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2

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与对策

徐俊华伍黎明周丽红苏林秦梅

新津县人民医院供应室四川成都611430

摘要:作为医疗机构后勤部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消毒供应室是保证整个医疗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更直接服务于前线临床研究工作。但在消毒供应室的日常工作中,其存在着部分高风险隐患,并会对护理人员造成相应的职业危害,如果防护方案不够完善,其可能直接威胁到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还可能因此而影响医疗物品的消毒效率。因此,本文对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的常见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防护对策加以探讨,以保证护理人员的生命安全和消毒供应工作的正常开展。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对策

在医院消毒供应室的日常工作中,其需要承担医院所有可再生医疗机械的消毒供应工作,比如回收、清洁、灭菌、包装等[1]。但基于这项工作的特殊性,护理人员难免会接触到患者的体液污染物、血液和相关敷料等[2],这也将导致工作人员需要直接面临多种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的因素,必须加强防护措施。

一、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

(一)生物性因素

在现代化医院中,其在开展医疗过程中需要面临各种治疗包、医疗物品和手术器材等,而这些物品在使用过程中都可能沾有病人的分泌物、血液等,如果护理人员在回收这些物品时由于时间紧迫、工作环境光线较暗,以及操作不当等,其都可能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包括被刀片、针头以及各种器械划破皮肤,继而产生被感染的可能。根据相关数据显示[3,4],护理人员因为被针刺和自身伤口而接触到病人的体液和血液的比例较高,其因此而感染HIV的为0.3%到0.5%,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为5%到10%左右,因此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高达5%到35%,这些数据都充分暴露了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急需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确保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健康。

(二)化学性因素

护理人员在开展消毒供应的过程中,其不可避免需要接触到各种化学引物,包括除锈剂、清洗剂和消毒剂等,而这些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一定的毒性,比如医院较为常见的氯消毒制剂,其主要用于对物体表面和地面的消毒,过氧乙酸主要用于环境、病房、污染区等进行消毒,而护理人员由于长期接触到这些化学物质,极有可能会损伤到护理人员的呼吸道、黏膜和皮肤,比如在配制热水和含氯消毒剂时,其挥发氯的速度较快,人体的呼吸道也很容易被损伤。

(三)物理性因素

该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5,6],第一是噪音,在现代化医院的消毒供应室中,其使用到的空气压缩机、全自动清洗剂等,所产生的噪音强度一般在60~80dB左右,如果护理人员一直在这种噪音环境下进行工作,势必会产生身体的各种不适症状,比如心跳加快、听力衰退、焦躁、耳鸣等。第二是紫外线和臭氧,其都是消毒供应室工作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但护理人员如果和紫外线频繁接触,其皮肤状况很容易出现问题,轻度为过敏和瘙痒,严重情况还可能诱发皮肤癌症。同时,在照射和监测臭氧的过程中,基于其本身的氧化性较强,很容易刺激到护理人员的肺组织和眼睛黏膜,甚至会因为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破坏而造成护理人员出现哮喘和肺水肿的情况。第三是高温,要对全院进行消毒处理工作,脉动真空灭菌器是必不可少的,其温度一般在133℃左右,在这种高温情况下,如果护理人员在灭菌结束打算开锅取出物品时,很容易会因为操作不当而被烫伤。特别是在每年的夏季,很多护理人员会因为天气炎热而不愿意穿防护衣和相关防护措施,其会增加被烫伤的几率。除此以外,当全自动清洗机在运行过程中,其结构中的多个管道温度也比较高,一般可超过95℃以上,这也可能导致护理人员在开机打包时出现被烫伤的可能。

(四)缺乏较高的自我防护意识

当前,很多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没有对其职业危害有正确的意识,并忽视了这些疾病对自身的危害和传播途径,职业防护意识有待加强,特别是在执行各项消毒工作时,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来执行,比如事后没有及时对自己的手部进行清洗,执行过程中没有带手套和口罩等相关防护设备,其都会增加自身被感染的几率。

二、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的防护措施

(一)加强生物性因素的防护措施

首先,护理人员在进行日常工作时,必须按照医院规定的相关制定规范严格执行,特别是相关防护措施必须有效落实,比如手套、圆帽、隔离防护衣和口罩等,都必须依次穿戴好,在遇到特殊项目执行过程中,还需要及时配备面罩和防护眼镜,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同时,对于医疗工作中无法避免的各种锋利机械,以及相关穿刺针等,必须选择专门的容器来盛放,以免出现被刺和渗漏的情况,已经使用过的针头和被患者污染过的尖锐物品,在夹取过程中必须使用镊子小心操作,以免出现护理人员被刺伤的情况。如果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因为失误而被刺伤,其需要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比如挤压伤口,待到挤出伤口的血液以后,再结合肥皂液和流动清水进行5分钟以上的冲洗,然后使用乙醇和聚维酮碘对伤口进行大面积消毒,接着到医院门诊进行血源性疾病的筛查,及时检测有无被感染。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护理人员不慎被沾有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的锐器所刺伤,需要尽快将疫苗进行注射,且将该事件上报管理层。除此以外,洗手是避免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特别是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洗手的顺序和技术都是具有一定要求,必须严格按照规定仔细清洁手部,比如流动水洗、液体洗手液、专用擦手工具等,每项都不能缺少和疏忽。

(二)化学性因素的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要避免工作过程中的化学性危害,空气净化装置的安装是必不可少的,其不仅能够让室内空气流通更加顺畅,还能对空气中消毒剂的各种毒性予以减少,以有效降低对工作人员的呼吸道造成的影响[7]。同时,每种消毒剂的使用方法、性能、使用中的细节等,所有护理人员都必须有清楚的掌握,并对这些消毒剂进行妥善的存储和管理,比如过氧乙酸,其具有多种规格和浓度,包括擦拭消毒0.1%~0.2%、浸泡消毒0.5%、喷雾消毒0.2~0.4%,其在不同的使用范围过程中的使用方法也不尽相同,消毒的时间及感染监测也有很大区别。另外,在消毒剂的配制过程中,护理人员除了穿戴相关防护工具以外,还需要准确控制配制的浓度,并确保动作的轻柔,而对于一些化学消毒剂具有较强的挥发性,除了需要采用专门的密闭性容器进行保存意外,在存取时也需要谨慎小心,并做好加盖工作。

(三)物理性危害的防护措施

首先,护理人员需要了解噪音对自身造成的危害有哪些,并通过相关隔音设备和措施的使用实现有效的防护,比如在工作结束以后,需要及时关闭灭菌器和排风扇等大功率设备,并定期的检修各类相关设备,以有效降低噪音的危害。目前,我国对医院环境噪音的标准是35dB,最高应当不超过45dB,以免对人体造成不适。同时,在消毒室内安装空调和暖气等设备,并通过高压灭菌工作的集中展开来改善工作的条件。在监测紫外线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避免在紫外线灯下的暴露,并穿戴好相关保护工具,以免损伤到皮肤黏膜。其次,在开启臭氧以后,护理人员需要即可离开,待完成30分钟消毒以后再入内,并对空气中的臭氧浓度进行定期监测。在进行高温操作,特别是高温取物时,应当先确保30分钟以上的物品冷却时间,再将高温手套和防护面罩佩戴好,以免出现被烫伤的情况,而在取物的过程中,也要确保动作的快捷性。另外,消毒供应室的大部分工作都需要在带电的情况下进行,护理人员在接触电源开关时,一定要确保手部的干燥,以免因为手湿而出现漏电的情况。

(四)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医院需要定期展开相应的学习和培训活动,以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并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严格控制污染源,并对医院的相关区域进行严格划分,比如无菌保存区、包装区和污染区等,每个区域的工作人员必须按照各自的工作标准来进行,并避免不必要的交叉作业和任意穿梭,特别是有关于污染到清洁区之间的工作流程,严谨出现物品逆流的情况。同时,对护理人员给予最大的关怀和体贴,因为他们长期处于一种密闭、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难免会有心理压力,医院需要对其采取必要的心理疏导,并帮助护理人员找到有效的自我调节方式,以更加轻松、愉快的投入到消毒供应工作中,避免造成压抑的工作情绪。

结束语:

总而言之,消毒供应室是医院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但其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相应的职业危害,比如生物性方面、化学性方面和物理性方面,加上一些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较差等原因,很容易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工作环境中。所以,医院需要重视到对护理人员职业技能的培训,并不断完善相关执行操作标准和流程,以最大限度保护护理人员的人身健康。而护理人员也需要不断提高防护意识,并正确认识该项工作的职业危害性,并做好自我的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陈蕾.消毒供应室环节质量管理在再生医疗器械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3(20):367-367.

[2]肖秀丽.消毒供应中心的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6).85

[3]张嗣兴,李惠琴,寇建琼,等.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风险的防范与对策[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1,32(9):114-117.

[4]聂圣肖,李欣,孙红,等.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18):2300-2302.

[5]喻文碧.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与对策浅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377-378.

[6]谢娟,陈红惠.医院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探讨[J].当代临床医刊,2015,28(04):1591-1592.[2017-08-31].

[7]胡长玲.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3):70-71.[2017-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