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积血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02
/ 1

黄玉兰

中图分类号:R318.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0780(2000)02-0020-01

  我院自开展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以来,共为10例病人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11次,其中2例发生囊袋内积血。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患者,男,69岁,因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四级、三束支传导阻滞入院,由于用强心甙和缓慢心律失常发生矛盾而于1997年1月18日安装美国CPI公司VVI起搏器。术后前8 d伤口情况均良好,第9 d因原发病而加用口服阿斯匹林50mg 1日1次,早上服药后当日下午即出现囊袋肿胀、积血、张力增加、皮肤颜色逐渐变紫、并出现波动感。立即停止服用阿斯匹林,局部给予对症处理后,于术后第17d伤口愈合。
  例2:患者,男,73岁,因反复晕厥半月、再发1周,以冠心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入院,于1998年8月18日安装美国美敦力VVI起搏器。术后伤口常规砂袋压迫,由于砂袋滑动,遂用绷带自左腋下至右侧颈部缠绕固定砂袋。由于呼吸运动使起搏器和周围组织磨擦,引起囊袋撕裂扩大,产生渗血、渗液。经处理病人于术后半月伤口愈合痊愈出院。

2 教训

2.1 手术前后停止应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特别是静脉压高者,手术后2个月内亦不宜应用,而术后远期(2个月以后),囊袋局部彻底愈合,瘢痕形成,则无明显影响。
2.2 术后严格做好床边交接班,而不能流于形式。应严密观察伤口局部皮肤颜色、温度,伤口有无渗血、红、肿、热、痛、全身发热等感染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3 术后局部砂袋压迫6~12h,砂袋压迫部位应在伤口下方囊袋上而不是在皮肤切口缝合处,以便于囊袋内有积血时及时从切口处渗出。应确保砂袋位置准确无误,但不应用任何物品固定。
2.4 术中伤口渗血较多时应放置引流条,术后每日换药1次,敷料浸湿后及时更换,根据伤口引流情况拔出引流条。

3 护理

3.1 在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下,用7号针头抽出局部积血,穿刺时斜向进针,避免垂直进针。术后用无菌敷料包扎,砂袋压迫,以减少渗出。可每日1次,直到囊袋内无积血。效果不佳者可在囊袋下方约1cm处切开皮肤,在皮下打一隧道至囊袋下方插入一次性输液器管并连接无菌引流袋引流,待基本无液体流出后24h拔管,操作时应注意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每日换药1次。引流切口不直接切在囊袋上而切在囊袋下方正常皮肤处有利于伤口愈合,防止囊袋内感染和操作时损伤起搏器等。
3.2 局部定时用神灯照烤,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吸收和组织生长。
3.3 根据医嘱,全身应用敏感的抗生素。
3.4 术后平卧休息3~7d,术侧肢体制动以防止电极脱位发生意外。
3.5 向病人做好卫生宣教,定时到医院检查起搏器的功能,排除外环境的干扰。因起搏器有感知功能,易受高压电磁场、局部放射治疗等的抑制或触发,故应避免接近,以防起搏器失灵而发生意外。
  总之,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植入使许多患有缓慢心律失常病人的生命得到抢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但是,由于手术前后的疏忽或处理不当反而会给病人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增加其经济和精神上的负担。所以,我们不仅要做好病人术前、术中的各种准备和配合工作,还要做好患者术后的各项观察和护理,以减轻病人痛苦,促进其早日康复。

(责任编辑:李惠敏)

作者简介:黄玉兰(1969~),女,主管护师。1986年毕业于湖北省十堰市卫生学校护理班。1998年12月完成湖北医科大高护班自修考试。
黄玉兰(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湖北 十堰 442000)

本文来自: 医学论文(yxlw.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yxlw.org/html/lc/linzhong/20091007/23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