是最可贵的一些精神。这些人回到农村,却心在城市,不想立足农村,建设农村,很多方面与农村格格不入,难以担负起振兴农村经济的历史使命。

三、农村学校学生英语学习氛围整体呈现空白,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学习兴趣难以保持,成绩尴尬

城市学生见面说:“Wa,youaresocool!”而农村的孩子见面说:“吃饭了没?”城市的孩子看到“TEXI”或“McDonald”就像看见自己身上的衣服一样司空见惯,而农村的孩子要查词典才能知道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城市的少年听着优美的英文歌曲,发各种夹杂着英语的E-mail,而农村的孩子却连一台最便宜的录放机也买不起;当农村孩子和他的父母亲跌打滚爬在泥土里时,城市里很多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熟练地唱:“见面见面说hello,再见再见是byebye,姐姐妹妹是sister”;泥土给予农村孩子质朴的同时也赐于他们沉默和害羞,当他们上这种必须开口说的完全陌生的英语课时,其学习氛围整体呈现一片空白,加上农村的特殊环境,有关英语语言的媒体和信息几乎没有,不可能在这些地方找到一本英语的杂志或报刊,因此在感性上他们感觉不到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和乐趣,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因为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对上大学的希望感到非常渺茫,加上近几年考上了大学的农村学生就业的不理想和学费的高抬使他们并不热衷于“学而优则仕”)。这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根本就不高,甚至没有兴趣,老师费尽心力地培养出的兴趣很快随着学科难度的增加和课堂任务的增多而付诸东流,最后考出的成绩可想而知是多么尴尬。面对这样的成绩,难道我们能庆幸我们保存了本土文化,自觉抵制了西方文化的侵袭?

四、农村学校英语教学活动孤立无援,生源质量低,教师出力不讨好,事倍而功半,教师尴尬

因为学科的特殊性,农村英语教学活动得不到应有的信息和支持;农村办学规模小,一个年级一般只有一两个教师,英语教学活动教研活动孤立无援,教学思路受到限制;生源基础差,据统计每年初高中进校录取成绩城乡相差达200多分。面对这些情况,农村英语教师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因农村中学多为住宿生,为加强督导,作为代主课的英语教师必须在早、晚自习到班辅导监督),投入他们所有的心力,学生的成绩仍赶不上城市学生。这就像两个农民进行同样的耕耘、同样的付出,而种的土地却一个贫瘠一个肥沃,他们的收获会一样吗?而社会对他们收成的期望值却并无两样。再加上农村活紧,学生回家就忙着帮家长干活(很多男家长出去打工),有时还请假回家干活,课业担误了,老师只得给补(因为英语不介其它科目,教师指导,学生可以自学),而学生却不见得就领你的情(因为课业本来就很紧,这样一来学生就更累)。有次我正给学生补课,我在口干舌燥地讲ABC,有个学生却问:“老师,今儿初几?”因为他妈交代要他初七去卖米!

农村英语教学就是这样事倍而功半的,而这一切让这些教师如何面对来自学生、社会、家长以及那些城市里的同行们及自己昔日同学的询问?总之,学生是你教的,成绩不好就是你没教好。面对这些情况,教师倍觉尴尬,付出越多,他们的受挫感则越强,久而久之,很多农村的英语教师产生了严重的职业倦怠心理,他们或下海或消极怠工以逃避这种尴尬。

五、尴尬的英语成绩,使得家长学生怨声载道,上级定的成绩完成不了,优秀外语教师留他不住,生源危机突出,学校尴尬

在以应试为招生的主要方式的调控下,作为一门主要学科的英语,面对尴尬的学生成绩,家长学生怨声载道又不明事理,对学校一肚子意见;学校完不成上级既定的分数任务和优秀生、上线生的指标,面对上级的责问和告诫,有苦难言;山区农村经济欠发达,生活上诸多不便,面对低劣的生存环境和生源质量,和城市教师相比之下,农村教师心理压力很大,缺乏成就感和社会对他们应有的尊重,许多教师(其中不乏优秀的英语教师)不惜以人格和尊严为代价,求爷爷告奶奶挣扎在漫长的请调进城的路上,兹生并繁衍了大量不为外人所知的教育腐败,并进一步恶化了农村师资贫乏现象。

这三种复杂的情况使得学校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而如果学生英语成绩上不去,又没有“名师效应”垫底,就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很多农村家长不惜血本甚至贷款也要把孩子转到城里。生源危机进一步突出,进一步造成新一轮城乡差别,对原本举步唯艰的农村学校无异于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