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写作课的教学行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3
/ 2

【摘 要】教学行动研究是“自我反思教学模式”的主要实践途径,它能增强教师对自身教学的意识和理解,优化教学活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文章阐述、分析了笔者在中学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中所作的一轮教学行动研究的成果,探讨行动研究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学英语写作;反思;教学行动研究

教学行动研究的原理及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被西方教育界所倡导的“自我反思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师日常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它指的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审视、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做出的种种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转变教学行为,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自我反思教学模式”的主要实践途径是教学行动研究。教学行动研究指教师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研究,并从中获得知识,改进教学的一种探索性活动。近年来国内关于教学行动研究方面的著述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国内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王蔷,2002;郑金洲,2004)。教学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包括观察分析、计划、实施、反思等环节。因此,我们可以设计出可操作的研究方案:

1.发现问题。教师从教学实践中观察并意识到教学对象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制定方案。提出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3.实施方案。实施新教学方案以期解决问题。

4.反思。分析、评价研究结果并确定下一轮研究目标。

现将行动研究运用于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既作为一种尝试也期待更好地改进教学。

教学行动研究在中学英语写作课堂教学应用

一、发现问题

英语写作作为语言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反映一个人的英语水平。但是在多年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我发现写作教学历来是工作的一个难点,教师觉得没什么好教,学生觉得没什么好写,写作课堂教学效益低下。学生的习作中常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1)语法、词序或拼写等表层错误较多。即使是一些最基本的初中阶段就学到的单词、语法在写作中也会出现错误,如there be 句形;(2)语义不连贯,结构松散,中国式英语充斥其间;(3)对于教师费心费时所做的作文评语,学生似乎视而不见。同样的错误学生屡犯不改,无视教师辛勤的劳动。为了查清导致学生作文中问题存在的原因,笔者对所任教的两个班级8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收集到了关于学生对写作、写作课堂以及对教师反馈的态度等方面的有关资料。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后,意识到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采用的写作教学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学生的一次成稿的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反馈手段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学生不能从教师反馈中得到有用的信息,对作文进一步修改。(3)学生语言基本功薄弱,而且缺少有关信息输入及语言输入。(4)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二、制定方案

建构主义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应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写作教学的目标在培养语言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张坚,2000)。笔者在参阅了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和理论后,决定采纳Mckenzie 和Tompkins所倡导的“过程教学法”(张坚,2000),把教学过程分为“构思→初稿→同级评判→修改或写二稿→教师批改→学生再修改或定稿”几个阶段。这种教学法既克服了学生在传统教学法中所形成的认为写作可以是“一次成形”的心态,也提高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动性。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始,我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把两个班级的学生组成2-4人的小组,建立英语写作小组,课堂上运用“过程写作法”对自己的写作课堂教学进行了为期18周的教学行动研究。

三、 实施方案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每单元“综合技能部分”给学生提供了与该单元话题相关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用所学的语言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同伴交流各自了解的信息。在写作构思阶段,教师应鼓励组内学生及组与组之间就单元话题进行讨论,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接着就进入初稿阶段,即要求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与语言技巧转化成为文字,表达出一定的内容。初稿完成后,组内学生之间相互作为审稿者进行编辑、评判和评估同学的作品。教师应从写作各层面,包括内容思维、篇章结构及语法措辞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问题来引导他们审视同学的初稿,如“文章内容是否完整,新颖?观点是否明确,独特?对主题认识是否明确,深刻?文章结构是否清楚?表达是否流利通畅?时态、语态是否正确?”等。在二稿阶段,要求学生在同级互评的基础上进行较深层次的修改。二稿交给教师后,教师从通篇文章全面入手,针对内容、语篇和语言多方面予以反馈,写出商讨式或指导性评语。在学生最后定稿之前,教师很有必要进行集中讲解,评述全体学生经努力所取得的共性成绩或普遍不足。教师要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学习,就文章的内容、篇章、文体和语言等方面加以分析,以提问的方式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自身作品中的问题,从而“内化”教师评改,使学生通过对写作的讨论和反思真正有所领悟,有所提高。

四、反思

通过一学期的过程教学法的实施运用,笔者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有效培养、锻炼,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在内容、观点、结构、语言等方面有了一定提高;笔者以前所面临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不过在开展此轮行动研究中,又发现了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学生在同级评判中,因为自身水平有限,常不能给出合理的建设性的意见。不过这将成为笔者下一轮的行动研究的起点。这次行动研究不足之处在于一开始研究内容太过宽泛,针对性不强;教学任务较重,用于行动研究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缺少科学的研究方法指导等。但笔者在收集相关信息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的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写作教学各个侧面的理解和思考,在实践中检验了过程教学法的有效性,提高了自身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能力。

参考书目:

[1] 王 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 郑金洲 等,《行动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 张 坚,过程教学法与英语写作教学[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