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64层螺旋CT头颈血管成像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浅谈64层螺旋CT头颈血管成像技术

陈苏苏

陈苏苏(浙江省台州市市立医院影像科浙江台州318000)

【中图分类号】R4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4-0300-02

头颈血管病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如头颈动脉狭窄和动脉瘤等疾病发病往往表现为急腹症,可引起脑梗塞,脑出血,脑水肿等多种病理改变,病死率,致残率较高。因此,头颈血管病变早期准确诊断和治疗对挽救生命,降低致死率,致残率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CTA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其方便快捷,无创,特异度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在头颈血管病变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头颈CTA是利用受检者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时期性,进行连续解剖及病理生理原始数据的立体采集,然后利用CT图像的后处理软件重建成直观的脑血管成像技术。适应于诊断头颈部动脉瘤,血管畸形,斑块,钙化,狭窄等。

64层螺旋CT血管检查血管重建是基于靶血管对比剂高充填量及高浓度重建的,一般使用碘制剂,大量临床资料表明,非离子型对比剂发生过敏反应的概率远远低于离子型,其中又以非离子型二聚体安全性最高。CTA是基于靶血管内对比剂高CT值重建图像的,故高浓度对比剂较适用CTA检查。现临床常用350mgI/ml,370mgI/ml。因对比剂对心肺和肝肾功能都有不同程度损害,故应尽量减少对比剂用量,多数学者认为80~100ml较为合适,64层螺旋CT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在对比剂注射完后追加注入30~50ml生理盐水,这样既能减少对比剂用量,又能加快其代谢,减少对比剂肾病的发生。

64层螺旋CT血管检查方法常用有三种:直接法,智能追踪法,时间—密度曲线法。直接法就是根据经验延迟时间进行扫描,所得容积数据送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此法简单,但因个体差异大,经验延迟时间不一定处于靶血管强化峰值,误差大,目前较少使用。智能追踪法利用对比剂智能追踪软件,先低剂量获得上颈部平扫横断面一层,作为预监测扫描,将感兴趣区放在颈内动脉内,设定触发阈值,以间隔3s连续扫描实时监测,观察动态密度变化曲线,当颈内动脉CT值达到或超过设定阈值时,系统自动启动CTA数据的采集扫描,然后把所得容积数据送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时间—密度曲线法是用小剂量对比剂预扫描来获得该患者靶血管内对比剂时间—密度曲线,通过软件计算得出强化峰值时的延迟扫描时间,触发扫描采集原始图像。

64层螺旋CT有强大的计算机软件功能,数字减影CTA是64层螺旋CT平台上新开发的一种CTA技术,现有两种扫描模式:1组扫描范围:平扫为第三颈椎至后床突,动脉期为第三颈椎至颅顶。2组平扫和动脉期扫描范围均为第三颈椎至颅顶。先以团注序列测试第三颈椎水平颈内动脉增强达峰时间,随后进行平扫和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为动脉达峰时间)。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350mgI/ml),注射流率3.5~4.0ml/s,峰值测试剂量20ml,增强剂量70ml。扫描图像传至工作站,采用Add-Sub软件中的Sub功能进行减影及Bind功能进行数据拼接,将所得数据采用CTA软件进行血管重建,并以MIP,VR等方式显示动脉的三维结构。数字减影CTA有两种方法:部分减影去骨术和完全减影去骨术。部分减影去骨术首先用第三颈椎至后床突范围的动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得到减影数据,再将所得数据与动脉期中剩余未减影数据(即后床突至颅底动脉期数据)进行拼接,得到第三颈椎至后床突范围为减影数据和后床突至颅顶为非减影的合并数据(即部分减影数据),最后用CTA软件进行成像。主要采用加血管方法生成血管,少量残余骨质辅以手动去骨。完全减影去骨术第三颈椎至颅顶动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得到完全减影数据,最后用CTA软件进行成像。主要采用加血管方法生成血管,少量残余骨质辅以手动去骨。减影技术成功的关键在于两次减影图像完全匹配,这就意味着患者在扫描过程中需要保持不动,在传统减影时经常会遇到重组图像同非减影重组图像相比清晰度下降,血管壁毛糙,分支稀疏等缺点,这主要由于患者两次扫描过程时间较长,出现运动,减影不能完全匹配。将颈内动脉达峰时间作为延迟时间,从足往头方向扫描以减少颅底静脉系统的影响。因为对比剂在静脉系统持续时间较长,动脉期结束后立即回床进行静脉期扫描,得到的静脉影像可以满足诊断要求。减影需要进行至少两次扫描,检查前嘱患者平静呼吸绷带固定。

64层螺旋CT还可进行多种模式的后处理,如VR,MIP,MRP等,几种重建方法各具特点,综合多种后处理方法可充分发挥CTA在头颈部血管病变的优势,获得最佳效果。

头颈CTA结合多种后处理技术,可对病变血管进行综合显示,分析,做出准确诊断,在颈动脉狭窄,斑块,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方面有高特异度和灵敏度,对临床治疗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海东,毛俊,彭秀斌等,多层螺旋CT编辑减影去骨技术在颈部血管成像的应用.放射学实践,2009,24:792-794.

[2]张秋娟,郭佑民,张少娟等,CT血管成像和MR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1200-1204.

[3]刘军,沈树斌,肖恩华等螺旋CT脑血管造影造影剂注射速度与延迟时间参数研究,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587-590.

[4]马晓辉,孙彩英,李石玲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