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与意象的深度连接(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02
/ 2
  《小城雨巷》的创作灵感来自戴望舒那首著名的《雨巷》,但是舞蹈完全摒弃了诗中徘徊幽怨的小我情调,升华为含有欢快、俏皮、友爱的大我色彩。摄影师紧紧抓住“悠长”“雨巷”“丁香”“芬芳”等关键词,利用多机拍摄、多样角度、明暗对比、虚实相衬,为观众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雨巷的水墨丹青。舞台背景设计特别巧妙:用飘移的粉墙黛瓦、青石小桥,配合大屏幕中的水巷、小船和房屋,营造岀烟雨蒙蒙、温润清雅的氛围。摄像师又将这种氛围拆散为一个个生动的空间,镜头时而留在少女一扭一摆杨柳般的妙曼身姿上,时而停在大屏幕中水巷的小桥上,时而又跳到夹在少女胳膊下的油纸伞尖上,时而又从屋檐翘檐上划过,准确而细腻地为观众呈现少女们出门撑伞、提裙过桥、甩水收伞、欢闹嬉戏的一系列场景,在不经意中如春风化雨、滑入心间。更重要的是,电视画面所营造的连续时空变化,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欣赏到一种生命的节奏和韵律,放大和强化了诗化意境,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具象的特别处理——造型和律动的凸现
  情感和意境(合称“情意”)是舞蹈艺术的灵魂。除此之外,舞蹈还具有造型和律动的特征。电视舞蹈在这两方面同样显示了独特的艺术优势。
  1.舞蹈表演艺术转瞬即逝,具有特定的时空性。舞蹈者的动作节奏与造型姿态及其表现的思想内容都是在特定的舞台时空中发生的,都是以舞者动作语言实现的“现在时”时态而存在的。这种舞蹈艺术的现实时空性与电视时空具有时态同构性。影视艺术是通过屏幕平面来展现立体空间中的现实环境与人物行动,具有直观性,其艺术时空强调运动性与变换性,更逼真于现实时空,富于展现运动的真实性与生动性。就造型而言,电视舞蹈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用那小小的镜头对艺术作品的表现力进行适当范围内的掌控、调整。比如说,一个表情的变化,一个关节的运动,它都可以清晰、准确地展现,突出细致环节的艺术表现,给观众造成强大的视觉冲力。这一点,是现有条件下的剧场表演无法为每一位观众提供的,即便是小剧场,亦不能达到如此细致的效果。而在丰富度上,电视舞蹈同样具有鲜明的优势:它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录像设备和技术所产生的丰富视觉效果,一方面弥补人们现场观看舞蹈表演时视觉效果的不足,另一方面还可以创造出人们未曾见过的视觉效果,进行艺术再创造。在剧场,观众的座位是固定的,视角单一,注意的往往是整体动作的线条和力度、道具的运用以及整场的舞台效果。而电视舞蹈就不同了,一次电视舞蹈节目的转播或录制一般由几台摄像机从各个角度对准舞蹈表演者,有经验的摄像师和导演能够在适当的时间选择合适的角度和距离捕捉舞蹈动作,表现舞蹈。
  2.再谈律动。简单地说,律动就是人体有规律的运动。舞蹈的律动,是舞蹈者按照一定的节奏规律,通过自己的身体展示出来的具有特定文化韵味的运动形态。律动是舞蹈艺术最基础的一环,是大众对舞蹈艺术进行欣赏的第一步。若能有人指引观众,直接找到律动点,那么他们对舞蹈艺术的理解将会更快、更准、更深一些。事实证明摄像镜头是能对此胜任的,比如在2006年春节晚会上一炮走红的舞蹈节目《俏夕阳》,作品是根据皮影戏改编的。我们知道,皮影的材质较硬,人物动作比较僵硬,不够圆滑丰满,这是它在艺术表现上的不足之处。《俏夕阳》的编导将其改编成舞蹈后却非常巧妙地将这点不足化作舞蹈作品的律动,使它成为一个看点。舞蹈的整体感觉就是梗、顿、点、急,最具特色的动作是“梗脖”。在表演中,但凡出现这个动作,电视画面都会呈现舞蹈演员的侧面,更明显地突出“顿”的效果。而反复地再现这一角度,无形中就强化了舞蹈律动,指引观众更好地体会其特色。
  结语
  至今为止,电视舞蹈仍然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但是它与时代、科技、社会、大众等各方面紧密联系、共同发展,这也是舞蹈这门传统艺术样式在现代社会中的另类阐发和必然发展趋势。正如爱德华·布罗所说,“对于戏剧和舞蹈,这是较难产生心理距离的两门形式。”“舞蹈所遇到的困难,在许多方面也许较之戏剧困难还更为严重。”②如今,社会的发展、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面临舞蹈艺术本身的心理距离遥远弊处,我们探索一条较好的弥补之道:舞蹈与媒体联合组成新的艺术样式——电视舞蹈,它可以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借鉴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法,传达深广动人的舞蹈情感,创造美不胜收的舞蹈意境,用有限的视听空间创造岀无限的舞蹈意韵,融合舞蹈中有限的具象身体空间和无限的意象意境空间。在未来的探索发展中,“舞蹈艺术与高新技术融合”,将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和全球互联网的深入,拥有更广阔的天空,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途。

  注释:
 ①②平心.舞蹈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28、29页.

  参考文献:
  [1]金秋.舞蹈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 版.
  [2]平心.舞蹈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3]许鹏等.新媒体艺术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4]于平.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5]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6]袁禾.略论中国舞蹈的美学特征.文艺研究.1998年第5期.
  [7]吕艺生.舞蹈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8]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
  [9]张智华.电视舞蹈之路.中国电视.2006年第4期.
  [10]白志群.电视舞蹈创作的实践与思考.舞蹈.2004年第3期.
  [11]杨越明.舞蹈类电视栏目现状及前景分析.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2]汤旭梅.电视舞蹈和舞蹈电视.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3]蓝凡.电视舞蹈刍论(下).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