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分析

赵嘉韡

经纬智能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山西省晋中市030600

摘要: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为更好认识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15年12月月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这一论述成为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方向和基本遵循。为此,下文将简要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分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

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面对众多不同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进行理论升华,就会产生诸多具体原理;如果这些具体问题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那么它所产生的理论观点便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原理,而贯穿于该理论原理之中、且对该理论原理具有方法论层面上的指导作用的原则性原理就属于我国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原则。在其创新发展过程中,它所体现的重大原则一以贯之,这些重大原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进行高度概括后所凝结的抽象性准则,深刻反映了我国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内涵实质和根本属性,蕴含着探索中国经济运行规律和发展道路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明确指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识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则就是根源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具体事实和发展过程,同时也蕴含着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和发展道路的理论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严格遵循一般、个别和特殊的辩证法,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原则用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对以往理论(包括西方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理论)进行批判、继承和创新,突出体现了中国道路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本质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源起和提出,就是为了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而它自身所蕴含的重大原则始终坚持道路、理论、制度等方面的“自信”,紧紧围绕中国经济建设的具体实情,紧跟实践的向前发展来确保理论的不断创新,并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自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的主要内容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首要原则

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就是要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而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基础上,消灭商品交换带来的利益矛盾,最终解放全人类,真正实现共同利益一致的共产主义社会。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开始就根植于维护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的深厚土壤中,服务于人民,因而具有鲜明的人民主体性。因而,人民主体性也毫无例外是其首要原则,这也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阶级性的内在要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唤起人民群众利益主体的自觉性,毛泽东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并强调指出:“这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根本政策”。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更加凸显了我国经济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本质,因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就在于把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有机统一起来,用社会主义的力量来驾驭资本,强调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强调的以资本为中心——实现资本的自身增值是根本不同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这也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我国发展起来后进入新阶段的具体体现。

(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原则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过程。长期以来,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仅局限于生产关系,关于生产力的研究则处于被联系的次要地位,即生产力的研究服从于并服务于生产关系的研究。实践证明,不直接研究生产力而研究单纯地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既不能实现理论发展与时俱进,也不能有效指导中国经济发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之一就在于把生产力的研究摆在突出位置,并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来研究生产关系,在此条件下,以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经济效率的提高来变革并改善生产关系。只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保护生产力三者统合起来进行系统化研究,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率,才能正确处理生产力发展的质与量、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可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贯穿于我国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全过。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形下贯彻这一重大原则,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引,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抓手,突出创新驱动在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改善生产力的结构和布局,实现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协调发展。

(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原则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经典社会主义的继承、坚持、创新和发展,同时又规定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漫长过程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作为一种“普照的光”,它决定和影响着其他性质的所有制及其相应的生产关系,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始终沿着经典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行,才不会走“邪路”、不会走“歪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积极作用,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努力促进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进而壮大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为提高国家的宏观调控效率奠定坚实基础。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党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在正确定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通过深化各方面的改革,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任保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及其现实性[J].人文杂志,2018(2):26-34.

[2]张宇.努力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7,8(2):3-12.

[3]程恩富,侯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性研究不容忽视[J].人民论坛,20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