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探索EGFP荧光绿茧转基因家蚕品系与常规品种进行杂交时,其F1代的EGFP外源基因在杂交过程中的表达量和稳定性,笔者利用创新育成的亚热带型EGFP荧光绿茧转基因家蚕品系进行杂交组配测试。结果表明:转EGFP家蚕品系与常规白茧品种杂交,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有差异,造成绿茧比率各不一样;但利用已经纯合、外源基因表达量高的转EGFP家蚕新品系进行品系间二元杂交,其F1绿茧率高达100%;与常规白茧品种进行二元杂交测试,其F1代绿茧率高达90%以上;与常规白茧品种进行三元杂交测试,其F1代大多组合的绿茧率达到75%以上;测试杂交组合的结茧率、全茧量及茧层率等主要经济性状与两广二号相仿。

  • 标签: 转基因 家蚕品系 杂交组配
  • 简介:家蚕雌、雄蛹鉴别和分离是家蚕杂交种生产的必须环节。目前雌雄蛹鉴别、分离主要依靠熟练技术工人通过肉眼和手工进行。为了将来开发一种可以自动识别和分离雌雄蚕蛹的装置,选取6个品种的雌、雄蚕蛹各约20粒,建立了蚕蛹体形图像数据库。结果表明:从该数据库可以获得用以区分雌雄蚕蛹的体形数据。对蚕蛹体形图像数据库的初步应用显示:从数据库中获取的蛹体重、体长、体宽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于识别和区分不同品种的雌雄蛹体。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雌雄蛹体形特征,开发雌雄蛹分离装置提供了基础数据。

  • 标签: 家蚕蛹 雌雄鉴别 图像 数据库
  • 简介:为研究家蚕(Bombyxmori)线粒体DNA(mtDNA),我们用一种简便的提取分离技术获得了纯净完好的离体线粒体制品。在离体线粒体电镜制样过程中,发现琼脂予包埋、乙醇脱水处理将破坏线粒体膜结构。改用线粒体沉淀直接固定,丙酮脱水处理电镜样品,线粒体膜结构得到保存,效果良好。

  • 标签: Bombyx mori Mitochondria.
  • 简介:本文首先对家蚕微粒子病分组检验问题进行了剖析;然后,提出了M个有毒集团中含有二只病蛾的集团数的概率模型,其模型为二项分布B(M,0.07);最后根据集团检验的结果,得到了病蛾数的估计值,其值为(1.07M+0.07)。

  • 标签: 分组检验 微粒子病 概率
  • 简介:家蚕细菌性中毒病即卒倒病,从发现至今已有近100年历史,由于以前国内发病很少,故缺乏对该病的深入研究。70年代中后期曾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发生大流行,造成巨大损失,曾引起各级领导及科技人员重视,进行了不少研究报道,并初

  • 标签: 家蚕 细菌性中毒 茧质 发病规律 综合防治
  • 简介:本试验的目的是测试4JD%丙·辛乳油(保桑灵)三个不同浓度(750倍、1000倍、1500倍)对家蚕的安全间隔期及对杂交桑的安全性。通过试验结果表明:喷三个不同浓度药液后1天分别采药叶喂3龄第二口叶蚕至上蔟,蚕累计死亡率100%;喷药后4天采药叶喂3龄第二口叶蚕至上蔟,累计死亡率为0。40%丙·辛乳油对家蚕的毒性随着喷药后间隔时间延长,家蚕死亡率趋向变低。用该药防治桑园低龄幼虫效果较好,建议40%丙·辛乳油在桑园使用浓度为750~1000倍液,采桑叶喂蚕的安全间隔期为5~7天。

  • 标签: 40%丙·辛乳油 桑蚕 杂交桑 安全
  • 简介:应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了80%敌敌畏农药对“两广二号”家蚕安全间隔期的拟合曲线方程分析。结果表明:敌敌畏1000倍液和2000倍液的安全间隔期分别是7天和5.5天,其数学模型均为幂函数曲线方程:y=88.0653x^-1.8340和y=55.3353x^-1.8035。该方法克服了以往农药对家蚕的安全间隔期确定无数学模型可循或使用的BASIC编程方法陈旧、繁杂的不足,是一种计算简便、准确和严谨的农药安全期的分析新方法。

  • 标签: 80%敌敌畏 家蚕 安全间隔期 拟合曲线
  • 简介:采用质量分析法研究了经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3个亚致死剂量(LC5、LC10和LC20)药剂处理的桑叶对家蚕Bombyxmori3、4龄幼虫生长及食物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家蚕3、4龄幼虫的生长和食物利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处理后家蚕的生长指标(虫体增重率和相对生长率)、营养指标(相对取食量和排粪量)和营养效应指数(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均显著降低,而近似消化率(营养指标)显著升高。其中3、4龄幼虫在处理后第2d,其相对生长率、相对取食量、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分别比对照下降了19.6%~66.1%、13.9%~23.6%、6.6%~57.0%和9.3%~66.2%.

  • 标签: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亚致死剂量 家蚕 食物利用
  • 简介:为了探讨氟离子在雌雄家蚕中肠和头部的吸收累积情况,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研究材料,按照常规方法饲养到5龄起蚕时,对2品种家蚕进行雌雄鉴别,并将其分区饲养。添氟组喂食经200mg/kgNaF溶液浸泡后的桑叶,另设清水对照组,检测不同性别家蚕中肠和头部氟离子浓度的积累情况。结果表明,在中肠中,对照组734和T6雄蚕氟离子浓度分别高雌蚕1.20倍和1.03倍,添氟组734和T6雄蚕均是雌蚕的1.05倍。734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67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58倍。T6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22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20倍。在头部,对照组734和T6雄蚕分别是雌蚕1.39倍和1.08倍,添氟组734和T6雄蚕分别约是雌蚕的1.10倍和1.03。734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10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39倍。T6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10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03倍。两种组织中,均表现出雄蚕中的氟离子浓度高于雌蚕的。

  • 标签: 家蚕 氟化物 中肠 氟离子
  • 简介:2013年3月20日,研究论文《VitellogeninReceptorMutationLeadstotheOogenesisMutantPhenotype‘scantyvitellin’oftheSilkworm,Bombyxmori》在《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杂志在线发表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515308。文章详细地阐释卵黄原蛋白受体在卵的形成及胚胎发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如果受体缺乏或异常会导致卵不能正常形成,卵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最终导致后代不能正常生长而致死。这一结果为鳞翅目害虫的卵黄原蛋白受体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的靶标基因。

  • 标签: 研究论文 基因克隆 杂志 SILKWORM 卵黄原蛋白 突变
  • 简介:本文对防治家蚕NPV病的新型蚕药"克毒灵"与其它同类蚕药进行了系统的药效比较试验.实验室试验及生产应用表明:"克毒灵"对家蚕NPV病具有显著的预防效果和治疗作用,优于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同类蚕药,且对蚕的生长发育、产茧量、茧质、丝质等均无不良影响.

  • 标签: 家蚕 BMNPV 克毒灵 防治效果 比较
  • 简介:应用Excel软件中的曲线方程分析判断敌敌畏农药对两广二号家蚕的安全间隔期。结果表明:敌敌畏1000倍液的安全间隔期是6d多,其数学模型为幂函数曲线方:y=88.0653x-1834本方法克服以往家蚕的农药安全期无数学模型可循或使用的BASIC方法陈旧繁杂的缺点,也避免英文统计软件SPSS难以在农村普及的不足,是一种计算更方便、更易推广的农药安全期分析新方法,它有助于提升蚕桑产业中病害防控体系的智能化水平。

  • 标签: 敌敌畏 家蚕 安全间隔期 EXCEL 拟合曲线
  • 简介:昆虫化学感受蛋白是昆虫体内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类保守性强、低分子量的酸性可溶蛋白。本研究依据GenBank公布的BmCSP16基因的CDS区序列,运用反转录RT-PCR方法克隆BmCSP16基因,与表达载体pET-30b(+)连接,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正确表达;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BmCSP16蛋白结构表明:有4个半胱氨酸,并形成2个二硫键,6个α螺旋折叠成近球状结构,具有昆虫化学感受蛋白的典型结构特征。

  • 标签: 家蚕 化学感受蛋白 反转录RT-PCR 结构预测
  • 简介:西南农业大学蚕桑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教授的带领下,联合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率先在全世界绘制完成高质量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消息,在重庆市政府11月1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全世界公布以后,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 标签: 中国家蚕基因组框架图 绘制工作 中国 外国
  • 简介:针对我国不同蚕区、不同饲养季节的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家蚕育种中心科研人员利用从家蚕种质资源筛选评价中获得的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基因,成功培育出一对适合长江流域夏秋季及亚热带蚕区饲养的家蚕新品种-华康2号,并通过了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 标签: 蚕业研究所 新品种 中国农科院 家蚕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
  • 简介:为了解农药对家蚕的慢性毒性影响,探索建立我国农药对家蚕的慢性毒性试验及评价方法体系,以3种不同类型的代表性杀虫剂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氟铃脲为代表药剂,针对家蚕进行了给药阶段、给药剂量及评价指标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慢性毒性试验中的给药阶段以2~3龄期为宜;给药剂量可为其急性毒性96h-LC50值的1/50、1/100、1/200、1/400和1/800;主要评价指标应为结茧率。

  • 标签: 家蚕 高效氯氟氰菊酯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氟铃脲 慢性毒性 评价方法
  • 简介:2009年12月19-20日,“973家蚕项目学术年会暨2009年度总结会”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成功召开。承担973家蚕课题的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所、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农科院蚕研所等有关单位均派主要人员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学术年会 家蚕 上海 植物生理生态 中国科技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 简介:本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赫氏蒲螨未吸血雌成螨、雄成螨和寄生不同时间雌成螨进行观察,发现雌成螨螯肢特化成口针和口针鞘,须肢特化成细针,有气门和倒卵形假气门器,在末端有双瓣状生殖孔,足Ⅰ趾节特化成钩形爪,足Ⅱ、Ⅲ、Ⅳ趾节为双叶状爪垫,随着寄生吸血时间不同,末体部迅速膨大;雄成螨螯肢完全退化、须肢发达,无气门和假气门器,前足体部背面有突起一对,外生殖器发达,在末体部尾端有阴茎呈竹管状,足趾节均为钩形爪。

  • 标签: 家蚕 赫氏蒲螨 超微形态 扫描电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