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易建平

湖南省衡南县人民医院重症科 421100

【摘要】目的:探讨在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当中,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9月收治的98例急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匀分作参照组及观察组,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需接受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整体疗效远好于参照组,且出现并发症的例数更少,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对比后差异存在明显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方式选择而言,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的应用情况较好,该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急危重症;呼吸机;急诊;阶段性治疗;并发症;疗效

对于临床急诊科所收治的患者而言,急危重症患者十分常见,这类患者在入院的时候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情况,这时,患者的呼吸道需要得到更为科学的干预,医护人员需要帮助患者进行有效的辅助呼吸,才能确保患者呼吸状况恢复正常,以保证其个人体征等指标较为稳定[1-2]。但是,传统的呼吸道管理方式对于部分患者而言难度较大、效果较为有限,在实际应用当中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这样可能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3-4]。我院针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分别选择不同方法的临床处理方式,以下结合此次实验情况进行相关分析:

1 研究资料与具体方法

患者资料

从2018年1—9月期间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中随机择取98例状态处于急危重症的对象开展分析,伦理委员会预先对此次研究内容进行了审批,患者的家属也签署知情同意书。我院纳入如下对象:符合急危重症诊断标准、一般资料完整、有家属监护。我院将如下对象排除:其它类型急诊患者、无家属监护对象、中途退出研究患者、转院治疗的患者、个人资料不全对象、呼吸机治疗禁忌对象。所有入组对象被随机分成参照组及观察组,每组患者49例。参照组男性对象29例,女性为20例,患者年龄为34—70岁;观察组患者当中男性为27例,女性为22例,年龄最小为38岁,最大则为69岁,双方对象的个人资料在比较后不存在任何意义(P>0.05)。

干预方法

我院给予参照组对象常规治疗处理,医生对患者个人情况加以分析,为其选择呼吸机支持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需要接受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主要方法如下所示:

在第一阶段当中,医护人员为患者选择更为合适的复苏体位,对患者实施徒手呼吸支持法处理,帮助其心肺复苏,患者需要仰卧,且头部与躯干需要在同一平面上,医护人员将患者双臂自然放于其身体两侧。针对合并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对象,应让其以半卧位接受治疗,并且开放患者的气道,清除其气道分泌物等,并且对无颈椎损伤的对象,适度抬高患者的下颚,避免患者舌部后坠或者呼吸道出现梗阻情况。如果患者颈椎受损,为其选择咽喉导管,还要对患者胸背部进行按压,加速气体交换。

在第二阶段治疗中,医护人员选择更为适宜的给氧方式。针对接受第一阶段治疗后心跳与呼吸状况正常对象,可以让其接受面罩吸氧,也可以选择鼻导管吸氧,确保面罩与患者面部紧贴,对于无法自主呼吸对象,需要经口气管插管以给氧。

在第三阶段,需要给予患者有创呼吸治疗,如果患者出现声门区阻塞或者环甲膜穿刺情况,需要给予其气管切开,并为其建立起到,保证患者呼吸顺畅。而在第四阶段的治疗,需要给予患者呼吸机干预,并对其各项体征等及逆行监测,及时调整呼吸及参数等[5]

研究分析指标

观察两组研究对象接受不同方案处理后的实际效果,结合患者个人症状的好转程度等将临床效果分成无效、控制与显效,临床总有效为控制+显效。无效:患者治疗后的呼吸困难等症状未出现任何缓解,部分患者病情甚至有所加重;改善:患者治疗后的相关症状有一定程度缓解,患者病情出现减轻;显效: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呼吸困难等症状完全消失,体征等逐渐恢复正常。

此外,针对双方对象接受不同方式干预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包括患者死亡、误吸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情况,并予以浅析。

统计学分析

我院将研究中的主要数据代入SPSS21.0软件包进行处理,患者计数资料用n(%)表示,接受X2验算,若进行计算后结果显示P<0.05,则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效果

1 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式治疗后的效果观察n(%)

分组

例数

无效

控制

显效

总有效

n

n(%)

n(%)

n(%)

n(%)

参照组

49

10(20.4)

19(38.8)

20(40.8)

39(79.6)

观察组

49

1(2)

22(44.9)

26(53.1)

48(98)

X2

——

——

——

——

8.295

P

——

——

——

——

0.004<0.05

从上表1中所显示数据可看出,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效果远好于参照组,相关数据对比后差异存在明显意义。

2.2 患者并发症情况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比较n(%)

分组

例数

死亡

误吸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总发生率

n

n(%)

n(%)

n(%)

n(%)

参照组

49

0(0)

6(12.2)

5(10.2)

11(22.4)

观察组

49

0(0)

1(2)

1(2)

2(4)

X2

——

——

——

——

8.308

P

——

——

——

——

0.004<0.05

结合上表2当中的数据可明显看出,观察组对象接受治疗后的并发症例数远少于参照组,数据分析后差异存在意义。

3 讨论

急危重症患者在临床当中并不鲜见,这类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且发展很快,短时间内病情就会出现加重,所以会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6]。而呼吸困难是急危重症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所以,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案十分关键。

目前,常规模式的呼吸支持主要是医护人员针对患者个人状况并且结合临床经验选择相对应的处理方式,这种治疗的方式带有笼统性,无法为患者提供较为全面且系统的呼吸治疗。而我院针对此类患者选择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方案,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从简单处理到复杂操作、从基本的徒手辅助呼吸到器械干预进行治疗,从而确保患者治疗过程当中从轻至重、从缓至急的治疗需求。此外,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可以对患者每一个阶段的病情变化实施针对性更强且更为及时的干预,这样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也能帮助医护人员掌握患者的更多方面情况,从而为患者选择最佳的干预方案。

在此次研究当中,双方对象被送入我院后接受不同方案处理。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情况之后可知,观察组对象的整体情况明显好于参照组对象,且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很少,与参照组比较后结果存在显著差异,体现了这一方案的优势。

结语:

针对患有急危重症的患者临床干预方案选择而言,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的整体情况较好,患者的整体疗效较好且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较低,该方案可作为此类患者治疗的首选方案进行应用。

【参考文献】

[1]肖饶军.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J].医疗装备,2019,32(02):132-133.

[2]王友华.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分析[J].智慧健康,2019,5(03):58-59.

[3]刘彦群,郭春亮,张岩,于吉芬,刘晓斌.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02):117-118.

[4]张占胜.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31(09):1280-1282.

[5]马晓峰,秦静.急危重症患者急诊呼吸阶段性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估[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0):17623-17624.

[6]董知国.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7,25(03):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