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工作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工作体会

王来平

王来平(解放军第251医院烧伤中心075000)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8-304-02

【摘要】目的为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改进我们现有有工作方法,夯实基础护理实现优质护理服务。方法结合我科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注重夯实基础护理。结果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率达99%,实现了护理零投诉,取的良好的社会效益。结论夯实基础护理是实现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

【关键词】基础护理优质护理服关键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以“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为主题、以“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护士满意、医生满意、医院满意”为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不断提高,医疗市场由技术竞争向服务竞争,乃至向更高层次的文化竞争转变,因此,提高护理质量,势在必行,而且,市场的竞争促使我们改变护理观念,探索新的护理方法,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我和体会如下:

1具体实施方法

1.1加强基础护理做好晨晚间护理,每周一进行一次生活护理,保持患者“三短六洁”,协助卧床患者洗头、理发、擦澡等,为行为不便的患者订餐并协助开饭;指导并帮助卧床患者进行有效咳嗽、翻身叩背及床上关节运动,解决自理缺陷问题,鼓励自主活动,增强其自理能力。在对患者的亲切接触中,可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医生提供及时的动态信息,发现病情变化。

1.2进行班次调整我科开展42张床位,设有2个责任组,每组2名责任护士包括责任组长,2名责任护士分管21张床位,负责本组病人的治疗、基础护理、入出院的宣教(疾病、饮食、手术)、检查指导、卫生处理、护理文书的书写及病人的康复指导。药疗班负责全科病人的口服药、液体的配制及全科的物资清领。办公班护士负责出入院病人的办理,所有出院病人病历的归档,急救物品、基数药品及毒麻药品的清点检查及补充。及时处理,融洽了医护患之间的关系。

1.3加强健康教育责任护士从入院宣教开始,针对患者的病情和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包括病房环境、医护人员情况、作息息制度、安全防范、所用药物知识、疾病的保健、预防、随访的注意事项等。责任护士从晨间护理开始了解患者情况,进行初步评估,跟随医生查房,进一步了解更全面的信息,从而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

每天上午都要用科里自己制作的手册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在各个治疗阶段时的注意事项及功能锻炼。

1.4规范礼仪塑造美的护士现象仪表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仪表会给病人以信任感。护理部对全院的护士进行化妆培训,要求淡妆上岗,且工作服整洁,戴燕尾帽,头发上挽不过肩。

1.5提高健康教育质量为使患者能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我院制定了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计划,由责任护士定时进行健康教育。责任组长每周组织一次健康教育,讲解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指导,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控制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1.6进行出院宣教耐心介绍出院办理程序并把流程挂在病房内,告知病人出院注意事项,出院带药及药物用法单,复查项目及时间等,并请患者填写意见表,便于对我们的工作加以改进,做好出院病人的随访,使患者及家属感受到护理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2体会

2.1优质护理服务是护理学科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有效的人性化护理服务,才能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的接受治疗、护理状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2提高分级护理认识,保证护理质量提高护理人员对“以分级护理为依据的基础护理规范化”认识,是提高基础护理到位率、保证护理质量的前提。

2.3重视护士的身心健康,建立健全有效激励机机制在临床护士全身心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之际,应主动关心、询问护士在工作中的困难,妥善帮助解决。尽量配齐科室所需护士数量,让护士能有较宽松的时间与患者接触,为患者提供身心全方位的优质护理。

3总结

我科开展优质护理以来,满足患者需要,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使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进临床、贴进社会。基础护量是优质护理的前提,专科护理是优质护理的根本。必须从落实基础护理开始,只有认真落实基础护理,才能更好地把优质服务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个护理人员心中。

参观文献

[1]张静,罗丁,等.临床外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做法与成效西南国防医药,2011,4(21):420-421.

[2]李晓华,李洁,等.浅淡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体会,临床医学,2011,3(24):1393-1394.

[3]俞旺娣,袁莉华,等.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实践与体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1,9(3):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