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竞争心理培养的原则与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1

体育教学中竞争心理培养的原则与方法

高志元

高志元山东省邹平县焦桥镇初级中学25620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心理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素质。作为初中体育教师来说,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好初中生的竞争心理,更好地使学生适应未来的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体育教学中竞争心理培养的几个原则

1、坚持目标递进的原则

坚持这一目标,就是说在体育知识的学习时,目标要适中,就是说要做到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逐步升级”的阶段性目标,渐次达到总目标,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摘桃子的原理,做到跳一跳能够达到,这样就能在阶段性目标的激励下不断前进,实现更大的目标。

2、坚持自主与创新的原则

初中学生的主动意识是培养竞争心理的内在驱动力,有了主动意识才会用心去做,才会积极拼博。竞争心理的培养,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获得。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团体的力量配合和人际关系协作,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培育竞争兴趣和技巧。

3、坚持竞争与合作的原则

合作与竞争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而合作和竞争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初中学生竞争能力的发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融于团体,吸取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这样才能成为竞争的强者。

4、坚持公平性的原则

这里说的公平环境是指各个个体和团体之间力量的均衡、比赛规则的平等。双方实力的对比不相上下,能力势均力敌,就会形成“你追我赶”的激烈场面。只有公平才能合理竞争,才能保证参与竞争者的心理平衡。在体育教学中,对待参与者要无一例外,在相同的时间、场地、器材、气象等客观条件下进行,在游戏规则、体育规则的制订上做到规则面前要人人平等。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竞争心理的几种方法

1、成功动机法

就某种成就活动,愿花时间和精力去追求,以达到成功或完美境地的动机称为成功动机;把害怕挑战、避免或迟疑加入一种活动的动机成为害怕失败的动机。一个人追求成功的动机越高,那么他在面对困难时就越有克服困难的动力。基于这一点,作为初中体育教师要学会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身体素质特点,运用好学生成功动机心理,用成功的动机意识来激发学生,从而提高初中学生的竞争心理。

2、比赛胜负法

体育教学比赛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内容,能增强团体意识、提高竞争性。只要体育教师善于利用比赛法,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机制。比如在练习广播操时让初中学生分成小组练习,然后进行评比、评优;通过各种球类赛、小团体接力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心理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比赛中有胜有负,胜者能够鼓舞斗志,败者也会在打击下总结经验、迎难而上。基于此,体育课上应尽量安排一些体育比赛,让意志欠坚强的同学参加,以锻炼其拼搏向上的意志。

3、游戏法

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手段的一种,既有娱乐、健身、技能学习等作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培养机智、勇敢、顽强等优良品质。若教法过于死板、单一或难度过大,技术动作过于复杂等等,都不容易激发学习兴趣,相反学生常常会有侥幸和逃避的心理。教师可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抑制能力弱的特点,把教学内容融在游戏中进行,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

4、团体教学模式法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学团体可由教师安排或自愿组合成4-5人一组,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使小团体成员间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排序上形成一定层次的梯队,这样有利于互相帮教活动的开展。集团的成员要相对固定,这样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分组的类型可以有自然分组、同质分组(技能、体能无大的差异,体现组内竞争)、异质分组(均衡各组实力,体现组间竞争)、帮教型分组和兴趣爱好分组。团体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代表集团的个人之间、团体与团体的之间互相竞争,使学生觉得个人"命运"与团体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团体利益而努力拼搏,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取胜。这样可以培养强烈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学生竞争心理的提高。

5、多元评价法

合理、及时的评价可以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体育品质,让初中生更好地展示自我、促进竞争。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要求学生多元化发展,而多元化发展要求对其多元化评价。在内容上,对学习态度、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及进步幅度、体能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形式上,由自评、互评、组评、教师评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相结合;方法上,采用学习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竞争。

总之,只要初中体育教师把握正确的原则,运用好科学的方法,就能在培养初中生的竞争心理上有所作为,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