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失稳症患者腰椎间隙X线解剖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1
目的:总结腰椎失稳症患者病变椎间隙X线解剖学特征,并提出分型,以期为临床应用椎间融合器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采用后路镜(双牵开摆动式椎间盘镜)微创融合术及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130例腰椎失稳症患者的资料,其中男69例,女61例;年龄15~76岁,平均49岁。130例患者共有209个病变节段:L1/28个,L2/39个,L3/434个,L4/590个,L5/S168个。在腰椎侧位X线影像上测量腰椎间隙前缘高度(a)、椎间隙盘状小凹前端高度(b)、椎间隙后缘高度(c)等数据,依据a/b、c/b比值将腰椎间隙分为6型:AD型(a/b〉1且c/b〉0.5),AE型(a/b〉1且c/b≤0.5)、BD型(a/b=1且c/b〉0.5)、BE型(a/b=1且c/b≤0.5)、CD型(a/b〈1且c/b〉0.5)、CE型(a/b〈1且c/b≤0.5)。术后X线检查评估端膨胀融合器位置变化,CT检查评估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对209个腰椎间隙均行后路镜下置入端膨胀融合器,其中9例合并Ⅰ度(7例)或Ⅱ度(2例)腰椎滑脱者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所有腰椎间隙中AD型占78.0%(163/209),AE型占10.5%(22/209),BD型占8.6%(18/209),BE型占2.4%(5/209),CD型占0.5%(1/209),CE型未见。术后随访3~24个月。按JOA评分,改善率为86.4%。按疗效分级标准:治愈91例,显效31例,有效8例。按Suk标准,86个椎间隙(41.1%,86/209)达到坚固融合,123个椎间隙(58.9%,123/209)达到可能融合。1例AD型椎间隙端膨胀融合器2枚下沉、1例BD型椎间隙端膨胀融合器1枚下沉,总下沉率为0.7%(3/418),1例CD型椎间隙端膨胀融合器后移,总移位率为0.2%(1/418)。本组无一例发生神经损伤或死亡。结论对腰椎失稳症患者腰椎间隙进行X线解剖学分型可为后路镜下微创椎间融合术端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