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延续与跨国影响:清末民初社会教育的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自18世纪开始,针对社会大众的教育在许多国家兴起,尽管名字不一,但都以面向社会大众、提高社会整体水平为目标。清末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传统社会教化自觉承担起挽救社会人心的功能。随着清末民初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官员出洋考察,在“开民智”思想的驱动下,他们注意到了西方社会众多的社会教育机构,尤其是日本通俗教育模式,成为中国早期通俗教育的主要模板。另一方面,通过教育类杂志和报纸,外国社会教育的理论及活动得以呈现在一般的教育者面前。传统社会教化与通俗教育在形式上有诸多类似之处,因而两者实现较好的融合,既能在教育理念上体现近代普及教育的主张,又在形式和内容上使传统社会教化得以延续。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终身教育研究》 2017年2期
出版日期 2017年02月12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