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调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关于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调查

李颖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国土资源局山东单县274300

一、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近日,一段农民工因为身上脏怕影响他人在地铁上选择“有座不坐”,坐在地上的视频在网络上广为传播,有关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引民了公众的热议。本报告基于对务工人员的电话及当面受访获得的一手资料,形成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报告,旨在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背景,进程,现状,诉求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引起部门的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并为推动农民工全方位地融入城市政策提供参考借鉴。

二、“农民工”及“融入城市”概念的界定

我国城乡分治制度将农民限制在所属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自然就业。随着户口制度的松动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在供给和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农民工群体。农民工一词经历了临时工、轮换工、劳务工、进城务工人员、外来工等概念演变,最终成一个正式概念。农民工的基本法律特征是身份上是农民、职业上是工人,呈现从农民到市民、从农民到工人的过渡性特征。

三、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过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体制大力改革,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发展的前提下,农民工阶层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并且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是源于现实的需要,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何推动农民工顺利和谐地融入城市社会,切实终结农民工游离于城乡之间的“边缘”状态,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必须认真面对的现实问题。然而,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制度性壁垒,农民身份引致的福利缺失普遍存在,融入程度取决于宏观环境,农民工的融入意愿、能力,以及各利益主体博弈关系及所处地位决定的行动逻辑等种种因素。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不仅仅是人口迁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农民工再社会化的过程。除了吃、穿、住、行等物质层面的融入,它还包括心理适应、城市认同等精神层面的融入。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社会成本等因素加以分析探讨。

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现状

1、面临身份排斥。农民工天然就具有农民身份标签,农民工身份让他们在城市的工作生活中四处碰壁遭到排斥。“农民”使人们容易将他们与文化素质低下相挂钩,“工人”使大家自然而然地认为她们来到城市就只能做些脏、难、累、重、收入低的生计。身份的排斥是他们难以融入城市最明显的表现和原因。

2、面临制度排斥。农民工由于受到户籍的限制,无论在城市生活工作了多久,为城市的发展繁荣做出过多少贡献,还是无法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制度上的限制使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城市追逐梦想过后,成为匆匆离开的过客。

3、面临空间排斥。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都没有像样的住处,他们大部分都住在工厂拥挤的宿舍里,或者群租在城乡结合部的简易民居里,极少数人能够住在正规的住宅小区中,居住的空间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同。他们闲时的活动范围也多在工厂附近,偶尔和老乡旧知聚聚餐,逛逛街,在城市中心商业街、购物大厦、文化体育广场等地罕见她们的身影,主动或被动地遭受空间的排斥。

4、面临交往排斥。农民工们除了上班外,剩余时间基本都是和工友、老乡旧知们度过,少数在城市中有亲戚朋友的会去亲戚朋友家串串门。她们少有或者没有城市原著居民朋友,不少城市原著居民因为打心眼里看不起农村人、农民工,不信任陌生人等原因,拒绝和她们交往。她们的孩子也不与城里孩子同校就学,在专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读书,社会交往方面也面临着种种排斥。

5、面临政治排斥。户籍和身份的限制让农民工们有很多权利,比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都无法行使,他们的部分权益也没有受到法制性保障。

6、面临文化排斥。老实本分的农民工们从小在农村长大,被母慈子孝、勤俭持家、与人为善等观念深深影响,来到城市,诱惑增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思想也挑战着她们的脑神经,使她们面临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无所适从。

五、推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措施

1.加大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促进农民工的收入稳定增长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农民工除了劳动所得外,基本上没有别的收入,因此,工资的多少决定了农民工在城市(镇)的生存状况、发展前景。

2.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的自我发展能力。职业发展不顺利,难于稳定就业是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导致农民工职业发展不顺,难于稳定就业的主因则是技能水平低或缺乏。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结构性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技能水平总体上偏低,因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很容易失去原有的工作岗位,成为失业者,这种失业又不是没有工作可做,而只是他们不能胜任现存的工作所致,因此,只要通过培训,使他们学习到相应的技能或使原有的技能得到提升,就可以从新走上工作岗位,从而保证他们在城市稳定地就业,顺利地发展,真正从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逐步由村民转化为市民。

3.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使农民工在城市有房可住。住房问题是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主要因素,因此,帮助农民工解决居住问题,有助于他们对城镇的融入。

4.建立社会支持体系,为农民工构筑城市精神家园。农民工来到城市除了衣、食、住要有保障外,还得为他们提供精神家园。心安之处才是家,所以要使农民工融入城市就要使他们把心留在城市,这就需要建立起社会支持体系,为此需要从创新社会服务与管理入手。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整个融入城市的程度不深,状况不佳,近年来进城农民工人增速出现了大幅下降的情况也与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有着密切的关系,相关部门和方面必须对农民融入城市这一问题给予应有的关注,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农民工利益,推动农民工全方位融入城市,使农民工获得应有的尊严与回报。

二0二八年六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