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室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4

研究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室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 ;

霍爱霞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人民医院 256800

【摘要】目的 研究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室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 将2016年4月到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重症监护室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中采用数字随机表达法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常规护理+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的负面情绪评分、患者满意度、生存质量以及睡眠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经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负面情绪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通过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发现观察组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可见观察组患者在心理、生理、环境和社会关系方面的生存质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可见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重症监护室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且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因此,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重症监护室;负面情绪

重症监护室(ICU)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科室,所收患者多为危急重症患者,患者的病情重、病情变化快,加上ICU科室的特征,导致重症监护室患者对治疗和病情会产生消极情绪,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康复。护理干预是近年来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护理模式,具备综合性、系统性、科学性等特点,旨在辅助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1-2]。鉴于此,本研究将120例重症监护室患者作为主要对象,建立在以往报道和研究的基础上,旨在评估护理干预对患者不良情绪、生存质量、睡眠质量以及满意度等指标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重症监护室患者,病例纳入从2016年4月开始到2017年6月结束。研究过程中分组,分组采用数字随机表达法,各60例。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如下所示:

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24岁,平均年龄为(41.15±2.36)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为(41.34±2.46)岁。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两组数据后发现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说明两组是存在可比性的。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情况,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改善其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观察组(常规护理+护理干预):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入院后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耐心的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让患者以正确、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和治疗。在此过程中,若患者情绪激动,则要耐心的给予患者心理指导,交流过程中语言要亲切、温柔,保障患者以最佳的精神状态面对治疗。重症监护室患者的病情危重,加上病房处于封闭状态,缺乏家人的陪伴,患者很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因此,每位患者在入住重症监护室后,护理人员均需要向其详细介绍重症监护室的环境、治疗方案、ICU病房内可能使用到的医疗设备等,并综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指导,让患者形成正确、积极的心态。为确保康复效果,尽可能避免夜间进行护理操作,从各方面规避对患者情绪和睡眠造成的影响。

1.3评价标准

①采用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3]、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4]对2组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程度进行评估,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

②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2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满意度评价分为三个等级,对两组的满意度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5]

③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估2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重点评估四方面,分别为心理、生理、环境、社会关系,各项内容均为25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6]

④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2组患者护理后的睡眠质量,每项分值为0-3分,评分四方面的内容: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好[7]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对比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两组比较中的计数指标表示为例数/百分率的方式,检验方法为卡方;两组对比中用平均数±标准差(5dbbbddae3cca_html_1e635593720bea35.gif ±s)的形式表示计量指标,检验方法为独立样本t,若P<0.05,则说明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2结果

2.1比较2组护理前后的焦虑情绪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焦虑情绪无显著差异;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与护理前相比均明显改善,而观察组患者的缓解程度更好(P<0.05),具体见表1。

表1比较2组护理前后的焦虑情绪改善情况(5dbbbddae3cca_html_1e635593720bea35.gif ±s,分)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

t

P

观察组(n=60)

38.65±4.15

10.21±2.36

46.143

0.000

对照组(n=60)

38.74±4.16

15.48±2.52

37.043

0.000

t

0.118

11.823

/

P

0.906

0.000

/

2.2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情绪改善情况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抑郁情绪无显著差异;护理后,观察组的抑郁程度较对照组相比,相对较轻,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体见表2所示。

表2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程度(5dbbbddae3cca_html_1e635593720bea35.gif ±s,分)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

t

P

观察组(n=60)

39.69±3.65

11.15±2.28

51.368

0.000

对照组(n=60)

39.47±3.78

16.46±2.05

41.466

0.000

t

0.324

13.389

/

P

0.746

0.000

/

2.3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通过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发现观察组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6.67%vs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所示。

表3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

60

37(61.67)

21(35.0)

2(3.33)

96.67

对照组

60

25(41.67)

26(43.33)

9(15.0)

85.0

x2

/

/

/

/

4.904

P

/

/

/

/

0.026

2.4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

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可见观察组患者在心理、生理、环境和社会关系方面的生存质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4。

表4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5dbbbddae3cca_html_1e635593720bea35.gif ±s,分)

组别

心理

生理

环境

社会关系

观察组(n=60)

23.25±1.04

22.88±1.05

22.06±1.45

23.16±1.07

对照组(n=60)

18.85±2.06

18.79±2.11

19.63±2.07

19.86±1.45

t

14.769

13.442

7.447

14.185

P

0.000

0.000

0.000

0.000

2.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可见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5所示。

表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分析(5dbbbddae3cca_html_1e635593720bea35.gif ±s,分)

组别

入睡时间

睡眠质量

睡眠效率

睡眠时间

观察组(n=60)

0.78±0.12

0.89±0.21

0.74±0.11

0.77±0.05

对照组(n=60)

2.05±0.61

1.35±0.16

1.26±0.32

1.18±0.14

t

15.823

13.496

11.904

21.363

P

0.000

0.000

0.000

0.000

3讨论

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病急,病情重,且病情变化快,患者多伴有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且患者预后差,因此,对于重症监护室患者要强化治疗,做好相应的护理干预,从而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8-9]。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和护理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而已经转变成为社会—心理—生物的医学模式,服务模式更加丰富,更加倾向于人文关怀,而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以患者为中心”已经成为临床护理工作开展的核心[10-13]。护理干预是兼具综合性、科学性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身体状态进行准确评估,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支持和关爱,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消除其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这更有利于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护理干预以患者和健康为中心,建立在“患者为中心”理念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人性化、针对性的护理模式,给予患者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护理,让患者在医院也可以感受到温馨和舒适[14]。此外,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以更好的实施针对护理,从而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对比常规护理、常规护理+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室患者各项指标的影响,经研究发现,实施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的患者在以下几方面具备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实施护理干预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程度较实施常规护理的患者相比优势更为显著,说明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体现了护理干预在ICU科室护理中的应用优势。第二,实施护理干预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更高,患者对护理模式的满意度高,既肯定护理方法,又肯定护理效果,体现护理干预的重要性。第三,通过对比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可见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明显提高。第四,实施护理干预的重症监护室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提高,说明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睡眠水平,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本结果与以往报道中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相似性[15],这再次体现出本次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和科学性,说明护理干预在ICU科室护理中兼具必要性和重要性。

综上所述,对重症监护室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且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因此,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金平.护理干预对偏头痛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分析[J].临床研究,2016,24(2):145-146.

[2]林丽芳,林益民.系统性护理干预对ICU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研究[J].黑龙江医药,2015,42(3):688-690.

[3]李雪峰,吕洁,胡春欢.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ICU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5,12(4):70-70.

[4]王爱君,王晓军.焦点式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负面情绪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内科,2016,11(2):305-307.

[5]黄宏.早期胃肠营养护理干预对ICU危重患者预后状况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5,2(28):105-106.

[6]任志苹.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病人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6,12(3):104-104.

[7]刘永贵,屈清荣.护理干预对ICU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改善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5,16(4):141-142.

[8]刘新红,杜江军.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对ICU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a3):4-6.

[9]何晓娜,赵小利,马佳佳,等.护理干预对ICU清醒患者不良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3):112-113.

[10]卢斌,郑淑琴.基于老年综合评估的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及负面情绪的影响[J].内科,2016,11(6):954-956.

[11]曾芬,彭小玲,黄芳.集束化镇静护理干预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6,16(3):79-80.

[12]丁岚.基于循证理论的护理干预对ICU病房危重症患者负面情绪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6):16-18.

[13]万洁,李晓娟,李国莉,等.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在对ICU患者进行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20):273-274.

[14]张清,姚小红,汪海芹.护理干预对ICU清醒患者不良情绪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8):169-171.

[15]苏丽珍.系统性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室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8):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