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膝关节后外侧角MRI表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1
目的探讨正常膝关节后外侧角(PLC)解剖的MRI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2016年5—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招募16名青年志愿者进行双膝关节MR检查,其中男9名、女7名,年龄22~30岁;两侧膝关节无手术史及外伤史,且体格检查正常.受试体位:仰卧、膝关节伸直并轻度外旋10°~15°;扫描序列:斜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1WI、T2WI,冠状位、斜矢状位及轴位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观察分析组成PLC的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豆腓韧带、弓状韧带的形态、止点、走行、信号强度及其与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PDWI可以清晰显示呈低信号强度的正常PLC的特殊结构,主要包括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弓状韧带、豆腓韧带,显示率分别为100%(32/32,侧)、100%(32/32,侧)、87.5%(28/32,侧)、81.3%(26/32,侧)和37.5%(12/32,侧).腓侧副韧带、腘肌腱位置及走行固定.腓侧副韧带全长(50.88±4.72)mm,中点宽(4.72±0.33)mm、厚(2.55±0.40)mm;腘肌腱全长(45.31±1.66)mm,腘肌裂孔处宽(3.26±0.39)mm、厚(3.15±0.26)mm;腘腓韧带全长(11.66±0.78)mm,中点宽(3.24±0.32)mm、厚(1.24±0.11)mm;弓状韧带及豆腓韧带显示率不高、变异较多,韧带起止点、大小、形态因个体差异可有所不同.左右侧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的长度、宽度、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女性腓侧副韧带长度及厚度、腘肌腱长度及宽度比较,差异有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熟悉PLC的正常解剖结构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该区域的细微异常改变,了解其正常及损伤的磁共振表现,提高放射科医师对PLC损伤的诊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