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低场核磁诊断脑转移瘤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探讨低场核磁诊断脑转移瘤的应用价值

贾伟

龙江县第一人民医院1611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转移瘤患者应用低场核磁进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02月~2014年02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32例脑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低场核磁进行诊断,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应用价值。结果单发病灶6例,所有病灶直径均未超过3cm,多发24例。结论脑转移瘤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应用低场核磁平扫加增强扫描诊断,可提高其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低场核磁;临床应用;脑转移瘤

临床医学中,颅内转移瘤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颅内占位病变,其发生率为颅内肿瘤的25~30%,其诊断和治疗是一项重点工作。目前,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主要是应用CT和磁共振(MRI),具有较好效果,特别是应用MRI增强扫描使明显提高了颅内转移瘤的检出率[1]。我院对32例脑转移瘤患者应用低场核磁诊断,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低场核磁共振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02月~2014年02月收治的32例脑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临床检查,均确诊为完整的脑转移瘤患者。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为31~82岁,平均年龄为(52.6±1.4)岁。患者的疾病类型主要包括肺癌转移、甲状腺癌、肾癌转移、直肠癌、黑色素瘤和乳腺癌转移以及白血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颅内压增高的相应体征和不同功能部位受损的相应症状,包括语言、运动功能障碍,癫痫,视乳头水肿、眼底出血、头痛头昏和脑膜刺激征等。

1.2方法患者行MRI头颅检查。MRI采用鑫高益公司0.5T的XGYOPER-0.5MR扫描仪。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扫描参:T1WI为TR430ms、TE18ms;T2WI为TR4000ms、TE128ms;FLAIR为TR6200msTE108ms;DWITR280ms、TE138ms;层厚3mm,间距1mm,视野24cm,矩阵256×256;MRI增强扫描采用造影剂钆喷替酸葡胺(0.1mmol/kg)肘静脉注射后行T1WI的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

2结果

2.1脑实质转移转移性肿瘤缺乏明确的界限,表现为囊实性或者实性,经低平核磁平扫肿瘤呈长T1、长T2信号,具有显著的占位效应,瘤周多伴有广泛的长T1、长T2水肿区。对病灶和水肿区不能进行明确的区分,表现出"小病灶,大水肿"的特点,患者病灶越大,越容易出现囊变,肿瘤内出现的囊变和出血时信号比较复杂。注射造影剂后,临床表现明显增强,包括圆形或者类圆形以及结节形。12例患者周边轮廓不规则有分叶、环状强化;10例患者壁厚薄不均匀,内壁毛糙不规则,10例患者见壁节。瘤体为0.2cm×0.3cm~9.0cm×6.0cm。本组资料中,20例大脑半球有转移灶,4例患者小脑半球有转移灶,6例患者大、小脑半球均存在病灶,与相关文献报道脑转移瘤幕上多于幕下的特性相符合。单发病灶6例,所有病灶直径均未超过3cm,多发24例。平扫未显示的病灶主要是一些比较小并且无水肿的病灶,位于脑膜或者脑室周边的病灶、水肿轻微的病灶和等信号病灶。

2.2脑膜转移临床医学中,肿瘤细胞单独发生脑膜转移比较少,本组资料中肾癌、肺癌和乳腺癌的16个转移灶靠近脑表面均出现脑膜受累,平扫因病灶靠近蛛网膜下腔显示较差,应用强化扫描临床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条片状强化,连续层面均可看出。同时,还可表现为深入脑回或者沿大脑表面起伏的小结节状强化,出现"脑膜尾征"。

3讨论

80%的脑转移瘤大部分处于患者的大脑半球的皮层和皮层下区,好发于顶、颞叶。这主要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无淋巴循环,大部分脑内转移瘤都来源于血行转移。一般,脑转移瘤多发生于中年人和老年人,主要为血源性散播转移,通常分布位置主要沿脑血流。幕上占80%,特别是运动后区,颞前区和额叶;幕下占20%,其中18%为小脑,2%为脑干。75%的患者为多发灶性者,25%为孤立性。另外,也存在邻近器官的恶性肿瘤,包括视网膜母细胞瘤和鼻咽癌等可能直接侵入患者颅内;或者出现原发灶为脑内的恶性肿瘤。最为常见的原发肿瘤为肺癌,主要是因为肺癌本身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肺部的活动性比较好,随着呼吸发生的形态和大小变化,随着血液循环、心脏搏动和胸腔压力的改变,患者肺血管容量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且肿瘤周围会产生许多新的发育不良的优质,加上血流丰富,脱落后的瘤细胞很容易侵入肺静脉,进入血液之后可循环到脑[2]。因为大脑动脉具有较大的血流量,同时肿瘤患者的发病年龄比较大,血流粘滞缓慢,致使脱落并进入循环的肿瘤细胞,很容易在大脑中动脉的末梢法分支处停滞,从而形成瘤灶。首先到达患者肺部的肿瘤细胞是其他部位的,受到肺部毛细血管网的阻挡,很难发生上述脑内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本组资料中,8例患者是以颅内转移瘤来首诊,5例患者发现转移灶后找到肺部原发灶,2例患者出现肾脏原发灶,1例患者为白血病脑内外浸润。支气管鳞癌患者发病后,经常会发生脑转移,有时候是因为转移灶靠近脑表面脑膜受累。部分学者认为,肾细胞癌和来源于患者腹部或者盆腔的肿瘤,大多数倾向于单发脑转移。而通常为多发转移的还包括肾细胞癌和黑色素瘤。另外,可单发或者多发的为乳腺癌。

本组资料中的病例也存在此特点,尽管应用低场核磁检查对软组织改变十分敏感,但是在低信号或者常规T1WI呈等情况下,不能区分大部分脑转移灶与脑实质和周围水肿。如患者水肿较轻、占位较轻、等信号和病灶较轻等,可应用FLAIR序列扫描。相对于平扫,实现对高信号抑制的脑脊液可更加容易发现病灶,并且对于病灶的实际大小和全部边界均可清晰显示,还可实现对病灶和水肿区的区分,尤其是对转移瘤可明显显示。增强扫描不仅可以发现平扫过程中不能发现的细小病灶,同时可通过分析瘤体强化形态进行鉴别诊断。因此,FLAIR和增强扫描不仅可提高对病灶的检出率,还可实现对瘤周水肿和肿瘤部分的准确区分,对转移大小、内部坏死、数目、边界等情况可明确显示,有利于对脑转移瘤患者进行鉴别和诊断。临床医学中,怀疑患者具有颅内转移时,应当尽可能进行强化扫描,在情况需要的时候,可比常规剂量扫描增加2~3倍。但是,诊断未出现明显原发肿瘤病史的单发转移灶患者时,需谨慎鉴别与颅内其他肿瘤的鉴别,特别是中老年患者,灰白质交界处的病灶,首先应考虑转移灶。脑膜受累大部分都存在脑实质转移灶,而且大多数为转移瘤靠近脑膜表面受累,进行平扫时,因为病灶靠近蛛网膜下腔显示有缺限,需要进行强化扫描,临床表现为颅骨内板下与病灶相连的结节状或者片絮状强化[3-6]。同时,也可表现为深入脑回或者沿脑膜起伏条带状伴小结节状强化,出现"脑膜尾征"。在进行鉴别的时候,颅内转移病灶需要与多发性脑脓肿、高级别胶质瘤及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鉴别,多发性脑脓肿患者一般临床有发热史[7-10],病变T2WI环形低信号,增强扫描脓壁可出现厚薄均匀的环形强化;高级别胶质瘤常见于脑白质内,病灶一般比较大,增强扫描有特征性的"花环样"强化;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一般T1WI、T2WI呈等信号,并且瘤周水肿较转移瘤轻,出现较大瘤体较轻水肿的不成比例现象,增强扫描瘤体强化较均匀。此外脑膜的转移还需要互相鉴别其他病理性脑膜增强,例如细菌性和结核性脑膜增强,主要表现为线状弥漫性不规则增厚,结核性多位与颅底脑池且有时伴存脑灶。

综上所述,脑转移瘤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应用低场核磁平扫加增强扫描,诊断脑转移瘤可提高其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俊.低场强核磁共振诊断分析不典型脑转移瘤25例[J].海军医学杂志,2010,31(01):33-34.

[2]许敏,胡日权,张立贵.脑转移瘤的低场核磁诊断[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03):359-360.

[3]贾喆,赵明增.低场强MRI对于颅内转移瘤诊断价值的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08):987-988.

[4]何平,王新辉,李建文,等.低场强磁共振成像诊断髌骨软化症42例[J].宁夏医学杂志,2010,32,07.

[5]赵敏,刘太双,武燕.低场强MR与CT诊断小脑梗塞的影像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0,10,02.

[6]王文献,范辉,岳恒志,等.低场HRI应用顺磁性对比剂的有效性探讨(附316例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09,7,06.

[7]任转琴,王景安,齐秋绪,等.顺磁对比剂在低场MRI中的诊断价值(附406例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09.

[8]王维,段建航,何学艺,等.颈椎体终板炎的低场磁共振表现与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9.

[9]丁长青,孙迎迎,张玉娜,等.低场MRI头颅矢状位FSET2序列参数优化组合[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02.

[10]尹雪军,张杰华.低场MRI诊断急性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