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和谐高效的初中化学实验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2

打造和谐高效的初中化学实验课堂

徐法忠

苏州工业园区学校

论文摘要:

凡事预则立,课堂教学尤为如此。初中化学肩负的学生兴趣的培养,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科素养的建立。实验教学更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在实验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推理组织实验能力,教会学生正确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没有精心预设的实验教学完不成实验目的,没有课堂灵活的生成将失去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学科素养的宝贵法宝。本文记录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在精心的预设与灵活的生成中创建灵动的生态课堂。

关键词:

初中化学实验预设与生成生态课程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化学实验应该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认识化学实验的艺术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投入化学教育,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我们必须重视实验教学。为了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灵活生成。

一、精心预设始于教案编写

没有明确教学内容的预设,没有基于学情教学环节的预设,课堂就如大海中的小舟,极易迷失方向,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漫无边际,无法完成课标要求的教学任务;而预设过于详细,教学过程按照预设按部就班又会导致课堂缺少创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违背了新课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精神。

课堂教学始于教案的编写,教案编写的过程即教学预设的过程,教案中包括符合课标的教学内容,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环节,适合本班学生情况的教学互动,基于学校硬件条件下实验方案的设计。精心的教案编写就是课堂教学预设的蓝本。

二、预设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预设指的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设想。它不仅包括对教材的解读、对目标的确定、对教学结构的设计,还包括对课堂上可能产生的走向、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影响教学进度的因素等等所做的预先思考和应变策略。在教学预设的设计中要灵活多样,如果预设教学形式单一会限制学生活动的发展,如果预设教学环节不够灵活课堂就不能满足学生生成的需求。

在验证质量守恒实验中预设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

演示实验:在天平左盘放少量盐酸(烧杯盛放)和锌粒(药品没有混合),在天平右盘加砝码并调节游码至天平平衡,将锌粒加入盛有烧杯的盐酸中,发现有较多气泡生成,锌粒逐渐溶解,但天平任然平衡。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刚才看到的现象。

学生回答:产生气泡,固体渐渐溶解,反应一段时间停止。

教师:还有谁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学生听到老师这样问都很好奇,觉得描述的很完整,颜色、状态、气味都有了,好像不缺呀。

教师提醒:刚才这个实验和我们今天课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和我们刚才演示的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碳酸钙和稀盐酸有什么不同?

学生猛然发现天平还是平衡的,不是有气体跑掉了吗?天平应该不平衡呀?不符合我们讲的质量守恒,质量守恒有特殊性?教师指导学生再次阅读质量守恒的定义,发现没有特殊情况的说明,那为什么呢?

三、生成的偶然性与创新性

生成是思考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因此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在新知建构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有不同的呈现,本质上是一种“再创造”。即使再严密的教学预设也会出现生成的意外性,正如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会成为一种艺术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分组实验中就产生了这些生成:在装置中加入药品混合后有的学生发现只有少量气泡生成。这在前期的教学设计中没有体现,在以往的教学环节中通常出现学生收集不到气体或者将气体通入药品中看不到预计的现象,还没出现不产生气体的情况。教师的第一反应是盐酸可能过期,因为实验中的盐酸并不都是新配制的,给学生更换盐酸后发现仍没有大量气泡生成,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其它两组同学发现产生的气泡非常微弱,很难收集到所需的气体量。在检查完装置确定装置不漏气,确定盐酸的也没问题后,问题基本就锁定在实验用的石灰石上了。将石灰石从装置中取出发现外观颗粒状明显,用铁夹敲击发现比普通的时候坚硬,不太像普通的石灰石。指导学生更换石灰石,再次实验发现产生了大量的气泡,问题确定在石头上。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不产生气体的时候和产生气体石头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告诉学生可以课后查阅资料,了解石头的主要成分有什么不同。课后教师向实验员说明情况,实验员告诉授课老师:“因为实验室购买的石灰石不够,购买又来不及,实验员就自己再路边捡了一些建筑用的石灰石混杂在一起。”通过外观的观察,结合实验的现象,基本可以确定实验员捡拾回来的石头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通过不产生气泡这一现象的生成,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常见石头的不同,也让学生明白实验并不会一帆风顺。实验中所使用的药品要经过试验,实验的仪器和操作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不能带着侥幸心理。出现不符合实验现象时也要仔细分析原因,历史上伟大的发现往往是偶然的,而偶然的发现需要严谨的实验精神和追求真理的一丝不苟,这样就有意想不到的生成。

实验是化学学科所赖以生存和不断发展的基础,在实验中师生的情感性、操作的技巧性、学生的兴趣性无不表现出化学实验的艺术性。认识化学实验的艺术性,研究和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学化学实验的艺术性,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投入化学教学,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实验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更应灵动,初中化学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都是前人经过实验验证可行的,设计实验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实验完成知识的传授,兴趣的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的建立,学科素养的初步形成。如果没有预设就不能完成实验目标,如果一切都按照预设进行,没有生成,使实验失去原有的快乐,也无法培养学生动手和探究的能力,学科素养的建立更无从谈起。本文记录初中化学实验课中常见的预设以及实验中灵动的生成,教师如何将精心的预设与灵动的生成融为一体,让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即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也培养学生应有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