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研究呼唤科学的政治学教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20
/ 5
[摘要] 为更好地整合利用有限的政治学科教材资源,促使优秀教材脱颖而出,提高政治学研究和教材利用的效率,对目前政治学界研究的状况进行评估有其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苏州大学图书馆所藏324种政治学科类教材为调查样本,主要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认真研读和客观分析,肯定其优点,发现其缺点,对当前学界政治学研究总体状况和政治学基础研究现状作了一个总体的评估。笔者经过对收集的调查样本作深刻的剖析后得出如下结论:今后政治学科研究及教材的编写要力求做到原创性和科学性相结合。

[关键词] 政治学;政治学研究;政治学教材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政治学科以来,经过各专家学者的努力探索和出版界的鼎力支持,政治学界相继涌现出大量的政治学科类有关教材。诚然,政治学教材的大量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我国的政治学研究水平已取得一定的进步。特别是中国大陆自1979年3月30日恢复了于1952年取消的政治学系科以来,政治学研究在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曲折经历后,在短时间内尚能取得如此之成就实属难能可贵。

但目前政治学科类教材尚存在许多问题,不能不令人引起注意,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教材的观点因袭于建国初期学者的见解或外国学者的论点,缺少自己的见解,缺乏原创性,没有形成自身的逻辑体系;二是教材的内容满足于概念的堆积而缺乏数据资料等论据的支持,把具有丰富深刻学理内涵的政治学知识简单化为枯燥的条文,现成的结论和空洞的说教;三是研究的方法局限于从经典文献中挖掘观点或对观点进行演绎,以迎合于现时代社会的需要而不注重于实地考察和抽样分析,即使有些实证研究内容也大部分是从外国教材中直接引用过来而不愿躬身为之,缺乏科学性。

因此,为了更好地整合利用该学科有限的教材出版资源,促使优秀教科书的脱颖而出,提高政治学研究和教材利用的效率,对当前存在的现有众多教材进行认真研读并科学剖析,肯定其优点,发现其缺点,找出今后政治学科类教材编写的努力方向,力求做到教材编写的原创性和科学性,是十分必要的。笔者以可资查阅的苏州大学图书馆的324种政治学类有关教材为调查研究样本,在对其经过科学的统计分类归纳后,加以深刻的剖析解读,从而对政治学科的研究状况作了一个大体的评估,以期为今后政治学研究和教材的出版方向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研究设计说明

(一)调查样本来源

笔者是以苏州大学图书馆可资调阅的324种政治学类有关教材为研究样本的。之所以选择苏州大学图书馆的藏书作为研究样本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苏州大学政治学研究自建国以来一直处于我国政治学研究的前沿,其政治学研究实力较强,库藏图书较全,调查抽样统计的误差概率较小,合乎抽样调查研究案例设计的要求;第二,苏州现处于全国经济发展前沿,苏州大学依托该有利环境与全国各高校政治系科开展校际合作,使调查研究能最大限度地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学术前沿动态;第三,笔者是苏州大学研究生院的学生,便于查找资料,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二)调查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研究过程中,笔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为指导,主要使用“具体方法”和“分析手段”,借助统计表格、数学计量等实证研究方法在数值上进行精确地计算,对各类教材采取客观科学的解读,力求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为研究结果提供有力的资料数据支持,而不带任何主观色彩去描述教材的优劣,以此确保研究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公允性。

(三)调查分析框架

笔者此次调查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调查分析当前学界政治学研究的总体状况和政治学原理研究状况,以求对当前的政治学研究状况作一个总体的评估,找出我国政治学研究的前进方向,进而编写出高质量的政治学科教材,促进我国的政治学科研究朝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笔者在确定调查研究选题,按照调查方案的要求收集资料后,首先是对当前学界政治学研究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解读分析后得出初步推论;其次是对当前学界政治学原理研究状况进行了解读分析并得出初步推论;最后是在总结上述两方面的信息和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当前政治学教材研究状况的不足,得出今后我国政治学教材研究努力方向,希望能引起学术研究界对该类问题的重视和争鸣,推动政治学科研究的健康发展。

(四)调查样本归集

在归集调查样本时,笔者采用三个标准:

一是时间上的选取。调查样本在时间上的选取以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务虚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政治学界公认为在学科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论述)为划分标准,选取自1979年4月至2006年12月为研究调查的时间段。不在该时间段出版的政治学类教材未列入调查研究样本的范围,因为政治学科恢复以前的版本和以后的版本有相当大的差距,将1979年4月以前版本的政治学科教材列入调查样本,没有现实意义和缺乏可比性;

二是内容上的选取。在中国政治学界,由于政治学研究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对政治学研究的范围界定的较为宽泛,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将政治学研究范围归结为政治学原理类、政治制度类、比较政治类、公共政策类,行政管理类,国际政治类、政治学方法类七个领域。笔者为追求统计的精确性和可比性,采用狭义的政治学定义界定调查统计的范围。但为方便分析考虑,将政治学方法论,政治体系类和发展政治类等科目单列出来核算。

三是科目上的选取。笔者将研究总样本按照其内容的侧重点大致划分为政治词典类、国际政治类、发展政治类、政治学原理类、政治体系类、边缘政治类、政治思想类、政治制度类、政治哲学类、政治方法类、比较政治类、政治英文原版教材类和其他类等13个子科目。同时,为强化对政治学原理类教材进行深入剖析,将政治学原理类子科目作进一步细分,再划分出42个二级子科目,以便于开展对目前政治学原理类的研究现状的深入分析。政治学原理类限于资料的毁损,选取的41个样本(占政治学原理类总样本的90%)已足以反映当前我国政治学科原理类教材的研究现状。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研究样本中,在中国出版的外国类政治学科教材(原文版或中译本)也被列入研究样本中,主要是因为这些教材也是通过专家和出版社予以鉴别后才列入出版计划的,从某个角度反映出出版者的学术观点和社会出版方向。外国学者的政治学原著(无论是中外文)均未列入,因为这些原著大多为社会所认可,将其列入调查研究的范围内,对整个调查研究的意义不大,故而略去不计。

三、作者队伍情况

表一:政治学教材作者队伍情况统计表(略)

在所调查的324种政治学类教材中,对该类作者存在的一人多著和一著多人的情况进行数字调整后,实际的作者为279人。从表一中我们可知,作者的分布情况大体如下:从事高等院校的教育人员182人,所占比重为65%;在各级社会科学院工作的人员31人,所占比重为11%;在中央编译局工作的人员3人,所占比重为1%;在党校系统工作者16人,所占比重为6%;在研究机构单位工作者的人员19人,所占比重为7%;在其他单位工作者28人,所占比重为10%。

上述统计数据表明,高等院校编著者是教材类编著者的主体,承担着政治学教学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社会科学院、研究机构和党校的工作者处于教材研究和编写的第二梯队。因此,国家社会科学院在制定课题设计、资金配套政策时,因充分考虑向高校倾斜,发挥高校主阵营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应相应地鼓励其他几种类型的作者的研究创作,重视教材的多样化发展,以发挥其对高校作者的有益补充作用。

四、当前学界政治学科教材研究的总体状况

(一)对表二的统计数据分析

表二:目前政治学教材总体现状统计表(略)

通过阅读表二,我们可以获知如下信息:

1.政治学原理类。该类教材数量较多,所占比重14%,表明社会各界对政治学基础知识的普及非常重视,政治学原理类教材市场已趋饱和,政治学基础研究取得较大成就。但以马克思主义相关命题直接命名书名的教材只有蓝英著的《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史》,王沪宁著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政治的逻辑》和中央编译局编著的《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思潮》3部。

2.政治思想类和政治制度类。政治思想类教材的比重占到11%,说明思想类教材受到足够的重视。其中西方政治思想类教材有21本,中国思想政治类教材15本,中西政治思想的研究出现齐头并进的局面;政治制度类教材的比重占9%,中国制度类教材19本,西方制度类教材6本,比较制度类教材3本,说明学者研究方向已由中国制度为主的研究在向西方制度研究转移,并倾向于将中西方政治制度作比较,以取长补短,实现学术知识上的互补。

3.政治词典类和政治英文类。政治英文类教材25本,所占比重8%;政治词典类类教材所占比重为6%。其中马克思主义类词典占11本,西方等其他词典类有8本。说明词典类教材还是停留在建国初期水平,在这些年中取得的成就不大,对西方的政治学词典介绍的力度不够。其中反映现代政治学研究的词典为空白,尚待有志学者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

4.边缘政治类教材。该类教材16本,所占比重为5%。边缘政治的研究范围大致包括;城市政治学(3本),法律政治学(2本),伦理政治学(1本),教育政治学(1本),市场政治学(1本),地理政治学(1本),政治神学(2本),计量政治学(1本),民族政治学(1本)、社会政治学(3本)等十一大类。表明政治学科已与别的学科交叉发生较多的横向联合研究 ,从方法上,目的上,技术上,价值上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不同的技术手段,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范围。

5.国际政治类和政治哲学类。国际政治类55本,所占比重为17%,在所有的各类教材中所占比重最大,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关注国际学术研究成果的力度越来越大。政治哲学类教材20本,所占比重为6%。列奥·施特劳斯主编的《政治哲学史》和萨拜因主编的《政治学说史》是中西方政治学研究和教学的经典教材,而我国在该领域研究有深度的教材较少。

6.政治体系类和比较政治类教材。政治体系类教材所占比重分别为5%;比较政治类教材4%,大致不相上下,说明学界对中西政治相关命题和国际类教材意识较浓,喜爱的偏好程度趋近,但比重偏低似应有上升的空间,应引起对此类问题的注意。

7.政治方法类和发展政治类。政治方法类教材5本,所占比重为2%;发展政治类教材2本,所占比重相当低,为1%。政治学方法类教材则只有苏州大学张铭主编的《政治学方法论》和美国学者范埃弗拉主编的《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等外国教材4本,实际上国内的教材就只有张铭的一本。发展政治类教材也只有燕继荣和杨龙主编的两本《发展政治学》。上述情况表明政治方法类和发展政治类的研究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应加大该方面的研究力度。

(二)对表二统计分析的推论

通过对表二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推论:

1.我国的政治学研究已初步形成较完整的政治学科体系,各研究领域都有专家学者涉足和相关教材的问世,体现了政治学研究主题的宽泛性和多样性。

2.政治思想类、政治哲学类和政治制度类的统计数据表明西方的政治思想研究和中国的政治思想研究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互补,对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研究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但同时中国学者并未抛弃对中国政治思想和制度的研究,而是扎根于中国自身的土壤,以政治哲学的研究为先导,初步形成“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研究格局。但同时中国学者由于意识形态的束缚是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浅尝择止,未能将研究主题引向深入。

3.政治词典类和英文版类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政治学界在引进原文教材的方面尚显不足,特别是对外国精品类教材的引进更凸显紧迫。目前引进的该类教材还是北京大学出版的一套《国际政治理论》系列精品教材,对政治学原理和政治思想制度类教材引进的力度不大,应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和出版机构参与到该类教材的努力上来。多引进原版外国优秀教材的好处有:一是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二是可以锻炼研究者和学生的外语水平,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

4.国际政治类、比较政治类和政治体系类教材统计数据表明我过学者的研究视野已聚焦于国际政治和国际体系的建构,并正在尝试用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将外国的理论嫁接运用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研究者应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研究,而不能让政治学成为官方的解释工具。政治学应该密切关注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对于我国的国家利益和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展开研究, 以把握世界发展的趋势,实现政治学研究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

5.发展政治类和政治学方法类教材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学者对政治学方法的研究尤为不足,此种情况说明我国学界对这两方面的研究已面临断层的现象,应该多投入精力和经费支出用于该方面的研究。政治学的研究应该特别关注我国社会和政治发展的独特性, 考虑在这些独特性的方面, 选择和确定政治研究的重大课题, 从而形成具有重大的、广泛的和深远的影响的研究。我国学者应着眼于政治学方法论的基础研究,并运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撰写出更多更好的发展政治学类教材,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提供科学的思路。

五、当前学界政治学原理研究状况

政治学原理类教材的内容是政治学科研究的基础,对政治学初学者负有启蒙的重任,一本科学的教材可以让初学者在学习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该类教材力求进行深入的分析,准确地对其研究现状进行评估是十分有意义的。为此,笔者就对有关政治学原理类教材进一步划分出41个子科目,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后制成表三(表三另附)。

(一)对表三的统计数据分析

从表三中我们可知,在表三所列的41本有关政治原理教科书中:

1.子科目数量核算指标超过25本的有:政治学定义(41本),国家(35本),政党(35本),政治学研究状况(35本),研究方法(30本),政治权力(30本),政治文化(28本),政府(27本),政治发展(25本)等11项子科目,表明上面所列子科目已经得到各位编著者的公认,业已成为政治学类教材的骨干内容,支撑着政治学科的构建。

2.子科目数量核算指标介于15—25本之间的有:政治制度(24本),国际政治(24本),国家结构(22本),政治社团(21本),政治民主(20本),政治权利(19本),政治管理(19本),政治革命(18本),政治人(18本),民族宗教(17本),政治参与(17本),政治统治(15本)。表明该区间段子科目和上述的11项子科目构成政治学科的主要内容,丰富了政治学科的多样性。

3.子科目介于数量核算指标10-15本之间的有:政治社会化(14本),政治行为(14本),政治改革(12本),政治决策(11本),政治斗争(11本),阶级(10本),政治选举(10本)。表明这些子科目尚未进入政治学科或正在退出政治学科的内容,而徘徊于政治研究体系附近,有待学界的确认。

4. 子科目介于数量核算指标10以下之间的有:政治合法性(9本),政治意识(8本),政治心理(7本),人事行政(7本),民主宪政(7本),政治自由(7本),政治体系(7本),政治利益(5本),政治权威(5本),政治价值(5本),政治平等(5本),,政治分析(3本),政治治理(3本),政治稳定(2本)。表明这些子科目尚未得到研究者的重视或正处于探索的阶段,只得到个别研究者喜爱或偏好。

(二)对表三统计分析的推论

依据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做进一步分析,得出如下推论:

1. 政治合法性,政治心理,政治权威,政治民主,民主宪政,政治平等,政治自由,政治治理,政治稳定的有关数据说明:对于政治民主的探索尚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政治理论与政治的实践常存在脱节现象。一方面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发展滞后,适应不了政治学研究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政治民主理论的徘徊不前,选不准研究方向,还处于争议的阶段,出现个别的政治学有关理论也只是停留于表面现象泛而谈之,并未真正深入实际探讨当前中国政治民主的可行途径,不具有指导性和实践性,因而离政治科学的目标存有相当大的差距,应引起学界的共同关注。

2.阶级子科目数量指标特低表明中国目前政治学界已逐渐摆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局面,研究流派大为增加,此为政治学界的一大进步。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已逐步摆脱“御用主义”的桎梏,正在向政治科学化研究方向迈进,重新焕发出其作为一门政治学科的本来面目。但我们也不能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要将马克思主义还原为一门政治学科进行科学的研究,而不能顾此失彼,以阶层代替阶级的提法。在中国现阶段社会里,阶级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而有专家学者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应废除阶级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政治权力的核算指标多于政治权利的指标表明我国的政治制度重视政治统治而对公民的权利重视不够,应多关照公民的权利。

3.民族宗教数量指标表明当前民族问题已上升为社会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西藏分离主义的蠢蠢欲动、台独势力甚嚣尘上、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抬头、美国霸权主义的发号施令,促使我们不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掉以轻心。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大对民族宗教问题的研究,从培养全国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入手,为制定合理的民族政策出谋献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大团结。

4.政治分析、政治决策、政治利益、人事行政等子科目数量指标低表明我国政治学界实证研究尚做的不够,特别是在分析框架,科学决策等方面尤为欠缺,离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政治文明的目标存有非常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应认真分析我国当前的政治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行之有效的政治体制改革理论,以指导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促使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转型方向朝着民主化、法制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5.网络政治学教材的出现是政治学研究领域中的新生事物。它提出网络政治的治理与调适的基本模型,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政治学科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积极的探索,拓宽了政治学的研究范围,为网络时代的政治学科研究的科学化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六、结论

通过对以上图表的分析和归纳,我们可从中得出如下结论:

(一)当前政治学教材研究状况的欠缺

1.政治学教材编写观点不新颖,原创力度不够大

我国的政治学教材大多采用板块结构,各种理论概念、原理之间缺乏严密的逻辑关系。 [1]政治学科原理类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教材的作者只局限于教材的编写而非撰写。特别是有些作者不愿意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满足于教材的编凑,因而得出的观点也就因袭于他人而提不出属于自己独创性的观点。当前学界教材要达到如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和王沪宁《政治学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这三本书的质量的教材很少。这说明各位编著者还需要加大原创力度,力求形成教材的自身逻辑体系,在各类教材中独树一帜。

2.政治学教材编写方法不科学,研究层次不够深

大多数政治学教材的编写依然是沿用老一套教材的编写方法,对整个教材的编写遵循价值判断和观点演绎的方法。这样编写出的教材通篇都是概念的堆积,空洞的说教和内容的苍白,停留于问题的表面泛而谈之,而未真正涉及对实质性问题的探讨。针对研究的问题提出的对策也缺乏操作性和针对性,导致理论对现实缺乏解释力[2]

3.政治学教材编写材料不充分,科学论据不够足

大多数教材在引用资料者方面严重欠缺,更别说对最近事件发生的政治事件的案例分析了。教材内容大体遵循名词的解释、研究的方法、学习的意义、内容的阐述、发生的作用等条条杠杠知识点的罗列,寻找不到用于支持其观点的科学的资料。这种严重缺乏系统的翔实的材料支撑的政治学教材缺乏质感和血肉。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结合的不够,致使政治学理论研究即使结合现实政治也只能游离于真正的现实之外[3]

4.政治学教材编写应用不到位,联系实际不够紧

除了俞可平提出治理理论,刘文福提出网络政治理论外,其余的教材内容几乎全部是千篇一律的数年前或外国学者教材的翻版。纵使有些新东西也是从外国教材中照搬过来仅仅加以改头换面而已,以西方的理论来剪裁中国的现实。没有联系时代实际有的放矢地研究这样就脱离了政治学治国安邦,经世致用的宗旨,而沦落为官方意识形态教课书尴尬的境地,失去政治学科应有的科学性的标准。

5.政治学教材编写视野不开阔,研究领域不够宽

在列出的24种政治学原理教材中,只有美国学者罗斯金的《政治科学》教材中的知识点最多达37项,逻辑结构体系也较为合理。而我国教材容纳的知识点大多集中于15--23项之中,从某个角度表明研究视野较狭窄,未能全面地把握政治学知识的体系架构,特别是对民主制度和政治原理等表现时代特征的知识点没有做较好的阐述,常常徘徊于国家,国家机构,政府,政党,政治权利,政治权力,政治文化,政治发展等被公认的研究领域内,研究领域的幅度没有找到突破口。

(二)今后政治学教材研究的努力方向

编写高质量的政治学理论教材,是传承人类政治文明成果,传播政治学科知识,培养政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检验政治学理论教材质量高低的标准主要有:一是看其是否能提供对时代问题的有解释力的阐述;二是看其研究成果是否能丰富现有的政治学知识体系;三是看其是否具有征服人心的说服力。综合上述三点,笔者认为政治学教材的编写应做到如下几点:

1.提炼科学观点,加大原创力度

一本书是否具有学术水平主要是看其是否能在充分吸收学科领域优秀成功的基础上是否能独立的思考采用规范研究或实证研究的方法致力于独创性的研究工作。政治学研究要走向科学[4],只有做到这一点编写出的教材才具有前沿性,才能得到学界的认可和读者的欢迎。而满足于文献的摘录和观点演绎的文章是没有任何市场的,故独创性研究是政治学教材的生命力之所在。

2.反映时代特征,务求紧扣实际

政治学理论教材应关注现实,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出发,选择我国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答。政治学理论教材只有正确反映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力。国家现代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因此,编写性的政治学理论教材一方面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以往关注的问题重新作出更富有解释力的阐述,以其为社会决策提供理论支持;理论的说服力归根结底来自其对现实的解释力。政治学是治国安邦,经世致用之学,其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学术价值更在于其应用价值。以探索和建设优良社会为宗旨的政治学,正是在不断解决人类生活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体现自身价值的,也是在解决这些重大问题中发展的。

3.创新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视野

目前我国政治学界许多研究工作者存有畏难怕苦的情绪,不愿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搞繁琐复杂的调查研究工作,而偏爱理论的演绎和价值的判断,这是一种不良现象。政治学研究要达到科学性的要求就必须坚持自身的科学性。这就要求政治学领域的研究工作者,能够立足于政治学科学性的需要,脚踏实地地做大量艰苦的调查研究工作[5]。要做认真的社会抽样调查,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定量分析,采用经验性研究方法[6],弄清问题的症结所在,经严谨的考证后,提出科学的结论。要在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哲学原则、分析角度和操作手段等层面上进行深入研究, 并在政治学的研究过程中予以反复检验, 以确定适应我国政治学研究的若干方法。[7]并在此基础上,拓宽研究领域,如政治价值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全球化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及网络政治等。

4.坚持史论结合,倡导论从史出

有些教材之所以让学生感到兴趣索然或反感,症结就在于该类教材把具有丰富深刻学理内涵的政治学知识简单化为枯燥的条文,现成的结论和空洞的说教。政治学教材要做到以理服人,就必须以讲理的方式表现在政治学理论的内容上,体现史论结合的原则。对政治学的概念,范畴和原理的表述,不能仅仅停留在定义或现成结论上,而应结合人类政治思想发展史来进行,真正做到论从史出。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展现政治学理论的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政治学知识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在掌握政治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去思考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教材中的难点问题和理论局限,进而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5.注重可读描述,增强说服力量

检验政治学理论教材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其有没有说服力[8]。政治学理论教材要增强说服力,就必须尊重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学习兴趣,注重表达的可读性,这就要求除了用政治学的理论逻辑和范畴体系展现内容,并在具体的论述中运用规范的政治学概念来分析说明问题,还要注意政治学知识表达的连贯性,系统性,尽量使用具有时代感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应尽可能简练、通俗、生动和有趣,让读者在愉悦的阅读氛围中接受作者的观点,得到知识的启迪。

上述结论实出于笔者的个人之见解,要对政治学教材的研究状况和发展方向做出更好的评估和预测,尚有赖于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研究和探讨。圉于笔者的学识和能力,肤浅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学界专家不吝批评指正,以利于笔者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完善。是为结论。

附表三:(略)

[参考文献]

[1]郝秉均.简评政治学新论.阴山学刊[J].2004.3(118).

[2]曹沛霖.以基础理论研究推进政治学的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02.03.(18).

[3]严强.论政治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传统[J].学海.2000.2(102).

[4]曹沛霖.新世纪中国政治学的三个走向[J].天津社会科学.2001.02(15).

[5]赵宝煦.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J].东南学术.2000.02(44).

[6]肖唐镖.经验研究方法在我国政治学研究中应用的现状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3,1.(113)

[7]王浦劬.我国政治学的建设应该着力于三个方面的发展和突破[J].政治学研究.1998.1(16)

[8]周光辉.编写政治学理论教材重在增强说服力[N].人民日报.2004-1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