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器物在现代设计视角下的传承分析—以翁丁竹制器物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6
/ 2

传统器物在现代设计视角下的传承分析—以翁丁竹制器物为例

张晓敏胡南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现代设计建立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想要了解传统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的现实价值,不可避免的要去回顾历史上具有代表新阶段的造物形式,这种追寻设计“本源”的方式,或许可以从原始社会状态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生活环境的翁丁找到启迪。

关键词:传统器物;设计;传承

一、选择翁丁地区竹制器物分析缘由

翁丁作为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生活着佤族这样一个直过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所制造的器物本身就会具有一定的原始的特征,这对于探寻设计造物活动来说,无疑具有极好的参考价值。作为一个直过民族,其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环境有着较好的保留,这种状态下的造物思想更能够接近于传统造物萌芽发展阶段的状态。其次,在翁丁这样一个地区,他们所使用的器物有着博物馆等机构所收藏的器物所不具备的一个重要特点--活态传承。博物馆等机构收藏的器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是毋庸置疑也不必赘述的,但活态的器物相比之下则更容易让我们从制作到使用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使得我们更直观地去了解它的造物思想。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翁丁竹制器物的研究是对传统造物思想研究的一个出发点以及一个例证,论文的论述整体上会考虑到其他传统器物的造物思想与之进行对比分析,想要达到以点及面,尽量做到避免以偏概全的情况出现。并且论文最终的目的在于现代设计的应用,而不仅仅去分析研究这些器物到底体现着多么广阔而又深奥的传统造物思想。

从大环境哪个角度来看,云南的竹资源十分丰富。翁丁地区更是有着独一无二的竹资源物种--巨龙竹,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竹种类,在当地的器物制造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调研过程中发现,竹制材料在使用范围来看,遍布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食的角度来看,主要囊括碗筷杯盘,从住的角度可以看到篱笆房舍,从劳动生产上则几乎应用于各类农业用具之中,此外工艺品中也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从历史角度来看,竹这一材料更是从原始社会一直沿用至今,从荒蛮时代竹制“窝棚”到现代生活的复合板材,一直在当地充当重要的生活用品。

二、所调研的器物真实性分析

选择调研分析的竹制器物是否具有真实性是该课题分析研究的基础,若器物本身存在可疑之处,那么课题成立与否就会有待商榷。因此,对于研究对象做一些简要的分析说明,以证课题的可行性。

就调研过程中所见到的器物来看,均是来自翁丁当地村落以及一间陈列室,可以较为肯定的一点是所分析的器物属于该地区所有,这里所说的该地区范围大致在一个县城范围甚至更小,之所以这么肯定在于翁丁作为一个旅游区所要关注的点在目前看来不会为了一双碗筷或者一件农具从其他县城搬运到这里,这些器物容易在当地找到,而且这样一个小小的陈列室不具备像博物馆那种号召力,可以调动诸多资源,投入大量成本,从陈列室的朴素简洁的角度可以推断出,陈列物品可以确定来自当地。从时间的角度上看,这些器物是否能够代表原始社会的使用情况,同样值得我们去思考。开篇我们谈到,作为一个直过民族,历史上的佤族各支系各自保留传统,基本按照原本的生活状态生活到1963年,这时国家正式统一为佤族,距今五十余年,而翁定村寨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在这样的时间段内,他们所使用的器物还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具有着我们想要探索的“原始性”。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他们的生活状态基本还有较好的保留,原始社会耕作方式逐渐在这几十年内消失,但生活习惯以及生活中所使用的器物在这几十年间仍旧有着较多的保留,从其他农业社会所使用的器物来看,在近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诸多器物还是没有变化,侧面说明了翁丁地区的竹制器物在形制以及制作方法上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原始遗存,这给我们分析研究带来了较为有利的因素。

三、目前翁丁竹制器物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在传统生活中,翁丁地区的竹制器物基本是手工制作,这种手工制作形式在现代生活中被提升到手工艺品的高度,这就面临一个与其他传统手工艺器物面临的一个大环境带来的问题在于工业化的进入,这种进入是发展与历史的必然。传统器物大多为手工制作,而现代化的机械化大生产以及新材料的进入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里,我们就要分析为何能被取代?又如何能够做到不被取代?

就民族文化体现来看,佤族的器物本身也能够体现出佤族同胞的粗狂热情。佤族信仰万物有灵以及鬼神崇拜,这位在于使用的器物中有着较多的体现。装饰纹样上信仰黑红两色,这两色的搭配主要体现在服饰之中,而其他的器物中也有着很浓郁的佤族风情,就木鼓文化的造型以及装饰纹样上看,牛头的装饰造型元素在其间运用尤为明显,同时,在村庄的整体布局以及道路装饰等区域也是遍布着诸多牛头骨,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佤族的文化特色。回归到单独竹制器物本身,佤族文化的个性体现相对较少,但也不乏一些编织工艺和装饰纹样有着较好的展示。对于文化的个性而言,是我们需要努力保持并传承的关键点。一个民族的器物所体现的文化只有区别于其他民族才能够具有独特性以及吸引力,这也是民族自身文化特色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文化的求异是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一味地模仿或者抄袭其他族群的造物技艺只会让自身失去特色,从而失去了自己的文化。

首先分析为何会被机械化器物取代的问题,就从物品的功能性角度来看,机械化大生产的产品完全能够达到手工造物功能要求,甚至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这一点毋庸置疑。其次,就价格或者叫做成本来看,无论是生产所需要的时间成本还是材料自身的开发加工成本等,都远远小于手工生产。机械化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着方便与快捷,无论如何是手工生活用品所不能比肩的。这是翁丁竹器乃至其他手工艺面临的最为现实的一个方面。如何在结合现代化机械大生产条件下去将手工艺生产的产品进行结合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从生活环境的角度来看,就调查分析的资料来看,竹制产品大多集中在农业生产区域,竹制品的种类以及数量还是有着较大的存世量。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于农业生产区域逐渐减少工业化城市生活状态逐步扩张,这些适合于农业生活环境的器物如何在工业化的城市中寻求更多一点的空间就成了目前竹器存在的一个较大的问题。生活环境的改变,我们所使用的器物一定会产生较大的变化,城市生活一定会摒弃竹制器物中农业生产工具的那部分,找到城市生活还保留的农业生活痕迹以及他们之间的共同点,这正是竹器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生活在不断的变化,使用的器物范围也应该需要不断地改变,这样才能适应于现代的生活需求,有需求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最后,就器物创意本身来看,体现出一种文化特质不明显的状态。当地的器物与别处基本没有太大差别,这是一个优点,也是一个可以改进的缺点。优点在于,一个浅显的道理让我们看到,人类社会在基本的生存需求时所制造的器物存在很大的共性——形的相似。无论是一个竹制碗还是一个斧子,与其他区域没有太大差别,这种无差别体现出的正是研究早期设计起源时我们想要了解的问题所在。这是一种文明趋同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共性,不可避免也无需避免。随着社会发展,文化求异成为一个重要的识别方式,作为一个独立民族,自身所使用的器物在于其他文化群体所使用的器物作对比时一定是有着很大的差别与特色的,那么,这种特色除了在表面做一些装饰纹样以外,还需要更为“刻意”的设计区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文化特色进行展示与发扬。

四、结语

传统器物的造物智慧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既存在可以可以吸收借鉴的部分,又存在着需要改进的部分,只有在现代设计中看传统,又在传统造物中考虑现代因素才能够制造出更多,更适合于现代生活得产品。一方面这些产品能够为现代人使用,另一方面也能够体现出一定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林立平,黄圣游.佤族传统家具中的民俗探析——以沧源翁丁村为例[J].轻工科技,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