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6-23
/ 1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分析案例为基础,运用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释道理,给学生的学习以启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按照“案例切入—案例明理—案例导行”过程进行。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做到知识的学、懂、用有机结合。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简单讲授书本,而是将理论知识与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认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统计学由于课程性质决定了部分内容与数理统计知识有相似之处,公式多、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和深奥,如果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相对薄弱,学习起来难度相对较大;但是,一旦掌握了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和应用方法,其内容又比较有趣,能深深吸引人、激发人去思考。由于统计学的应用范围多数来自于日常生活,与日常案例联系较紧,因此,教学时总在无形中渗透着案例教学法。可是,不同的人进行统计学内容讲解,效果往往会大相径庭,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以提高教学质量是很多教育工作者苦苦探索的问题。本文以“区间估计与应用”内容讲解为例,浅谈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教学中的渗透过程与教学体会。
案例教学通常是以案例作为切入点和牵引,引入问题和知识点,分析重点,突破难点,予复杂的问题于形象的讲解和讨论中,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通常可按如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案例切入。对指定学习的案例材料进行分析和分解,思考案例所提出的问题和隐含信息。在讲区间估计与应用内容时,是如下提出案例的:
【案例1】估计大学生平均每月的生活费用支出
“为了解大学生日常生活费用支出及生活费用来源状况,2002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6名学生,对在校本科生的月生活费用支出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在本科男、女生中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1份,其中有效问卷265份。调查数据经整理后,得到全部265名学生的生活费用支出数据如下表”
265名学生的生活费用支出数据表


通过上述案例,学生需要思考以下问题:统计结果是怎么得到的?有没有科学根据?统计的准确性是多少?以此为为切入点,引入相关知识点和基本概念与方法,包括:参数估计的一般问题,区间估计的概念,分位点的含义,一个(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方法,等等。并借助于以下图形分析讨论各参数的含义,百分比的实际意义,等等,以此促进对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

第二阶段:案例分析。要求学生简单地说出自己对案例的分析过程及看法,相互切磋、补充,找出关键因素,这中间可灵活组织,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可以逐一发表各意见,也可系统地发表见解,还可将遇到的困难提出来共同探讨。比如:可利用下图让学生分析置信区间与置信水平的概念,让问题通俗化、形象化,激起大家的共鸣。

第三阶段:案例公关。这是案例分析的继续,解决重难点和遗留问题,并集中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寻找外延与内涵,不断深化,拓深拓宽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其中如何对实际案例进行抽象,并让抽象的问题回归实际很关键。比如:在讲区间估计与应用内容时,可以集中讨论以下问题:
【案例2】一家食品生产企业以生产袋装食品为主,为对产量质量进行监测,企业质检部门经常要进行抽检,以分析每袋重量是否符合要求。现从某天生产的一批食品中随机抽取了25袋,测得每袋重量如下表所示。已知产品重量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且总体标准差为10g。试估计该批产品平均重量的置信区间,置信水平为95%。


显然,这是利用部分样本的实际数据,对总体未知参数:平均重量的范围进行估计,要求置信水平为95%,也就是说100次估计中,真值要占95次。学生可以根据已知样本数据和条件:X~N(μ,102),n=25, 1-α=95%,zα/2=1.96讨论总体均值μ在(1-α)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计算结果为:


按照同样的思路,学生可以分析案例1所提出的问题,达到拓展和挖掘的目的。
第四阶段:案例总结。在案例分析结束后,教师应作μ全面总结。对分析中出现的好思路、好见解、好观点加以肯定,同时指出存在的缺点、常见的错误倾向、以及共性与个性问题,最好要求学生反思,在案例思考与分析中有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还需要进行那些后续工作,等等,进一步加深对知识与应用的掌握。比如,在讲授完区间估计与应用内容时,可让学生思考:这种估计方法是不是绝对准确,其他参数范围如何估计,能不能对他进行一定的检验,等等,这既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归纳,又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
总之,只要我们能坚持将抽象的统计学内容与实际案例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在教学中进行案例渗透与拓展,予教于乐,一定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统计学(第二版).袁卫,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7
[2]统计学(第三版).袁卫,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8
(作者单位:空军第一航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