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 全麻诱导前电针刺激对胃大部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麻醉效果的相关影响。方法:选取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3 月于本院进行胃大部切除手术患者 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使用芬太尼、丙 泊酚及维库溴铵诱导全麻。实验组在全麻的基础上行诱导前行电针刺激,对照组不是实施。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麻醉诱导期显著低于麻醉诱导前,( P<0.05 ),自由呼吸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躁动呛咳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全麻诱导前电针刺激对维持患者血液流动力学稳定有一定的作用,患者不良反应也比较邵,适合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胃大部切除手术 针刺符合全麻 血流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借助功能磁共振手段探索脑梗死患者感觉运动网络功能连接及其动态性在针刺左侧阳陵泉穴前后的变化及留针的效应机制。方法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在东直门医院住院治疗的右侧皮质下脑梗死患者25例作为试验组,同期健康人对照21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下采集静息态、针刺态的图像,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借助独立成分分析技术提取受试者感觉运动脑网络,基于感觉运动网络进行功能连接及其动态性变化在针刺前后的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针刺态感觉运动网络内功能连接与静息态在左侧顶下小叶存在差异,针刺态较静息态增强(P<0.05,GRF校正),峰值点坐标为(-27,-51,48),峰值点T值为5.502,体素数目12。针刺态感觉运动网络内动态功能连接变异性较静息态在左侧中央后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态较静息态降低(P<0.05,GRF校正),峰值点坐标为(-5,-30,39),峰值点T值为-3.153,体素数目9。对照组感觉运动网络内功能连接针刺态、静息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觉运动网络外则针刺态和静息态感觉运动网络和丘脑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针刺态较静息态强度下降(P<0.05,GRF校正),峰值点坐标为(-12,3,6),峰值点T值为-4.253,体素数目183。感觉运动网络内动态功能连接变异性针刺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两组功能连接在双侧内侧额上回存在针刺态时的差异,试验组较健康对照组增强(P<0.05,GRF校正),峰值点坐标为(0,42,48),峰值点T值为3.988,体素数目53。在丘脑存在静息态时的差异,试验组较健康对照组减弱(P<0.05,GRF校正),峰值点坐标为(-9,-15,9),峰值点T值为-6.596,体素数目101;两组动态功能连接变异性针刺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息态可见散在差异(P<0.05,GRF校正)。以年龄、性别、病程为控制变量进行偏相关分析,试验组针刺态、静息态感觉运动网络内平均功能连接强度均与下肢Fugl-Meyer评测(Fugl-Meyer assessment,FMA)分数负相关,针刺态感觉运动网络内平均功能连接与下肢FMA分数相关系数为-0.533(P=0.011),静息态感觉运动网络内平均功能连接与下肢FMA分数相关系数-0.485(P=0.022)。结论脑梗死患者针刺态感觉运动网络内脑功能存在和静息态不同的运作模式,并且这种运作模式还具和时间相关的波动性改变。

  • 标签: 针刺 功能磁共振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背部腧穴结合下肢前侧腧穴交替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对于外伤性截瘫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例外伤性截瘫患者进行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在患者康复训练中配合不同穴位交替针刺法,观察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 2例患者经针刺治疗配合康复锻炼后,与入院时对比出院前股四头肌与大腿外展肌群等肌力均得到明显改善;深感觉均恢复正常,双侧L1平面以下浅感觉减退;双侧膝跳反射及跟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未见明显异常;ASIA分级从入院时的B级恢复到出院时的D级,

  • 标签:
  • 作者: 徐沙贝 余玲玲 骆翔 汪明欢 陈国华 张青 刘文华 周仲瑜 宋金辉 景绘涛 黄光英 梁凤霞 王华 王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25
  • 出处:《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2020年第08期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湖北武汉,430030,武汉第一医院/武汉中西医医院神经内科,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科研处,湖北武汉,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湖北武汉,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北襄阳,湖北省黄石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湖北黄石,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针灸治未病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065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手针对无针刺经历的发作性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预防效果。研究设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受试者、结局评估者和统计人员盲态。研究地点2016年6月5日至2018年11月15日在中国的7家医院。研究对象150例无针刺经历的发作性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干预措施8周内20次真穴位处手针加常规护理,20次异节段非穴位非穿透性假针刺加常规护理,或只给予常规护理。主要结局指标随机化后第1~20周每4周偏头痛天数和偏头痛发作次数较基线(随机化前4周)的变化。结果在150例随机患者中[平均年龄36.5 (标准差:11.4)岁;女性123名(82%)],147例纳入全分析集。与假针刺组相比,手针组在第13~20周时偏头痛天数显著下降,在第17~20周时偏头痛发作次数显著下降。第13~16周时,手针组平均偏头痛天数较基线减少3.5(标准差:2.5)天,假针刺组平均减少了2.4(3.4)天(校正后两组差值为-1.4天,95%可信区间:-2.4~-0.3天;P=0.005);第17~20周时,手针组和假针刺组平均偏头痛天数较基线分别减少了3.9(3.0)天和2.2(3.2)天(校正后两组差值为-2.1天,-2.9~-1.2天;P<0.001)。第17~20周,手针组偏头痛平均发作次数减少2.3(1.7)次,假针刺组患者减少1.6 (2.5)次(校正后两组差值为-1.0次,-1.5~-0.5次;P<0.001)。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手针组和假针刺组患者对针具是否穿透皮肤的感知比例未见显著差异(79%比75%;P=0.891)。结论在预防发作性无先兆偏头痛方面,20次手针的疗效优于假针刺和常规护理。这些结果有助于支持在患者不愿意使用预防性药物或当预防性药物无效时使用手针,并且应考虑将其纳入未来的指南。试验注册Clinicaltrials.gov NCT0276558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刺“头五穴”配合辨证取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及对脑血流灌注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头五穴”配合辨证取穴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及脑血流灌注治疗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P<0.05);两组治疗前的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以及血管搏动指数(PI)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头五穴”配合辨证取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满意,可改善脑血流灌注指标,值得推广。

  • 标签: 针刺 头五穴 辨证取穴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刺“头五穴”配合辨证取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比灵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头五穴”配合辨证取穴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较对照组70.00%高(P<0.05);两组治疗前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针刺“头五穴”配合辨证取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效果满意,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水平,值得推广。

  • 标签: 针刺 头五穴 辨证取穴 血液流变学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