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 2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疗效观察

陈必桂杨奕尤刘兆群胡业焕

陈必桂杨奕尤刘兆群胡业焕

(阳江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广东阳江5295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治疗慢阻肺过程中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疗法的成效。方法:以288例2011年1月1日—2014年2月28日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阻肺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手段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一般治疗加药物疗法)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了无创正压通气疗法),每组人数分别为140例和148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之后的死亡率、气管插管率、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以上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观察组的各项观察指标都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一般治疗与药物治疗对于慢阻肺疾病,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死亡率和气管插管率,同时缩短住院的时间。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慢阻肺;气管插管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0-0183-02

目前呼吸系统疾病随着环境的转变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常见性,为了促进患者治疗有效率、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提升,医学界的专家学者也在致力于有效治疗手段的研究,并且目前已经得到了突破性进展,也就是研发了无创正压通气疗法[1]。目前我院应用该治疗手段治疗慢阻肺,取得了较为满意度的成效,下面我们将详细的介绍,为后期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性依据,现报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88例2011年1月1日—2014年2月28日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阻肺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手段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以上所有患者均满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即对患者进行病史询问、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和体格检查,所有患者均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且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咳痰、心浊音界缩小、双侧语颤减弱、干性啰音或湿性啰音、呼吸困难、肋间隙增宽、肝浊音界下降、三凹症、呼吸频率增快、双肺呼吸音减弱等反应,同时检查肺功能,均存在通气功能障碍,并且部分患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年龄在50~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1±3.1)岁,其中女性患者154例,男性患者134例,患者的病程发展为1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6.4±0.9)个月,所有患者均排除患有以下疾病的可能,一是合并休克或昏迷;二是合并严重心脏病;三是合并重度肺大泡;四是合并气胸;五是合并难以控制的胃肠道出血[2]。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发展等方面仅具有可比性,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的140例患者采用的是一般治疗加药物疗法,主要包括了吸氧,营养支持,雾化吸入药物和静脉用药等。而观察组的148例患者满足无创呼吸机应用指征,一是无无创呼吸机应用禁忌证;二是需要辅助通气,血气异常,表现为氧合指数<200mmHg,PaCO2>45mmHg,pH值<7.35,呼吸困难、急促,充血性心力衰竭>30次/min,呼吸频率>24次/min;三是可逆性评价病情与诊断,可使用无创呼吸机。故而观察组的患者应用了无创正压通气疗法,具体方法如下:选择呼吸机的S/T模式,即压力支持通气压力控制通气,氧流量控制在2~7ml/min,吸气压保持在7~20cmH2O,呼吸频率保持在16~21次/min,之后以患者的指端血氧饱和度为依据进行参数的及时调整;再者就是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实施饮食护理和生活护理,要求患者戒除烟酒。两组均持续性治疗一个疗程,一个疗程为10天[3]。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之后的死亡率、气管插管率、临床治疗有效率及其各组治疗前后的氧分压、pH值和二氧化碳分压。

1.4疗效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由专业医师对其治疗成效进行评估,具体的评价标准如下:显效,患者在接受一疗程的治疗之后,呼吸障碍得以解决,疾病完全治愈,同时呼吸系统感染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有效,患者在接受一疗程的治疗之后,呼吸系统感染基本控制,病情有所好转;无效,患者在接受一疗程的治疗之后,严重者病情加重,无任何好转趋势[4]。

1.5统计学处理

对调查的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计量资料,以率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计数资料,当P<0.05的情况下,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

2.结果

2.1治疗有效率比较

以上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一疗程之后,在治疗成效上,观察组在显效、有效和无效人数上分别为58例、80例和10例,而对照组则依次为45例、70例和25,在治疗有效率上,两组分别为93.24%(138/148)、82.14%(115/140),可见两组患者差异显著,且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2.2气管插管和死亡率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的气管插管和死亡率,对照组分别为28.57%(40/140)、7.14%(10/140),而观察组则分别为20.27%(30/148)、5.40%(8/148),可见观察组的各项观察指标都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临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不能完全逆转的特点,并且该疾病的发展与肺部有害气体导致的异常炎症反应具有密切相关性,在有害物质被人体长期吸入的情况下,就能够诱发疾病的产生。故而在以上的治疗过程中,我们要求患者戒除烟酒[6]。与此同时,当患者患有该疾病的情况下,还伴随着肺活量的降低或正常,使得肺泡残气量增加明显,进而导致吸入的新鲜潮气量被肺泡内气体稀释,进而使得PaCO2降低,PaO2升高[7]。针对于该情况,将无创正压通气疗法引进,能够使气道压水平在较高吸气末压的作用下得到维持,促进患者的顺利通气,进而将呼吸耗氧和做功降低。当患者吸气的情况下,调小吸气压力,促进PaCO2降低和PaO2升高。除此之外,呼吸末正压还能够促进气体交换的延长和动脉血气指标的改善,促进患者的治疗和预后[8]。

在以上的调查研究中,我们针对288例患者实施了不同的治疗,其中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3.24%,与对照组的82.14%相比较要明显占优势,同时在死亡率、气管插管率,这些观察指标上,观察组也要显著优于对照组。以上的调查研究结果与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由此可见,在后期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效果显著,因此可以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魏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8):68.

[2]刘恋.呼吸兴奋剂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23):55.

[3]李学莲.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伴意识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9):83-85.

[4]王科敏.AVAPS模式无创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急性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6):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