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家鼓乐班的兴衰与反思 ——山东德州长庄路家鼓乐班调查报告(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07
/ 3
如今的路家鼓乐班已今非昔比,呈逐渐衰弱的趋势,甚至出现了断代的征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事吹打行业的人员急剧减少。前面讲过, 从业(吹打行业)人员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家族(团体)是否兴盛的主要标准之一。全盛时期的路家鼓乐班从事吹打行业的有25人,而目前仅有路文利、路洪奎、路洪声三人,而且路洪声已退出。
2、技术落后,缺乏出类拔萃的顶尖人物。路洪声虽然还健在,但由于年事已高,已基本退出了这一行业。路文利是第六代的代表人物,也是唯一还在从事这一行业的路家接班人,虽然比较全面,“桌面上的家什都能拿的起来”,但缺乏有自己特点的技术,尤其是路家祖传的技术绝活。知名度远远不如他的父辈们,因此很难在这一行中独树一帜。
3、路家传统曲目的进一步流失。路家鼓乐班第三代(玉字辈)是水平最高的一代,为路家创出了很大的名头,并且有一些代表性的传统曲目。到路洪声这一代,由于受“文革”的影响,使很多传统曲目失传。再传到路文利这一代,传统曲目更是凤毛麟角,少的可怜。仅有《小开门》、《海青歌》、《路家朝凤》等几首乐曲了。当然,这种现象并不是只有路家鼓乐班存在,这也是整个社会范围内传统音乐所面临的危机。
4、路家鼓乐班在当地吹打行业的垄断地位开始动摇,直至完全丧失。从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初,路家鼓乐班在当地鼓吹行业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外人很难进入他们这个圈子。但是现在,路家由于人员、技术、社交等多方面的原因,已组成不了自己的班子,只能跟别人的班子“出差”(现在的很多班主、艺人以前都曾在路家鼓乐班学艺),这和全盛时期的路家鼓乐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在的路家传人也只能从路家鼓乐班的辉煌历史的回忆中取得少许的安慰。
5、路家鼓乐班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 新的传人(第七代)是否继承这一行业有着很大的困惑,目前还没有人继续学习(吹打)。路洪声曾讲:“目前路家鼓乐班只有自己一个人在支撑着这个行业,其他人(亲戚)都不再往下传了。”他怕给孩子们造成太大的压力,因此,非常犹豫,产生观望的态度。另外,新的一代对从事这一行业是否有兴趣、是否具有这方面的素质也很难说,而且也很难按照原有的传承模式(口传身授)进行。

    三、反思

路家鼓乐班的兴衰史使人感触颇深。应该说,从昨天的辉煌到今天的衰落过程是某些传统鼓乐班在现代化进程与全球化浪潮下的重要表现之一,虽然只是极少数,但是,其衰落过程既令人惋惜,也使人深思。路家鼓乐班衰落的原因应该有很多,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历史遗留和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等几个方面。

(一)路家传人没能适应在全球一体化浪潮到来时所造成的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剧烈变迁是其逐步衰落的重要原因。当前,“全球化”一词越来越走向普通大众,那么,何谓全球化?“全球化”这个词语,指的是一个过程。透过这个过程,社会与文化的结构原本受到的地理限制大为降低。由于地理局限化解,整体意识逐渐得到确立,因此,新的来往具有世界性的位阶,并且愈来愈加凝聚整合[2]。这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6世纪下半叶[3]。在早期的量变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没有达到令国人反思的程度,只是在近几十年里,交流的积累已经跨越了“质的门槛”,“全球化”一词不单单是一个口号,而是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并对我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全球化可以拥有摧毁一切的力量,尤其是当它触及一种脆弱的文化时,这种思维模式过于突然的接触,经常会导致自我的丧失和产生自卑感。路家鼓乐班目前的状况可能就是这样,没能适应这种全球一体化浪潮到来时所造成的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剧烈变迁。
20年代末,整个人类社会都处于急剧的变化中,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的迅速普及,使很多人不适应,对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感到迷茫。如何取舍、如何变化、如何发展,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自古以来,民间音乐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基本不受时势、政治风云变换的影响,始终按照自己固有的模式顽强的发展着。因此,在当前的民间音乐中还保留了大量古代音乐的影子,有些甚至就是原貌,如西安古乐、福建南音、北京智化寺音乐等。这可能就是民间音乐传承的顽固性所致。正如有些学者所说,“中国民间音乐是‘移步不换形’、‘死音活曲’,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为人奏乐’部分的人文精神,也是其生命力所在。”[4] 礼失求诸野,这也是广大民族音乐工作者重视民间音乐考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全球文化一体化的浪潮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影响,使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都有了剧烈的变化。以前,人们习惯往前看,因为旧经验是有效的,前人的生活可能就是自己今后的生活。以路家为例,路玉田、路振芳、路洪声这三代人的生活模式几乎是一致的,他们无须太大的变化,只要沿着老人们传下来的老路走,就可以了。但现代人习惯向后看,前人的经验在现代浪潮下已经失去了作用,今后生活的发展变化莫测,要靠自己的适应能力和不断的探索才能很好的生存。如何面对当前的局势,采取何种应对方式,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和民间艺人们走到了十字街头。

(二)几千年封建制度所造成的民间艺人地位低下的思想制约了路家鼓乐班的发展。乐户,是指封建时代供统治阶级取乐的有名籍的人户。作为乐师、乐工、倡优、女乐,在先秦和汉代大量存在,但明确作为一种乐籍制度存在,据有关学者考证应起于北魏时期,直至清代,这种制度一直延续着,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有的现象。自古以来,乐户一直被“视为卑贱之流,不得与齐民同列甲户”[5],在民间有“贱民”、“官鼓手”、“王八”、“行道”、“龟家”的称呼[6]。雍正时期乐籍制度虽被废除,但其影响极其深远,远非一纸诏书就能够将人们思想中深藏的社会偏见革除。因此,旧时职业吹鼓手社会地位低下,被贬称为“下九流之辈”,世人常以“伎”、“妓”并提。很少有人愿意“下海为伎”。一般所谓“清白人家”多不愿与之缔结婚约,乐手人家的子女便只好相互联姻[7]。路洪声的妻子纪文兰,今年67岁,德州陵县土桥人,也出身于吹打乐世家,擅唱河北梆子、京剧等。用老人的话说,那时是“搞文艺的相互结亲,干这个(文艺)的和干这个的结婚。”这实际是潜在的封建意识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正是由于受这种世俗偏见的影响,加之个人爱好和音乐素质的不同,许多路家后人不愿意继续学习吹打乐,这是路家第六代传入急剧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文化生态环境的重大转变也是路家鼓乐班逐步走向衰落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的急骤变化,路家鼓乐班的发展与文化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由于没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了路家鼓乐班目前的状况。
首先是地理环境的影响。发达的交通、电讯、网络等直接影响到鼓吹乐固有的传播自然环境,缩小了鼓吹乐的覆盖面。长庄距德州市区仅二公里,建国后,随着市区的不断扩展距离也逐步缩短,目前已成为德城区的一部分。靠近城区的优势为路家鼓乐班昨天的辉煌提供了很多便利之处,但当前却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因为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使路家传入越来越不适应原有的传承方式和生活方式。路家后人受现代都市生活的影响不愿学习这种非常艰苦的音乐技艺,大都选择了收益较快的行业。因此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下一代对民间吹打乐的继承。
其次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浪潮,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改变了固有的中国社会经济环境。由于文化(包括鼓吹乐在内的传统音乐文化)根本的经济生活土壤发生了变化,不能不影响到赖以生存的文化的命运。路家鼓乐班原本就是半职业的艺人(主业理发兼吹打)只是由于自己的业余爱好,在农闲时从事演奏活动。而社会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使他们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经营和从政上,使他们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专心于演奏活动。
再次是社会制度环境的影响。历史上,社会制度的变革与更替都对包括鼓吹乐在内的各种传统音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的继续保留和发扬,有的则被无情淘汰。我国建国初期的社会制度顺应了传统音乐的发展方向,促进了鼓吹乐的进一步发展,也促成了路家鼓乐班的鼎盛时期。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有“十年浩劫”之称的文化大革命,则使我国鼓吹乐遭到了沉重打击。当时,整个社会禁止私自搞民间活动,甚至队里要来没收他们的乐器,这些使路家后人伤透了心,认为社会“没真格的”,因此,停止了演奏活动。1978年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好转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民间吹打行业逐渐焕发了生机。路家后人又开始重操旧业,路洪声开始教自己唯一的儿子路文利学习唢呐等乐器,但可怕的历史磨难,使路洪声老人一直心有余悸。这种消极的思想也成为路家鼓乐班重新崛起的重大障碍。
其实,全球化乃是一个长期的现象,只是短时期内经历了加速的演进,这种演进的速度在今后还会更快、更剧烈。全球化本身没有好坏之别,全球化是中性的,是一种变化的因素。它使我们反省自己的传统和行为方式,并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全球化所形成的变迁在造成各种风险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机遇。面对机遇如果调动自己的想象力以及相互协商和判断的能力,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路家鼓乐班的状况可能就会焕然一新。笔者在采访路家鼓乐班的同时,还采访了很多其他的家族性鼓乐班,发现大多数的鼓乐班都已经渡过或基本渡过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民间鼓吹乐的生命力,在于它从来不是死亡的遗体,和不能把古琴、古筝这些古老的传统音乐艺术看成‘老古董’一样,不能把鼓吹乐看成仅仅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民间音乐,他们乃是活生生的人民的音乐。这一个古老的乐种既有过去的源头又有现实特色,更是未来的起点。”[8] 鼓吹乐是广大人民自己的音乐,是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它的继承与发展必须与当前社会生活的状况相一致。路家鼓乐班这支饱经历史沧桑,在德州城乡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优秀班社,能够正确对待传统,解放思想,把握机遇,积蓄力量,早日重现辉煌。
注释:
① 全拨楞子:地方语,指全活,什么都行的意思。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12.
[2][3] 魏明德.全球化与中国——一位法国学者谈当代文化交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5.
[4] 项阳.传统的回归与“旧调重弹”[J].人民音乐,2003,(8).
[5] 王书奴.中国妓女史[M].上海:上海书店,1992.282.
[6] 项阳.山西乐户考述[A].乔建中,薛艺兵.民间鼓吹乐研究[C].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181.
[7] 薛艺兵.民间吹打的乐种类型与人文背景[A].乔建中,薛艺兵.民间鼓吹乐研究[C].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33.
[8] 冯光钰.鼓吹乐的传播与文化生态环境[A].乔建中,薛艺兵.民间鼓吹乐研究[C].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