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绩效测量模型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01
/ 3

一、问题的提出
“共生(Symbiosis)”一词由Anton de Bary在1879 年首先提出,他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共生的生态学本质在于“共同生存”,即生物体之间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物质联系,生物体生命周期的永恒特征就是共生,它体现出两种以上的生物之间在生理上彼此平衡的状态,是生物体适应环境的动态过程与最终结果。我国学者萧灼基(2002)指出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体系之中,经济学上的共生就是指经济主体之间存续性的物质联系。其后,部分学者将共生理论进一步延伸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企业集群发展、金融业和上市公司股东行为研究等方面(吴更敏2008、吴艳2006、袁纯清2002、杨松令2009),共生理论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近年来“红心蛋”、“多宝鱼”、“福寿螺”、“瘦肉精”、“齐二药”、“三鹿奶粉”等事件以及企业偷税漏税、产品虚假广告、不公平竞争、拖欠或压低员工工资、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商业贿赂、生态破坏等问题都说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这同企业与社会要和谐共生理念是相冲突和矛盾的,“共同生存”要求企业绩效测量主体不仅要关注财务绩效,也要考察其社会绩效。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注重财务绩效、漠视社会绩效,已不能适应现代公司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按照共生发展战略的要求,融汇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嵌入社会责任,重新构建企业战略绩效测量模型,引导企业自我约束和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二、国内外企业绩效测量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国外企业绩效测量研究现状及趋势
国外企业绩效测量的研究时间较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以成本分析为核心。主要停留在观察性和描述性的阶段,以Taylor所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和Harry的标准成本制度为代表。
第二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以财务指标体系为核心。主要以Wall提出的沃尔评分法、杜邦公司财务主管Brown创立的著名的杜邦财务分析系统和美国管理会计委员会从财务效益的角度发布的8项计量企业经营绩效指标等为代表。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战略绩效测量体系、绩效测量创新为核心。主要包括1998年Peter Drucker和Robert Hall提出以非财务指标补充财务指标;1992年思腾思特(SternStewart)公司提出经济增加值(EVA)指标;1992年Kaplan和Norton提出平衡计分法(BSC);2000年Andy Neely提出以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作为战略绩效测量的逻辑起点的绩效棱柱模型;2005年Marshall W.Meyer提出“基于活动的盈利能力分析”(ABPA);2005年Rampersad更是将平衡计分卡、全面质量管理、绩效管理和能力管理概念加以扩展和融合,提出了全面绩效计分卡(TPS)概念。
(二)国内企业绩效测量研究现状及趋势
我国的企业绩效测量方法主要以政府为主导来推动发展。财政部等部委先后颁布《定期公布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实施细则》(1982)、“两则”和“两制”,即《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财务制度》(1993)、《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1995)、《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细则》(1999)、《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2006)等,从过去只关心产量、产值和税收上缴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但是仍没有考虑到社会责任、环境保护责任等因素。而近期,一些机构和学者也开始对企业战略绩效测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中证亚商引入CSC模型;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建立公司治理指数(CCGINK);学者李鑫(2009)、李建平(2008)、许国兵(2007)、张劲松(2006)、符瑞(2008)等探讨了平衡计分卡在非营利组织、金融业和一般工商企业绩效测量中的应用;曾德明(2004)提出基于企业制度和企业理论的利益相关者测量方法;司林胜(2003)从生态环境和供应链方面提出企业绿色营销系统的构建与绩效测量;樊行健(2005)对企业相关利益者和社会责任的财务分析进行了思考;温素彬(2005)则提出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企业三重绩效模式,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设计了企业绩效测量指标体系。
从国内外绩效测量指标体系的演变过程来看,目前企业绩效测量指标体系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增加了非经济性指标,理论创新层出不穷。而上述企业绩效测量体系仍然以企业的经济绩效和经济发展战略作为绩效测量的主要内容,经济性指标的设计忽视了对人类的子孙后代的利益和非人类群体的利益,漠视环境,社会责任丢失,没有从综合的、动态的、全面的角度来考虑,不能全面地反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不能全面地反映企业在经济、社会等方面价值创造的协调性和持续性。


李心合(2009)认为目前主流的企业财务理论是社会责任外生型的,但制度内生的公司财务理论是需要嵌入社会责任的。共生理论探讨的是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是一种长期的、动态的关系。而企业的战略绩效测量也是着眼于企业长远的生存和发展,共生理论与企业战略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在共生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当前企业战略绩效测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将企业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引入战略绩效评价体系,从财务绩效、经营绩效、生态绩效和社会绩效四个维度来建立战略绩效测量体系。
三、基于共生理论视角的企业战略绩效测量模型的几点思考
1、共生战略绩效测量体系的构建原则
在设计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企业成长、发展层面的实际需求及社会资源环境需求。也就是说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行为要与社会、资源、环境协同共进、互利共生,以谋求企业生存与发展质量的持续提高,这是一个多要素协同耦合、互动共生的系统工程。因此,构建有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必要遵循以下原则:
(1)和谐共生性原则。依据企业和谐共生理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在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和谐相处中,才能达到共生共赢、持续经营与发展的战略目标。
(2)关键性原则。企业和谐共生绩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分为若干个层次,同时在具体评价过程中也要分解出很多的绩效指标。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通过对企业战略的分析,确定关键性的绩效指标。
(3)战略相关性原则。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强化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指标体系的设置应该和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相一致。指标体系既能够反应企业战略的实施效果,又能促进战略实施的有效控制,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绩效评价指标应能够对战略和目标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和评价,保证绩效评价对战略的相关性。
(4)可操作性原则。设计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要运用到日常的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因此必须实用、可操作性强。可操作性包括评价指标在设计时概念清晰,表达方式简单易懂,所需的数据资料易于收集等。离开了可操作性,再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是“纸上谈兵”毫无使用价值。
2、共生战略绩效测量体系的评价主体
在“股东至上”逻辑下,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也是理所当然的财务控制主体,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同时就会实现整个社会的帕累托最优。而在企业共生理论的逻辑下,企业作为契约耦合体是包括由产权契约(股东)、公共资本契约(社会公众)等在内的多个契约所组成的。企业是这些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合约。经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群体的利益受企业经营绩效和社会绩效的影响,企业的兴衰不仅与出资人利益息息相关,而且,直接影响到经营者、员工、顾客、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从而使这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和社会绩效极为关注,并与股东一起构成了企业绩效评价的主体。
3、共生战略绩效测量体系的方法
在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各因素之间需要分属不同的层次。在目标层和准则层的基础上分出更精细的层次,更能体现指标与指标间的联系性、差异性。
可以使用专家调研法和关键指标分析法确定共生战略绩效测量体系。一方面,采用实际应用较为广泛的专家调研法,通过向专家发送调查表,征求其意见。在所涉及的调查表中列出一系列的评价指标,分别征询专家对所设计的指标的意见,然后进行统计处理,并反馈结果,经过几轮咨询后,专家的建议会基本趋于集中,可以形成较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利用关键绩效指标(KPI)衡量企业战略实施效果,其目的是建立一种机制,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内部过程和活动,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地提高效益。关键绩效指标(KPI)应当适量,能达到全面反映评价目的基本内容即可,如果指标分的过多过细,造成较大的计算工作量,指标数据不容易全部获得,指标体系显得臃肿复杂。
4、共生战略绩效测量的指标构建
为了能够科学合理地测量企业的战略绩效,我们根据SMART原则,设置了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来考核组织的战略绩效。(祥见表一)
5、共生战略绩效测量的指标赋权
在确定了共生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后,还需要确定各个指标对其上级指标的权重,从而建立较为完整的企业共生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复杂的多层次系统来说,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有效的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它首先通过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将人们的思维判断定量化,再通过矩阵理论将相对重要的排序权值归结为判断矩阵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的求解问题,最后利用一致性检验来验证判断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由于此方法已经比较成熟,不再赘述。
四、结论
以企业共生理论的视角综观国内外绩效评价体系,无论是国外的平衡计分卡、业绩金字塔,抑或绩效三棱柱等各种模型还是国内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中证亚商CSC模型、公司治理指数(CCGINK)等,都没有把企业社会责任和生态指标作为一级指标或者关键指标列入评价体系,虽然一些学者也己经意识到这一问题,部分学者也已经开始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战略绩效评价的视野,但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中,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生态责任与企业经营活动以及企业财务活动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生态责任、企业经营活动以及企业财务活动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出发,探讨四者所对应的社会绩效、生态绩效、经营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关系,并构建了新的战略绩效评价体系——共生战略绩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化成,刘俊勇.企业业绩评价模式研究.管理世界[J].2004(4)
[2]俞军.企业战略绩效测量指标的构建与运用.上海管理科学[J].2007(4)
[3]徐光华.战略绩效评价模式:企业社会责任嵌入性研究.管理世界[J].2007(11)
[4]江南春.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模型研究.企业经济[J].2007(11)
[5]徐光华.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现代经济探讨[J].2007(5)
[6]Industrial Symbiosis in Puerto Rico: Environmentally Related Agglomeration Economies作者:Chertow M,Ashton W,Espinosa J来源出版物:REGIONAL STUDIES卷:42期:10页:1299-1312出版年: 2008
[7]Realism, instrumentalism, and scientific symbiosis - Psychological theory as a search for truth and the discovery of solutions 作者: Cacioppo JT, Semin GR, Berntson GG 来源出版物: AMERICAN PSYCHOLOGIST 卷: 59期:4页: 214-223出版年:MAY-JUN2004.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