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贫血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妊娠合并贫血的护理

张卫红

张卫红(哈尔滨市燎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0009)

【摘要】目的讨论妊娠合并贫血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妊娠中期应常规加服铁剂、叶酸、维生素C、维生素B12等,预防发生缺铁性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铁剂对胃黏膜有刺激,应在饭后服用,服药后大便为黑色。再生障碍性贫血用激素治疗时防止感染发生,应注意个人卫生。

【关键词】妊娠合并贫血护理

一、概述

孕妇红细胞计数<3.5×1012/L或血红蛋白值<100g/L,或红细胞压积<0.30,为妊娠贫血。国内统计妊娠贫血发生率为10%~20%,以缺铁性贫血为主,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为0.7%,而再生障碍性贫血很少见,发生率约为0.08%。妊娠合并贫血可导致胎儿发育迟缓、早产、死胎、死产和流产;孕妇因严重贫血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严重感染,死亡率增高。

二、病及及发病机制

(一)缺铁性贫血

1.正常成年妇女由于月经、分娩、哺乳等因素,失铁较多,体内铁储备减少。

2.正常非孕妇女,铁的排泄和摄取为动态平衡,但妊娠妇女自孕4个月开始,需铁量明显增加,铁相对不足。

3.营养不良。孕早期呕吐,影响铁的摄入,营养不良时伴有蛋白质缺乏,影响铁的利用,胃肠道功能紊乱者,如胃酸缺乏、胃黏膜萎缩或慢性腹泻,均妨碍铁的吸收。

4.孕妇患寄生虫病。

5.慢性感染及肝肾疾病,可影响红细胞的产生、红细胞的寿命、红细胞破坏后的再利用、抑制机体利用储备铁的能力。

(二)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所致。叶酸和维生素B12在人体内部不能自行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叶酸在体内贮存较少,仅能供应1~3个月,维生素B12的贮存较多,可供2年以上才耗尽,故临床上以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居多,合并妊娠者几乎全为叶酸、铁缺乏所致。

妊娠期易缺乏叶酸的原因主要有:①需要量增加:非孕妇女每日需要量为50~100μg,孕妇每日需要量为300~400μg,多胎妊娠时需要量更多;②吸收减少:孕期胃酸分泌减少,肠蠕动减弱,使叶酸吸收减少,新鲜蔬菜摄入不足者,更容易缺乏;③排泄增多:孕期肾脏血流量增加,叶酸在肾脏中的清除率增快,从尿中排泄增多。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

1.药物主要与氯霉素有关,其次为保泰松、三硝基甲苯、卡巴砷、铋和汞注射剂、匹拉米酮、抗甲状腺药物、杀虫药、苯类等。

2.肝炎急性传染性黄疸肝炎,可能与病毒改变干细胞核蛋白合成,使之不能分化为成熟细胞有关。

3.自身免疫部分单纯红细胞再障,由自身免疫引起。

4.原因不明约一半以上的患者查不出病因。

三、临床特点

(一)临床表现

1.症状①一般症状,低热、乏力、头晕、耳鸣、心悸、气短;②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呕吐;③维生素B12缺乏者有肢端麻木、针刺或冰冷感觉异常,行走困难;④再生障碍性贫血者有出血及感染的症状。

2.体征皮肤黏膜苍白、水肿,口腔炎、舌炎、皮肤毛发干燥、脱发、指甲脆薄、表情淡漠、脾肿大。

(二)辅助检查

1.缺铁性贫血

(1)血常规:Hb<100g/L,血涂片呈典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平均容积(MCV)<80/μm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28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e)<30%,网织红细胞正常或减少,白细胞和血小板一般无特殊变化。

(2)血清铁浓度:血清铁浓度能灵敏反映缺铁状况,正常成年妇女血清铁为7~27/μmol/L,若孕妇血清铁<6.5μmol/L(35μg/dl),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3)骨髓穿刺:骨髓象为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以中、晚期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可见红细胞分裂象,无可染色铁,各期幼红细胞体积较小,胞浆少,染色较正常深,偏蓝或呈嗜多色性。边缘不规则,核小而致密,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统多无明显变化。

(4)胃液检查:必要时可进行,常见胃酸减少或缺乏。

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外周血象:红细胞呈大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94fl,平均血红蛋白(MCH)>32pg,红细胞直径曲线高峰后移,红细胞大小不均及有异形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大多减少。白细胞轻度或中度减少,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出现5~6叶核或4叶以上核占15%~20%,粒细胞胞体增大,核肿胀。血小板通常减少,可见Ⅱ型血小板。

(2)叶酸水平:血清叶酸<6.8mmol/L(3ng/m1),红细胞叶酸<227mmol/L(100ng/ml),表示叶酸缺乏。

(3)维生素水平:血清维生素B12<90pg/ml,同位素维生素B12吸收试验<7%则可诊断为维生素B12缺乏,但后者在妊娠期应避免进行。

(4)骨髓穿刺:骨髓象红细胞呈巨幼红细胞增生,不同成熟期的巨幼红细胞可占骨髓有核细胞的30%~50%,核染色质呈细网状或筛状、微粒样,常可见核分裂,幼红细胞较多,血红蛋白合成加快,胞浆比较成熟而核发育较慢,呈现核与浆发育不平衡状态。贫血越严重,巨幼红细胞越多。粒细胞系主要是中幼粒细胞以下的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的胞体增大,核形肿胀,染色质疏松,可有畸形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有时可见6个或10个以上的分叶。巨核细胞系可见形态多增大,亦可正常。核分叶过多,常有断裂,胞浆内颗粒减少。

3.再生障碍性贫血

(1)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中全血细胞减少,有时可能以某系细胞减少更为突出。

(2)特殊检查:骨髓穿刺可确定诊断。骨髓象中各类细胞均减少,如有细胞成分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骨髓中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者消失。

四、护理问题

1.活动无耐力与贫血、缺氧、食欲不振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与贫血导致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有关。

3.焦虑与担心胎儿安危有关。

五、护理目标

1.孕妇没有出现贫血症状及体征。

2.产妇分娩顺利,母子平安。

六、护理措施

1.妊娠期

(1)饮食应多样,纠正偏食,并应多食富含铁质食物,如瘦肉、鸡蛋、肝、豆制品等。

(2)妊娠中期应常规加服铁剂、叶酸、维生素C、维生素B12等,预防发生缺铁性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铁剂对胃黏膜有刺激,应在饭后服用,服药后大便为黑色。再生障碍性贫血用激素治疗时防止感染发生,应注意个人卫生。

(3)适当减轻工作量,血红蛋白<7g/dl时完全休息,防止头晕、乏力发生意外。

(4)定时产前检查,积极预防妊高征,检查胎儿生长情况。

(5)严重贫血孕妇应及时入院,吸氧、输血并对胎儿进行监护,防止发生感染和受伤出血。

(6)妊娠末期可给维生素K、维生素C药物,预防产后出血。

2.分娩期(再障)

(1)防止产程过长,缩短第二产程。

(2)胎肩娩出给予缩宫素或麦角新碱以防产后出血。

(3)再生障碍性贫血临产后立即静脉输液,应用9号针头以备输血,减少躁动,防止出血。

(4)尽量避免剖宫产和阴道分娩时的侧切。

3.产褥期

(1)产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情况,伤口有无渗血。

(2)严密监测血压、脉搏防止发生出血性休克。

(3)做好口腔护理及会阴护理,防止感染。

(4)产妇应卧床休息,待贫血好转后增加活动量。

(5)不宜哺乳,应尽早退奶。

参考文献

[1]吴燕,经永寿.妊娠期补充铁剂、叶酸后的血液及临床效果观察.实用妇产科杂志,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