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应用循证护理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2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应用循证护理的临床研究

刘金艳

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应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研究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循证护理,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梗死患者应用循证护理能够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不仅能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也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有利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循证护理;临床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疾病,临床多发生于老年患者,此病具有发病急、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正在逐渐上升之中,只有积极地治疗和护理才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死亡率[1]。循证护理是基于常规护理而建立的,其主要特点在于在所有的护理过程中都遵循科学证据,在实施护理方案之前均需要有确切的证据才继续开展护理工作,护理效果十分显著[2]。本研究选择35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应用循证护理,取得了显著的护理效果,详细内容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研究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为(68.54±4.13)岁,梗死部位:下壁梗死共21例、前间壁梗死共11例、前壁合并下壁梗死共8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为(68.87±4.23)岁,梗死部位:下壁梗死共22例、前间壁梗死共8例、前壁合并下壁梗死共1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梗死部位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包括药物治疗、心电监护、镇痛给氧等[3],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循证护理,具体内容如下[4]:①制定护理方案,由医院领导、护士长组织医护人员组成循证护理小组,由小组成员对患者的临床资料等进行收集,以便于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心理特点等,并对患者所有的信息进行综合与评估,再结合医院现有的资源来制定个性化、针对性护理方案,方案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与患者病情类型成功治疗的案例进行制定。②实施护理方案,首先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血脂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帮助患者保持最为舒适的体位,确保患者呼吸的畅通,叮嘱患者家属注意患者的情绪不宜过度激动。然后根据患者的个性特征来选择相应的注意力转移方法,如看电视、聊天、听音乐等,以此降低疾病对患者的刺激。接下来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常见饱受疾病的折磨,容易产生悲观、焦虑等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为患者讲解成功治疗的案例,与疾病相关的知识等,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最后,每日护理人员都需要对病房进行打扫、消毒,保证病房空气的流通与采光,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来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以便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③评估护理效果,在护理过程中及时总结护理问题及经验,将护理问题及时与医护人员进行分析,其他医务人员也应积极配合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以便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1.3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同时选择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评价标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疾病,是指心肌严重缺血而发生的急性坏死,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休克、急性胸痛等,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影响。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有了一定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也在不断提高,我国已经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时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也有所增加。相关研究表明[5],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只有积极地治疗和护理干预才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循证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目前已被广泛的用于临床护理之中,循证护理包含着各种医学、护理知识,也含有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心理学、营养学等。此外,为了更好地提高循证护理的护理效果,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6]:①医院在选择循证护理小组成员时,应尽量选择懂得循证护理的护理人员,完成循证护理之后由这些护理人员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经验总结与指导,帮助其他护理人员掌握循证护理。②组织年轻护士定期接受循证护理专业知识教学,每年进行一次培训,以便于提高循证护理效果。

本研究选择7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两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和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循证护理能够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不仅能够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也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晓莎.循证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4,20(2):134-135.

[2]李艳云.循证护理减少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9):964-965.

[3]郑星,王业娟.循证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4,35(30):6850-6851.

[4]边静.循证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4):132-133.

[5]魏琼.循证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28(50):92-93.

[6]吴绍香.循征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16,29(6):16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