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缝合线体外降解及在妇产科临床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可吸收缝合线体外降解及在妇产科临床的应用

张玉萍 吕洪芹 王丽莉

山东烟台栖霞市人民医院 265300

[摘要]目的:分析可吸收缝合线体外降解及在妇产科临床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间妇产科接诊的100例治疗病患,将其随机分为2组。50例采用常规缝合线进行缝合操作,设为对照组。50例采取可吸收缝合线进行缝合操作,设为观察组。结果:对比两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分别为(6.3±1.2)d、(5.4±1.1)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显示观察组更低,为4.0%(P<0.05)。结论:可吸收缝合线在妇产科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切口愈合速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促进患者康复,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可吸收缝合线;体外降解;妇产科;应用效果

近年来我国医疗事业得到显著发展,各类新型医疗技术得以在临床推广应用,手术治疗效果较之以往有明显提高。妇产科手术中多数患者要求不留疤痕或尽可能缩小疤痕。但在临床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极易因操作不当而导致切口感染或引起炎症,从而影响切口愈合效果[1-2]。这不仅会延长患者治疗时间,而且也会为患者带来额外痛苦。近年来生物性可吸收缝合线在临床推广应用,为探析可吸收缝合线体外降解及在妇产科临床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此次研究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间妇产科接诊的100例治疗病患,将其随机分为2组进行治疗,并对治疗效果做以下分析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间妇产科接诊的100例治疗病患,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3-42岁,平均年龄为(36.5±3.7)岁。分娩方式:29例为阴道分娩、21例为剖宫产。19例为会阴撕裂伤、10例为会阴侧切、11例为剖宫产纵切口、10例为剖宫产横切口。32例为初产妇、18例为经产妇。观察组:患者年龄:23-42岁,平均年龄为(36.5±3.7)岁。分娩方式:27例为阴道分娩、23例为剖宫产。16例为会阴撕裂伤、11例为会阴侧切、12例为剖宫产纵切口、11例为剖宫产横切口。31例为初产妇、19例为经产妇。对比基础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可行。此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

1.2方法

观察组采取可吸收缝合线:①会阴缝合,先进行麻醉,麻醉起效后将阴道壁撑起,实施侧切,待胎儿娩出后使用可吸收缝合线在阴道粘膜切口5mm位置进针进行缝合,并在处女膜破损处打结。在切口上端距离皮下组织1mm位置进针,对皮下组织以及肌层进行缝合,在切口另一侧打结。之后进行连续缝合。术后使用碘伏擦洗,1日2次。②剖宫产缝合,对切口位置进行连续锁扣缝合,打结后不剪短线头,腹膜、膀胱反折,与子宫缝合线尾打结,连续缝合筋膜层,之后进行脂肪层缝合。缝合后不打结。对切口进行锁扣缝合,至另一侧打结,将线头去掉。术后定期更换辅料。

对照组采用常规缝合线进行缝合,具体操作方法同观察组一致。

1.3观察指标

①切口愈合时间。②住院时间。③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证明差异显著,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切口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对比两组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提示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切口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组别

例数

切口愈合时间(d)

住院时间(d)

对照组

50

7.4±1.1

6.5±1.3

观察组

50

6.3±1.2

5.4±1.1

t

4.778

4.778

P

<0.05

<0.05

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的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的比较

组别

例数

尿潴留

切口感染

发热

满意率(%)

对照组

50

2(4.0)

3(6.0)

3(6.0)

8(16.0)

观察组

50

0(0.0)

1(2.0)

1(2.0)

2(4.0)

χ2

-

-

-

4.000

P

-

-

-

<0.05

3讨论

妇产科手术病患在进行切口缝合时多采取皮肤全层间断缝合,使用普通缝合线。普通缝合线表面光滑性差,缝合时易出现断裂,可对皮肤及组织产生一定刺激,导致手术切口部位出现疼痛感受。另外缝合后组织相容性不高,因此切口愈合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甚至有引发感染的可能,在术后也更易遗留疤痕[3]。可吸收缝合线表面有硬脂肪酸钙表层,其可有效消除缝合线边缘粗糙性以及劣质性,有利于减少组织反应,提高伤口愈合完整性[4]。该种缝合线也具有较好的可溶性以及降解性,使用后可在患者体外降解,避免了像普通缝合线一样需要再次实施拆线干预,有效减轻了患者痛苦[5]。在此次研究中对比了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分别为(6.3±1.2)d、(5.4±1.1)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更低。分析以上结果可见可吸收缝合线在妇产科的应用价值较高。但需要注意使用可吸收缝合线时在进行皮下脂肪层缝合时应注意缝合到位,确保切口表面产生张力适度。缝合过程中应确保针在真皮内穿行,避免距离皮肤表面过近。牵拉缝线也应注意控制缝线松紧,避免过度牵拉,影响切口愈合。

综上所述,可吸收缝合线在妇产科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切口愈合速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可促进患者康复,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资料

[1]裴丽华.可吸收缝合线体外降解在妇产科临床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8,31(18):99-99.

[2]罗玉珍,杨文燕.分析可吸收缝合线体外降解及在妇产科临床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3):3-4.

[3]袁捷,王萍,陈静.可吸收缝合线体外降解及在妇产科的临床应用[J].医疗装备,2017,30(20):116-117.

[4]冯紫雯.可吸收缝合线体外降解及在妇产科临床的应用[J].蛇志,2016,28(02):170-171.

[5]张美玉.可吸收缝合线体外降解在妇产科临床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3):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