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宗教修炼“神秘体验”的心理学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2

东西方宗教修炼“神秘体验”的心理学思考

王为

王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中图分类号:B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071-01

摘要:通过东西方宗教对神秘体验的认识和比较,从心理学角度对宗教修炼中的神圣者和神秘体验有进一步的反思与思考。

关键词:宗教;神秘体验;心理学

宗教神秘体验是研究宗教的第一手资料,观几大宗教的缘起都与创始人在修炼中的神秘体验有关。如乔达摩?悉达多在菩提树下对斗明星而悟,后创立佛教,默汗穆德在山洞受命为圣而创立伊斯兰教。从宗教传统的形成来看,是宗教经验在先而教义或神学在后,宗教修行求取神秘体验作为信徒特有的精神活动,在信徒心目中,求取宗教神秘体验要比宗教教义或神学珍贵且重要得多。目前,随着理性主义泛滥时代的逝去,宗教研究也出现了方法论转向,由“神圣者是否存在”的理性思辨转向研究个人的宗教修炼神秘体验。本文围绕西方宗教中关于上帝的神秘体验,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作一些思考,更重要的是把它和来自东方宗教修行中的“神秘的合一体验”作一些比较,以期揭示宗教修炼中神秘体验的实质。

一、来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神圣者”体验的分析

深层心理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揭示了人的意识只是海底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而更多是由作为海洋的潜意识所决定,人类的文明动力及产生的全部文化现象都来源于这个潜意识海洋中的力比多(性驱力)。弗洛伊德仔细地对原始的图腾崇拜进行了分析,用他那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最后得出结论:原始人图腾观中的动物是父亲形象的替代物,弗氏论证了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来的现代宗教中的神圣者:“上帝”正是父亲形象的投射,而不是任何超越的存在。神秘体验只是人类内心的一种心里防御机制,是由于潜意识心理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冲突造成了心理压抑,最终产生了向外在的投射。弗洛伊德进一步肯定:“宗教是一种神经症,宗教体验是神经者的幻觉。”

二、来自荣格分析心理学对“神圣者”的分析

荣格批判的继承了其理论,他在弗氏个人潜意识的基础上,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究其原因是因为荣格对东西方神话,宗教传统的神秘体验和潜意识活动进行了长期研究,并在此基础进行了亲自体悟了许多神秘体验。最终,荣格又在大量临床心理治疗实践后,得出推断:“人人都有信仰神圣而神秘的一面,精神在天性上就是宗教的,究其本源,人的心理精神活动具有不可忽视的宗教性功能。”他认为神秘体验都和宗教有关,是每个人生活中必须的,所以精神在天性上就是宗教的。

荣格对信徒的“上帝神秘体验”分析是建立在其“原型”理论基础上的,原型即是人类心灵最底层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始模型,是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对自然界的原初反应方式及原始经验的累积,有点类似柏拉图的“理念”和康德的“先验范畴”,它不能被直接认知,而只能通过象征表达。在荣格看来,上帝形象也就是人类心灵中本来面目之真我的投射,而不是弗氏的父亲形象的投射,所以信徒如果体验到上帝,正是唤醒了自己心中的巨人,激活了本体真我,这喻示着心灵蜕变、人格整合而升华,也是心理学意义上的“重生”。

总之,作为人类心灵深处中心原型象征的上帝神秘体验在人生的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它决定着人是否能达成人格对立面矛盾的融合,即完成人格整合让自我人格圆满实现。因此荣格揭示了宗教不是神经症,宗教神秘体验对信仰者来说是绝对的“心里实在”,是人格发展之需,不论这个世界如何看待神秘体验,有了这种体验的人便拥有了一笔伟大的财富,这是生命意义的源泉。

三、东西方宗教神秘体验得比较

东方宗教的合一型神秘体验是比较复杂的,不同于西方,西方的上帝神秘体验主要特征是有神论的,是上帝呈现并与上帝交流的体验,其根本特征是没有失去自我感,而东方一元论的神秘体验,是意识超越而泯灭自我的那种色空不二,天人合一之纯意识状态。20世纪早期西方宗教学者认为一元论的神秘体验不是客观的事实描述,而只是主观的人为解释。他们认为宗教神秘体验是脱离不了具体的宗教情感,神秘体验不能与知性的意识范畴分开,有什么样的心灵就有什么样的神灵,宗教神秘体验一定是有神论的,所以东方宗教神秘体验那种个体逐渐从知性意识里脱离出来,进入一种纯意识而无意识内容的“空”之境界是不可能的。

20世纪60年代,东方禅宗和瑜伽在西方逐渐兴起,推动了西方人心灵革命进程:一方面西方多数人接受弗洛伊德、荣格的理论,相信有什么样的心灵就有什么样的神灵,为了狂热追求各种神秘体验,甚至不择手段去选择各种催眠、通灵等带来的高潮神秘体验,以期唤醒心灵深处那个巨人(神灵),使自己开发潜能甚至获取超能力,以应对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带来的各种精神压力。另一方面,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号召人们不必去企求心灵深处潜意识巨人显灵,人的自我意识完全有能力主宰一切,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五层次需要论,强调以自我价值为核心的自我实现。作为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确实起到了引导西方心灵转向的作用,从追求心灵底层的巨人神灵作主导,转变到追求自我意识做主导,寻求自我实现。马斯洛修改了其闻名遐尔的需求层次论,在自我实现需要后面增加一个层次即“超越自我意识的需要”,他认为人类应当想办法超越自我意识。整个西方自此认识到,靠心中的潜意识巨人是靠不住的,大家终于想到东方宗教神秘体验中的那种意识超越自我的天人合一体验。最终,一切目光投向了东方。

随着禅宗、瑜伽在西方的不断兴盛,许多科学家、心理学家投入了神秘体验中关于“意识状态转换”的研究,通过禅宗的冥想静坐等修行实践,训练自我意识状态的转换,且亲身实践,最终提出了“意识层次论”,认为人的意识可以处于不同层次状态,意识可以沉降入自我意识的层面以下的潜意识层面,当然意识也有能力超越自我意识层面而进入更高的意识层面,他们通过使用致幻剂作的实验结果和宗教修行者修炼的结果对比都差不多,神秘的不二合一体验的存在是必定无疑的。结果却导致了对神灵的否认,不管是作为神秘体验的“上帝”有神论体验也好,还是作为一元论的天人合一无神论神秘体验也好,实际上是对大多数生活在正常的“自我意识界”的人来说都是心灵的幻像。只不过对东方宗教修行人士来说,作为心灵底层潜意识神灵意识状态和作为常人所依赖的自我意识状态(即佛教第6识我执意识)。而世界唯一的真相就是那种梵我同一,天人合一的超意识界,即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这就是我们人类意识进化的最终状态,也是我们人类进化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这就是人类真正的潜能。

四、结语

以上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东西方宗教修炼神秘体验,虽然看上去是否定了传统意义上神灵的神圣和神秘,但无意否定神圣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而积极的作用。正如詹姆斯所言的那样:“神圣的绝对者犹如磁体,而信仰者犹如铁棒,一但信仰者获取了神圣者的神秘体验,整个人生就会被彻底磁化,围绕着这个磁源,作为铁棒的信仰者会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个人反对的是盲目而愚昧的神灵崇拜,也无意把宗教心理学化,只是觉得宗教是个人的事情,宗教更多只和心理学相关,一切唯心所化。

以上分析东西方的神秘体验比较,潜意识、自我意识其实是幻觉,人类的终极潜能和终极关怀均在天人合一的意识状态中,是如天人合一而泯灭时空自我感的祖师所言:“悟后看山还是山,水仍是水。只是,日日是好日,刻刻是好时而已!”

作者简介:王为(1981--),男,湖北荆州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宗教哲学与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