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对立的原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2
/ 3

摘要: 人类与自然的发展历经三个时期:古代的自然统一时期,近现代发展与危机并存的时期和当代社会倡导的协调发展的新时期。本文着重探求人与自然对立情感是如何一步步地产生的,并从人类与自然共同发展的三个阶段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在今天,我们不难看到一幕幕令人痛苦的场景。近有中国五大河流,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到污染,以致水土流失,森林减少,沙化扩展;远有南极的企鹅、北极的小白熊、深海的珊瑚,都受到各类有毒化学剂的污染;地球母亲的生命正一天天被蚕食,她痛苦、她颤抖、她呻吟,可是有多少人理会呢?

  人类自身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与自然关系不断演化推进的历史。这里所谓的自然指的是地球上除人类外所有物种山川共同组成的体系。从古代的自然统一时期,近现代发展与危机并存的时期和当代社会倡导的协调发展的新时期。目前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被认识得越来越深刻,已早以不是过去简单的依赖或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共享,协同发展的关系。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诠释,那就是唇亡齿寒。

  不可否认,自然孕育了人类的演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人类的母亲。但多年来,人类自身却形成了对自然的敌视和对抗,人类为什么会对自己的母亲产生这样的情感呢?本论文着重探求人与自然对立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并详细说明其产生的原因。下面我们分三个阶段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古代自然统一时期

  古代统一时期包括原始时代和农业时代。原始时代是人类利用环境的蒙昧阶段,在这个时代,人与环境关系的特点是人类对自然的依赖,自然对人类的主宰。农业时代是人类改造环境的初级阶段,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产生了初步的对抗,出现了相互竞争和相互制约的局面。应该说人类对自然的对立起源于这一时期过程中,人类在自然强大的力量面前所表现的无能为力。这时人类对自然的对立只是一种萌芽并产生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中,但这种对自然对立的萌芽却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极具影响力。

  这种对立的情感在不同文化中产生了两个方向的文化精神发展方向。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自然力量的约束下小范围的改造和发展,对自然形成尊崇,臣服的心态。因此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根据这种情感心态,把自己称为天子以获取对人民无可争议的统治。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在这样 一种统治制度下,一旦人民对自己的统治者有任何的不满,就会将这种情绪转嫁到大自然上。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笃信统治者是自然代言人,而责怪上天选错了人,另一种情况是明知这是一种骗局,但敢怒而不敢敢言,只有借题发挥。无论是那种情况,长此以往就开始形成了对自然的种种不满。

  另一种文化发展则是西方不断向外扩张,不断开发自然,不断获取财富的欲望和一种追求成功的自我满足。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对自然的对立的完全是在开发过程中失败造成的。在强大的大自然面前,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和手段,加之受制于当时环境条件,失败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信心受损。所有的这一些都会形成对自然的愤懑和怨恨,进而对大自然的对立情绪开始形成,并持久地把自然看成人类的对手和征服的目标。勿庸置疑,人类对自然的对立情绪是科学水平提高,技术技能拓展的动力。但正是两种文化下对立情绪和心态产生的背景原因的不同,导致对自然的开发和科学技术利用的不同。

  在这个阶段,尽管人力的手段和技术有限,但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出现,主要表现在森林、草原的大面积破坏;气候变坏,部分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聚集,城镇的增多和增大,超量的生活废弃物也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

  从全面来看,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整个古代社会中,人对环境的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未超出环境的容量,环境可以不同程度地得到相对的恢复,自然因素仍较多地限制着人类的活动。在强大的自然力的制约下,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处在一个自然的统一和相对平衡的时代。但正是在这种平衡时代,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对立导致人类对自然的开发不断加剧,人类自身欲望不断膨胀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时代。

  二、近现代发展与危机并存的时期

  进入工业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开始了前所未有的膨胀和扩张。即使是相对封闭在遥远东方的中国也没能逃脱。很明显在局部自然资源被开发殆尽,全球自然资源很容易成为目标。加之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突飞猛进,尤其是新兴科学门类的出现,如:化学,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登峰造极。

  人类取得了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这时的自然的范围超越地球的概念,扩展为地球以外的太阳系甚至外太空。在人类物质财富巨大增长的背后,却是环境状况的严重恶化和退化。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人对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和环境资源的匮乏;环境的全面污染和整体环境状况的恶化;植被、物种大批减少和生态失衡的加速;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和环境承载力的限制。

  这时人类对大自然的对立除了来自于不满自然无法提供更多的资源以外,更多的是对自然破坏后所产生无以伦比的反噬。前一个阶段人类与自然的对立还仅仅是单方面的,是局部的。而到这个阶段,这种对立就引发为双向你来我往的和一种全球性的。

  工业化、现代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它既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和希望之所在,又是产生各种环境问题、引起人与环境关系对立的原因之所在。

  科技与物质文明在这个阶段都有着惊人的进步,由探索地球的每一寸土地,攀登珠穆朗玛峰,深入地心海底,到登陆月球,飞越太阳系,由发明X光透视人类身体的构造,利用抗生素歼灭细菌,到器官移植,基因改造。小小的地球同时养活了六十多亿人口,从前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今天人活百岁不稀奇。人类征服自然,引发全球消费,带动发展的理念,带给人类物质生活不少改善,但同时也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其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急剧增强,激发了"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万能主义"思想的产生膨胀,致使人类自己作为自然的主人,以主宰者的身份凌驾于自然之上,对自然的征伐与改造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范围。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本源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错误认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就集中在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曾就有学者指出:人口爆炸性增长,资源、土地、粮食紧张短缺,全球各大湖泊江河,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到污染,以致水土流失,森林减少,沙化扩展。再放眼看看世界,南极的企鹅、北极的小白熊、深海的珊瑚,都受到各类有毒化学剂的污染,大气层破坏,全球气温上升,引发暴风、热浪、寒流连年侵袭。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造成水和大气层的污染,形成臭氧层空洞。这些现象正向人类发出警告:地球的现况必须正视,造成这种现象的理念必须纠正,否则人类必将自食其果。所以说在这个阶段人类与自然的对立已经到了一种同生共死的水平。如果无法处理好这种对立将直接把人类送还给自然,烟归烟,尘归尘;或者人类直接葬送地球,从而毁灭自己。这当然是我们不希望看到和发生的。


  三、当代社会倡导的协调发展的新时期

  在当代社会,环境退化已成为全球性现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四大生命系统——森林、草原、渔场、农田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各种环境问题的发展使有识之士率先认识到,人们仅依靠环境的自我调节已不能解决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调整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和制约自己的行为,实现双方和谐相处。

  地球上一系列环境问题大都由于人口增长对物质能量的需求扩大而又尚未找到满足需求的有效途径造成的,不可更新的资源面临耗竭是又一个重大问题;另一个重要问题则是环境污染的加剧。人类所直接面对的生态系统正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呼声与日俱增。因此目前我们不再争论人类和自然谁主宰谁,也不再说人类和自然的对立,说的更多的是协调,统一,共生和可持续发展。

  要使人和自然协调发展,首先是要在认识方面重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其次是要在实践方面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在社会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因此,树立人和自然应是和谐的“伙伴关系”的观念,乃是协调人和自然关系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这种观念上的进步,即使人类在实践上继续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会使其朝着协调人和自然的目标上去努力,相反还会加剧环境恶化的趋势。

  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发展科学来完善人的认识能力,通过发展技术来完善人的实践能力,并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地组织人类的生产活动。

  前车之鉴,后世之师。。恩格斯指出:"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重复和积累才发生的进一步的结果,是被完全忽视的。"人类如不加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必将危及后代生存,目前不可再生资源已经很少,可再生资源也已严重破坏,人类并没有给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遗产,反而借用了他们生存享受的权利,这是多么不公平! 我国古代先哲早已以其天才的睿智洞察到了这一点。“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和“天地人合”这一自然观念都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思想。

  在人类历史上,许多民族和地区曾创造过灿烂的文明,但由于不注意生态的保护和人口的控制,结果资源枯竭、土壤贫婿,对大自然的破坏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全世界著名的古老文明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因为受到大自然的严历惩罚而造成文明的中断或衰落;近代以来的工业文明更是空前地破坏自然环境,同时也带来更为严重的灾难。在经历一次又一次严重的惩罚之后,我们人类终于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放眼未来,立足长远,顾及子孙后代,把长远利益置于眼前利益之上,使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物质的消耗、废物的排放与地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给后人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这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负责的问题:人类该如何管理和照顾地球母亲?

  参考文献:

  《环境教育》1998年第3期

  《马克思选集》第二卷

  《论语·阳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