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院校军事理论与训练教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02
/ 3

[摘要]本文通过进行军事理论与训练教学实践,参考国内外高等院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实际情况,全面分析目前高等院校军事课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时期军事理论与训练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提出了课程模块化设想和师生“共同作业”等教学模式,同时对军事课教学的实践进行系统总结。
[关键词]国防教育 思想教育 军事理论 教学方法 课程模块化

加强高校国防教育有利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它关系到当代青年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高尚道德的培养、身心素质全面发展,也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长久治安、和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1]。我国于200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普通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发达国家美国的国防教育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体系,它既注重道德、精神方面的教育,也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军事技术训练的普及和体育技能的提高。美国政府认为,仅靠经济的发达、技术的先进来维护国家利益是不够的,必须努力地强化国民的精神,强调每个公民都要树立献身国家、服务国家的观念,不断克服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带来的精神颓靡,克服社会风气的堕落给国家利益造成的危害。美国把国防教育研究的重点放在国防教育与新技术开发、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公民素质和社会进步等问题上,组织一批专家学者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基础性研究。在地方大专院校中设有各类后训团,其目的是使青年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学业的同时,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少尉军官的任职要求。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在许多中、小学开设了常识课程,邀请国防问题专家、教授主持战争讲座。各州举办夏令营时,还要组织儿童过军事生活,学习航海、航空和航天知识,使青少年一代全面了解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知识。
一、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现状
普通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02年6月19日,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并把其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生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基本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军事课是城市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至此,军事理论课程正式列入高校的教学计划,成为一门必修课。2006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强调指出: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学校在完成规定的学时外,应积极开设选修课和举办讲座。
(一)现实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起步晚,基础不牢固,各地区理解认识不一致,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将军事课程简单理解为军训。中国高等院校自恢复高考以来一直坚持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已经形成了单一的“职业军人带队模式”,这样基本上实现了广大青年学生学习基本军事技能,培养热爱祖国,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的目标[2]。但是,没有系统化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部分军事人员指导方法简单,不能够做到耐心讲解要领教范,很多学生对基本军事动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酷热环境下极容易出现恍惚和错误,甚至导致和教官的直接冲突。
2.部分高校缺乏教学人员,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将国防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我国军事历史资料丰富,但是,流传民间的基本上是记叙描述“文字形式”的标准文献书稿,例如《孙子兵法》、《司马法》等,一些专业说明版本的文献并不常见,这导致高校教育工作者极容易在从事教学时把军事讲成政治,略去很多极有军事学术价值的重要内容,甚至讲不出战术过程,搞不清装备基本结构,最终导致军事课程政治化,政治课取代军事教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3.虽有系统的教学内容,课程讲解随意性大,只注重理论大板块,与现实脱节。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质量。目前,国家已经基本统一了军事理论教学内容分为:中国的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战略与我国安全环境,军事高技术以及新加入的信息化战争。但是,通过观察国内各大知名高校在具体课程设置上,很少讲解古代国外军事思想,基本不涉及高技术装备的基本结构和原理的讲解,军事战略和政治课重复讲解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而且,教学内容单一化非常普遍,只会讲解《孙子兵法》的情况值得关注。甚至一些高校从事军事教学的人员老化,不能很好的理解当前军事发展动态。
(二)中国高等院校已经成为重要的兵员基地
随着世界军事水平的飞速发展,为适应当前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发展国防事业,我国已经开始大规模进行军事人才的系统化、多样化的培养过程,在精简加强军事院校建设的同时,建立起了依托国民教育资源的国防生培养体系,同时完善了高校入伍的各项优惠政策,这一方面保证了我国兵员素质的整体提高,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不断市场化的社会低学历兵员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也要求广大高等院校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深入开展军事课程教学活动,为有志于献身国防事业的青年学子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现在,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各专业领域高级人才聚集的地方,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仅仅依靠单一门类的军事院校已经不现实,较高的兵员数量需求也需要全社会更多的有为青年人参与其中,新时期战斗单位更需要多学科跨领域合作攻关,研究新问题,创造新思路,实践新战法。新时期高等教育已经有能力培养出具有专业基础知识的具备国防意识的不同学历层次的青年。
因此,加强国防教育,让青年学生在校期间比较系统地学习基本的国防知识与军事技能,这对加快军事人才的培养,建设现代化国防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我国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策略
(一)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一专多能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在高等院校诸学科蓬勃发展的今天,军事课程教师的来源可以是多种方式的:首先是组建专业化的军事课教师队伍,在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进行集体备课和课程设计。应该鼓励全日制理工科硕士以上学历的教育工作者担任专任军事教师,弥补高校军事理论教育中军事科技和工程问题讲解内容不足的缺陷。政治,历史专业教育工作者,党群系统工作者也是理想的军事教师来源[3]。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高等院校的政治辅导员也可以兼任军事理论课程。特定地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聘请军事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任教。国家高等军事院校和研究机构可以设置必要的培训课程,定期对全国高校军事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前沿军事理论培训,不断提高军事教师的理论水平。
(二)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军事理论与训练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全体教学人员积极投入并认真协调,为广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军事盛宴。
1.整体规划国防教育的教学内容框架
当前,我国军事教育比较成熟的模式是职业军人军训加军事课教师课堂讲授两部分组成,相互联系不够密切,学生疲于训练上课倦怠,不能调动广大青年学生的学习国防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当前90后学生的性格特征,特别设计新军事理论与训练课程框架表,探讨国防教育的新途径。
表1:军事理论与训练课程框架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特别强调军人教官和军事教师的通力合作和社会责任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军事素养,真正关心和爱护每一名学生,针对学生特点开展教学互动。
2.认真开发符合广大90后大学生需要的教学方法
90后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智商,思维活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但同时又活跃浮躁,不愿意拘泥于规矩和俗套,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基于此,刻板教条甚至严厉的军事训练和照本宣科的课堂理论教学绝对不能吸引他们的眼球。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刻不容缓。
(1)通过影视剧中的专业军事斗争场景观察,引导学生体验真实战争的步骤和方法。这需要军事理论工作者要精通广泛的军事知识,合理剪辑相关视频,同时有条件的情况下制作3D动画等形式模拟真实战术背景,强化作战意识。
(2)分组讨论法:利用班级中爱好军事的学生带动广大学生分组学习,可以针对一件装备,一场战斗,一个军事事件等问题展开综合分析和讨论,要求各组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严格限制时间,允许补充发言,形成研究和竞争的局面。
(3)在一定条件下,利用高等院校较为广大的校区资源,在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城市战”或者指定相关规则的“战斗演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战斗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和校园治安安全,消防救援,卫生防护等结合进行。
3.认真组织军事讲座
高等院校应该积极组织军事内容的讲座,但是讲座决不能流于形式,不是简单的新闻联播式的复述或者壮怀激烈的感慨,军事讲座要符合新时期科技强军和建设信息化军队的要求,努力进行创新内容的传播,激励广大高素质的大学生提高国防意识,具备服务军事斗争准备大局的国家意识[4]。报告人员的遴选和考察要严格进行,鼓励聘请高级军事专家和学术风气正派的军事研究人员,避免浮躁和虚假的军事说辞,也不能把国防讲座变成单纯政治讲座,失去军事交流的价值。
同时,军事讲座也可以认真选拔有实战经验的中外军事人员,战地记者或者参加过战勤服务的人员,结合具体经历丰富广大学生的军事斗争经验。要注意讲座内容的可靠性和组织严密性。
(三)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评价方式
军事理论与训练课程学生学习接受情况,可以通过军训汇演和理论考核两部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军训汇演在中国高校已经相当成熟,军事理论部分的考核方式在各高校方式方法很多,并不一致。军事理论由于本身内容丰富,深度和广度强于其他学科,同时还包含着科学知识等技能指标,因此,闭卷考试并不是很好的考核方法。从教学实际来看,军事理论考核可以通过平时课堂表现成绩和固定标题论文的加权分数来评定,但是,论文题目的选定要严格按照当前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
军事教师的授课情况要经常接受旁听检查和教学资料评估检查,建议军事理论教师要经常更新军事知识储备,改进军事教学资料的内容和形势,与时俱进。
三、课程模块化和师生“共同作业”
(一)多维立体的模块化课程
军事理论是人类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组合,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的综合平台,这就要求每一节军事课程的授课内容是丰富的,既要讲到逻辑思维缜密的叙述文字,又要进行精妙的技术说明和展示,甚至还要进行必要的高等数学运算,这就需要军事理论教师是一名通才型的教育工作者。设计合理的模块化课程是讲授军事理论的途径。


表2:模块化军事课程设想


同时,结合现场视频展示和动画解说,可以让广大青年学生更好的理解军事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指导性。
(二)师生“共同作业”初探
在军事理论授课的中间课程或者结尾课程中,可以适当计划半节课的时间,选拔热爱军事的学生自主讲解选定课程,课程内容是通过教师和授课学生共同商讨制定的,建议以授课学生为主,教师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并且要允许授课学生自由筛选讲课内容,保留个人观点。鼓励指导学生大胆讲解,认真发挥讲课水平。在学生授课结束后,与学生一起分析讲课内容,对一些讲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类似参谋作业的师生“兵棋推演”,选取当前世界军事斗争的热点场景,自己制作相关器材设施,诸如战区图,兵棋算子,推演规则,兵种标识,计算方法,师生共同商定相关社会因素,甚至可以编译计算机程序。此情况需要时间较长,但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无生命代价”的战役行动,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国防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总结和展望
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为了捍卫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抵御外来侵略,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全体公民在国防政治、国防知识、国防形势、军事技术、国防技能等多方面施以影响的教育活动。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和强大的后备力量。这些人才仅仅依靠军事院校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从地方高校补充。据报道,美军的高技术人才和指挥官有40%是来自地方高校[5]。当前高校开展以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不仅是时代的要求和履行国家法律法规的义务,也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满足国防现化代建设的重要任务。
建设一支高素质一专多能的军事理论教师队伍是时代的需要,努力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军事素质有利于提高90后青年学子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有利于全民普及国防教育。随着互联网和3G多维传输信息手段等媒体技术的发达,未来高等院校的军事课程将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与日益发达的公众媒体形成多元化交流网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正奎.大学生军训的德育功能分析[J]教育探索,2009,(8)
[2]陈世利.关于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3]陈洪魁,王瑾.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8,(6)
[4]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1[R]
[5]Robert P Lennox. Army modernization plan 2012[M].USA: Department of the army, 2011.1-6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