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伤椎单侧固定及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经伤椎单侧固定及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比较

彭义华

衡南仁济医院,湖南 衡阳 421167

摘要 目的:探讨与比较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治疗中传统跨伤椎固定治疗与经伤椎单侧固定临床效果。方法:抽调2017年2月~2019年1月在我院骨外科诊治的92例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6例患者采用跨伤椎固定手术治疗,实验组46例患者给予经伤椎单侧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经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伤椎压缩率、后凸Cobb角的数据统计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术后半年统计,实验组患者的椎体高度丢失、Cobb角丢失的数据统计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实验组患者围手术期各临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伤椎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断脊柱骨折效果更显著,术后骨折恢复指标优于传统手术恢复指标,临床医师可广泛应用。

关键词 伤椎单侧固定;跨伤椎固定;胸腰椎段脊柱骨折;临床疗效

胸腰椎段脊柱是T11~L2的脊柱总称;临床解剖中发现,脊柱处于生理弯曲的后凸、前凸交汇处,在脊柱段中如受到冲击则有缓冲作用,因此,胸腰椎段脊柱是最易受到冲击骨折部位[1]。临床中医师常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现今临床中主要采用经伤椎单侧固定、跨伤椎固定;两种内固定干预,均有一定临床疗效;本文探讨伤椎单侧固定、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详情见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调2017年2月~2019年1月在我院骨外科诊治的92例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患者均有46例;其中65例为男性,27例为女性,年龄33岁~59岁,平均年龄:43.49±5.43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P>0.05无可比性。全部患者均在手术治疗同意书中签字及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仰卧位,将伤椎部位悬空,采用圆枕置于患者胸骨柄部位及髂前上棘部位;全身麻醉后常规消毒铺单;经C型壁机确定骨折部位,手术入径部位为后正中的纵向,逐层剥离机体组织至骨折部位[2]

对照组46例患者采用跨伤椎固定手术治疗:取四枚椎弓根钉并分为两组,分别至于伤椎上下椎体上,预先适当弯折纵向连杆放置后再纵向撑开,拧紧螺帽,矫正后凸畸形,恢复伤椎高度。

实验组46例患者给予经伤椎单侧固定治疗:在上述手术基础上在伤椎单侧上放置2枚椎弓根钉(长度比上4枚椎弓根钉短5~10mm),预防挤压伤椎内部骨块,安装好连杆,最后拧紧螺钉螺帽,然后固定完整并逐层缝合、包扎[3-4]

1.3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各项临床指标,统计患者围手术期伤椎压缩率和后凸Cobb角指标;统计与对比患者半年后椎体高度丢失、Cobb角丢失。

1.4统计方法

本文研究采用的数字统计软件为SPSS 20.0软件,其中计量数据采用(5dcbfad75e52a_html_d1460cdd6660b8d2.png ),t检查计量数据;以n,(%)表示计数数据,采用x2检验;差异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各临床指标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的数据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各临床指标

组别

手术持续的时间(min)

术后引流液量(mm)

术中的出血量(ml)

对照组(46例)

73.28±2.38

117.24±15.39

224.39±23.29

实验组(46例)

89.38±6.39

148.93±23.29

264.39±5.69

t

21.093

18.114

24.007

P

0.016

0.019

0.005

2.2对比患者围手术期伤椎压缩率和后凸Cobb 指标

术前两组伤椎压缩率、后凸Cobb角的数据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经不同手术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伤椎压缩率、后凸Cobb角的数据统计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详情见表2.。

表2.对比患者围手术期伤椎压缩率和后凸Cobb 角指标

组别

时间

后凸Cobb角 ( °)

伤椎压缩率(%)

P

实验组(46例)

术前

22.45±3.41

44.63±4.37

>0.05

术后

6.48±0.76

6.41±1.73

<0.05

对照组(46例)

术前

23.00±2.43

45.12±4.00

>0.05

术后

4.50±0.69

3.24±1.03

<0.05

T2组术后比较

18.982

22.005

P2组术后比较

0.018

0.007

2.3对比患者术后半年骨折恢复情况

术后半年统计,实验组患者的椎体高度丢失、Cobb 角丢失的数据统计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详情见3。

表3.对比患者术后半年骨折恢复情况

组别

n

Cobb 角丢失

椎体高度丢失(%)

实验组

46

0.73±0.34

1.29±0.43

对照组

46

3.69±0.43

6.01±1.34

t

16.984

17.188

P

0.025

0.019

讨论

胸腰断脊柱骨折的主要治病原因为高空坠落、交通事故导致的,强大的外力冲击脊柱从而导致脊椎骨折。传统常采用跨伤椎内固定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但是易出现椎体高度丢失、Cobb 角丢失等不良反应[5]

  跨伤椎内固定是传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主要方式,手术操作简便、快捷,术中出血少,术后感染率相对降低,但是术后预后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出现严重椎体高度丢失、Cobb 角丢失,部分患者需二次手术治疗,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经伤椎固定手术虽然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多,但是,术后各临床指标显著优于跨伤椎固定手术,与本文研究数据相符。本文中,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的数据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伤椎压缩率、后凸Cobb角的数据统计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术后半年统计,实验组患者的椎体高度丢失、Cobb 角丢失的数据统计均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经伤椎单侧固定与跨伤椎固定手术的两椎间撑开比较,其实施单侧间隙撑开,有效预防健康椎间隙宽度增加。同时研究发现[6-7],经伤椎固定手术可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主要原理为,在伤椎中固定的2枚椎弓根钉可以减轻其余4枚椎弓根钉的负重,同时联合其余椎弓根钉可以分散对应力,增加轴向负荷及抗扭转负荷,减弱悬挂效应,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疗效,促进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经伤椎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断脊柱骨折效果更显著,患者预后更好,临床医师可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董桂一.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的效果对比[J].中外医疗,2017,36(26):19-21.

[2]杨军,管秀萍,张涛.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联合针灸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9,35(02):233-234.

[3]张开权,杨函,王松,等.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6):3-5.

[4]王其颖,赵成,柯添耀.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6):168.

[5]蒋波.使用跨伤椎固定术与经伤椎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1):7-9.

[6]刘凯.经伤椎固定与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3):135-136.

[7]孔文斌.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系统医学,2019,4(01):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