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蛋白与房颤的关系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1
/ 2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房颤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炎性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受到重视。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是肝脏合成的急性炎症期蛋白,作为炎性反应标志物,在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明显升高。循证医学证明,血液中的炎性反应因子—CRP作为房颤发病机制之一,已引起人们的重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作为组织炎性反应的一个标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间接反应局部炎性反应的程度。作者以hsCRP作为观察指标,探讨炎性反应在房颤发病中的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本院门诊或住院的房颤患者98例为房颤组,其中男61例,女37例;年龄41~76(56.3±9.8)岁。按照ACC/AHA/ESC指南建议,阵发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7d)31例(A组),持续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7d)41例(B组),永久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1年)26例(C组)。所有患者均排除:(1)急性心肌梗死;(2)合并感染、肿瘤或免疫系统疾病;(3)肝肾功能不全;(4)2个月内有外伤或手术史;(5)NYHA心功能≥Ⅲ级者;(6)合并脑血管意外。对照组(D组)选取在本院门诊体检,其体格检查、血生化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肝胆脾肾B超、胸部X线片均正常的健康者100例,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40~76(55.1±10.1)岁。各组年龄及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患者入选后均常规空腹抽血送检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含量,同时化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12导联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色B超记录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使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组血清hsCRP浓度显著高于A组(P<0.05)和D组(P<0.05),A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D组(P<0.05),C组血清hsCRP浓度显著高于A组(P<0.05)和D组(P<0.05),但与B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C组左心房前后径>A组(P<0.05)及D组(P<0.05),但B组与C组左心房前后径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左心房前后径>D组(P<0.05)。见表1。对B组和C组左心房前后径与hsCRP水平采用直线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者有正相关性(r=0.56,P<0.05)。表1  不同房颤组患者hsCRP、左心房前后径的比较 注:与D组相比aP<0.05  与A组相比bP<0.05

    3  讨论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周志强[1]对国内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心房颤动总患病率为0.77%,按人口构成标准化后为0.61%,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的患病率也增加。心房颤动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降低,它可使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6~3.5倍,使病死率增加50%~90%。研究显示[2]:心房颤动是由肺静脉的激动触发及维持的,肺静脉的异常激动是心房颤动的始发机制。另有研究者发现,肺静脉的肌组织内存在自律性细胞,临床上的心房快速激动由肺静脉的异常激动引起,但异常激动产生的原因并不清楚。近年来,作为发病机制之一的炎性反应因子—C反应蛋白引起人们的重视。  C反应蛋白是组织炎性反应的标志物,是在人体肝脏中合成的一种典型急性期反应蛋白,在炎性反应和组织损伤后6~12h,血浆中C反应蛋白浓度即明显升高,且几乎成正比关系。近年来逐渐增多的研究提示心房颤动与心脏甚至全身的炎性反应有关,炎性反应与心房颤动的产生和维持有一定的关系。研究表明[3]: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心房组织活检后发现有显著的炎性渗出、心肌细胞坏死及纤维化,这一发现为炎性反应与心房结构重构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病理依据。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升高抑制血管新生及减少NO生成,促进了心房肌细胞坏死及纤维化。Chung等发现[4]: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CRP均增高,但后者的CRP水平更高,且心房颤动发生当时或持续24h时,较恢复窦性心律后CRP更高,故指出体内CRP水平与心房颤动负荷、临床类型及抽血时间有关,随着CRP浓度阶梯样的升高,其心房颤动负荷也逐渐增高。Aviles等[5]通过测量5806例人群CRP基线水平,评估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随访7~8年,发现CRP水平不仅和心房颤动的发生有关,而且能预测患者未来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局部和全身炎症可造成心房结构改变和心房肌细胞有效不应期的差异,通过折返机制触发心房颤动的发生。Watanbe等[6]发现:CRP升高与左房内径存在相关性。孙晓红等[7]研究发现:心房颤动患者左房前后径较窦性心律者增大,同时CRP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心房颤动的持续与心房结构的改变有关,CRP水平增高,反映炎性反应可能导致心房结构的重构,对心房颤动的持续产生一定的作用。本研究对持续时间不同的心房颤动CRP水平及左房前后径比较后发现: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CRP水平及左房前后径均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0.05),并且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左房前后径与CRP水平存在正相关性,表明高浓度血浆CRP水平可能与心房结构的重构有关,促进了心房颤动的持续状态;但持续性和永久性心房颤动CRP水平及左房前后径无显著性差异,故认为炎性反应的持续存在可能引起心房重构,反之,心房重构又促进心房颤动持续发作;阵发性心房颤动血浆CRP水平较低,炎性浸润相对较轻,但反复发作也可能引起心房结构变化,成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基础,而持续性心房颤动和永久性心房颤动可能在心房重构的程度上无明显差别。

    总之,研究炎性反应与心房颤动的关系对防治心房颤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目前大部分的研究结果仅提示炎性反应与心房颤动密切相关,尚不能说明炎性反应与心房颤动的因果关系。CRP仅是炎性反应的标志物,还是在心房颤动过程中直接起作用,其本身对心房肌电生理有何影响尚未明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志强,胡大一,陈捷,等.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4,43(7):491~494.

2 Haissaguerre M, Jais P, Shah DC, et al. Spontaneous Initi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by entopic beats criginating in the pulmonary veins N. Engl J Med,1998,339:659~666.

3 Andrea F, Cristina C, Fulvio R, et al. Histologicalsub strate of atrial biopsies in patients with lone atrial fibrillation circulation,1997,96:1180~1184.

4 Chung MK, Martin DO,Sprecher D,et al. Creactive protein elevatio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arrhythmias:inflammatory mechanisms and persist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Circulation, 2001,104:2886~2891.

5 Aviles RJ, Martin DO, Apperson-Hansec C, et al. Inflammat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Circulation, 2003,108:3006~3010.

6 Watanbe T, Takeishi Y, Hirono O, et al. Creactive protein elevation predicts the occurrence of atrial structural remodeling in patien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Heart Vessels, 2005,20:45~49.

7 孙晓红,彭晓玲,周莲英.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心房颤动.岭南心血管杂志,2006,12(2):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