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6 个结果
  • 简介:一、命运如同一艘巨轮,不会被渺小的个体左右在《海边的卡夫》中,主人公是一个始终背负着命运枷锁的青年。他的生活似乎从开始时就和不幸纠缠在一起。他年幼时就遭到了生身母亲的抛弃,母亲在离他而去的同时,给他的父亲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他的父亲将自己的不满与愤怒,都发泄

  • 标签: 卡夫卡 村上春树 小说 父亲 海边 反抗
  • 简介:母子情是人类最原始而又真挚的情感,也是艺术家永恒追求的表达。作为西方艺术中的经典形象,该题材在现代社会仍具有积极意义,值得研究和探讨。在所有印象派画家中,玛丽·萨特最为擅长母与子题材绘画的创作,她的一系列亲子互动的作品令人动容,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可。后印象派画家高更曾说:'玛丽·萨特有魅力,但也有力量。'

  • 标签: 母与子 卡萨特
  • 简介:<正>弗兰茨·卡夫(1883—1924)是布拉格出生的德语作家,但是德国人在二次大战后开始普遍读他的作品时,这些作品却是由英文或法文翻译过来的。原来,卡夫的作品在法国和美国风靡一时以后才回流到德国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当卡夫的难懂的作品尚未为人所知时,希特勒已统治了德

  • 标签: 卡夫卡 作品 现实主义 布拉格 现代作家 《判决》
  • 简介:艺术的基本品格是审美,但审美并不等同于审美即是美的传统艺术理解。现代艺术中许多作品的品格不是美,而是荒诞、怪诞,甚至丑。现代先锋派艺术作品中就不乏以丑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如毕加索的《格尔尼》,画面怪诞,形象丑恶,虽然这样的艺术作品从表面上谈不上美,但其具有可审美性。即丑经过审美化的处理,使丑的艺术品具有了审美对象的特质。以毕加索的《格尔尼》为例,毕加索精心处理了画面本身的丑,使得这一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观

  • 标签: 丑审美 中丑 崇高怪诞
  • 简介:一卡夫和鲁迅是我崇拜的两位作家。崇拜,也包含了避让,因为他们的生活都是在悬崖峭壁上的生活。且都是在内心的悬崖峭壁。即便是有平坦的路途,也仅仅是人生中的几个暴风眼。

  • 标签: 卡夫卡 许广平 鲁迅 个人主义 文学性 柏林
  • 简介:  早春二月的江南,霏雨溟蒙,春寒料峭.然而,静坐一隅细品雷蒙德·佛的短篇小说集,内心却拂润着丝丝温暖,感受到清馨扑面的如缕春风.正如作者佛先生本人所言--"我希望保证,读者读完我的小说后,不会有受到欺骗的感觉."佛做到了;他还说:"要是看到我写的小说,读者能在某种程度上和自己联系在一起,被它感动,并想到了自己的存在,我就高兴."佛也做到了.……

  • 标签: 巴别塔评 短篇小说大教堂 评雷蒙德·卡佛
  • 简介:从古希腊悲剧叙事的层面来看,“塔西斯”是一种平衡协调怜悯和恐惧的基本尺度;从古希腊喜剧叙事的层面来看,“塔西斯”是一种平衡协调愉悦和笑声的重要砝码。基于此,本文认为,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塔西斯”是一种“平衡协调”的叙事伦理批评原则。它体现了古希腊人对文学与社会、审美与功用、创造与批评等方面的辩证理解,也是对古希腊叙事艺术的一种重新阐释。

  • 标签: 卡塔西斯 亚里士多德 平衡协调 叙事伦理批评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3-04
  • 简介:《饥饿艺术家》在饥饿表演是否是艺术的问题中,在《饥饿艺术家》的假设式批评中,饥饿表演属于艺术是没有什么的

  • 标签: 假设命题 卡夫卡饥饿 命题式
  • 简介:宗教伦理学旨在研究宗教伦理关系及其准则的一门科学,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探讨宗教中的伦理盟约、伦理教导、伦理法律以及因违背这些规则所犯下的伦理罪行。这种学说与聂珍钊教授的文学伦理学学说有很多相同之处,尤其是在用宗教伦理学研究文学的时候。卡夫的小说,具有浓厚的宗教伦理和文学伦理的氛围。卡夫对犹太教的弃绝,使他成为了大地上的异乡人。正是这种弃绝上帝后所处的孤独生存境况,使他比同时代的西方人,对"上帝之死"后的现代西方人在精神和灵魂上无家可归的孤独感、恐惧感和绝望感有更深切的感受。因此,在卡夫的小说中,主人公对人类失去的精神家园的渴求和寻找更加急迫。在卡夫看来,现代西方人的孤独、恐惧和漂泊,根本原因在于违背了上帝的伦理盟约,并犯下了以通奸和弃绝上帝为代表的伦理原罪。

  • 标签: 卡夫卡 犹太教 孤独 死亡 宗教伦理 文学伦理
  • 简介:抒情诗常有,而抒情诗理论不常有。西方“抒情诗”(lyric)可追溯到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作品,虽然早于《诗学》两百年出现,但未获亚里士多德及之后理论家的重视。原因不难理解,亚氏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摹仿,“摹仿者表现的是行动中的人”(亚里士多德38);抒情诗表达情感而非表现行动,难以被纳入“摹仿论”的体系,所以《诗学》将之排除。受此影响,有关抒情诗且系统化的理论长期缺位。因此,抒情诗理论的建构十分重要。

  • 标签: 《诗学》 抒情诗 摹仿论 诗理 亚里士多德 述评
  • 简介:隐喻绝非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在很大程度上还意昧着人对自己存在的诗性发现,既是人对世界加以符号化的过程,又是人超越自然、超越自身的精神努力。可是,19世纪末踏入诗坛的康斯坦丁诺斯·瓦菲斯却自觉走上了一条放弃修辞隐喻和语法隐喻的书写道路。这位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蒂斯认为堪与艾略特“并驾齐驱”的希腊现代诗人在诗中基本不使用隐喻和意象,而是遵循最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自觉地挖掘词与句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的原生态,也很少使用形容词和感叹词,力求回到语言的原初意义上从事创作。诗人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实际根源于他本身浓厚的抒情气质,他这种有意识的压抑令情感在反弹中产生了更大的能量,从而获得了理性与激情相互交融、相互提升的美学效果。

  • 标签: 卡瓦菲斯 历史诗人 诗歌的叙事性
  • 简介:奥古斯托·瑞(AugustoCorrieri):奥古斯托·瑞,魔术师、艺术家、作家、学者。研究方向为后戏剧剧场、行为表演、舞蹈和生态学。青少年时期,他迷恋近距离的纯手法魔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纸牌表演获得国际魔法竞赛的奖项。此后,他放弃魔术,转向当代艺术和行为表演,创作了一系列讲座表演和舞蹈剧场的作品。2013年,受到一次意外的邀请,他以'文森特'的舞台名重新开始魔术表演,将当代艺术.

  • 标签: 喜剧演员 文森特
  • 简介:“文学是人学。人民群众是主人,是动力,这是就整体而言的。但就个人而言,他们都是普通人,因此,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人民群众,在多数情况下都是、而且必然是表现普通人物的生活命运、要求利益和悲欢离合。”[1]普通人物实际上就是边缘人物、小人物。他们既不是英雄,也不是坏人,性格难分善恶,

  • 标签: 小人物 比较解读 卡夫卡 沈从文 小说 人民群众
  • 简介:<正>泰国的早期长篇小说大都是些爱情小说。人们说“爱情是小说的永恒主题。”然而,小说的主题——“永恒”,对读者说来却是一种灾难。于是,一些作家把眼光移向了异域,以国外为背景的小说便应运而生,它的开山祖师就是蒙昭·阿丹庚(1905—1932)。蒙昭·阿丹庚自幼聪颖好学,中学时期就对文学饶有兴趣,十八岁起翻译西方文学作品。他出生在一个皇族家庭,是一位亲王的儿子,因此有机会到英国和美国求学,学习法律。国外生活的体验,正好成了他日后创作的依据。

  • 标签: 长篇小说 小说创作 爱情小说 作家 短篇小说 西方文学作品
  • 简介:随着各地赴藏旅游者规模的不断增长、藏地画师对外展示交流的频繁以及藏传佛教的再度东渐,唐这种具有鲜明藏族文化风格的佛教艺术形式不仅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信众和鉴藏者的喜爱,也日益得到社会公众的青睐。在这种日渐广泛的文化交汇中,唐的发展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改变。

  • 标签: 热贡艺术 传承现状 唐卡 巡展 公益 技艺
  • 简介:一九五五年夏天,雷蒙德·佛即将高中毕业,在华盛顿州尤宁加普的一家卖薯馃的快餐店遇见正在那里打工的玛丽安.年仅十四岁的玛丽安身材窈窕,风姿绰约,和雷几乎是一见钟情.和玛丽安相遇,是雷一生最大的幸事.他当时还没有意识到,在这家不起眼的快餐店,他遇到了守护他长达二十年的幸运女神.热恋期间,两人共同阅读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列尼娜》、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还有契诃夫的《带小狗的女人》.饱读经典名著,使他们的恋爱时光不仅浪漫而且充实;而文学,正是维系他们爱情的坚韧纽带.

  • 标签: 妻子玛丽安 心早已 执著里
  • 简介:当下,对以扬·穆若夫斯基为代表的布拉格学派文论的译介与研究,是我国外国文论研究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特别是俄苏学界的研究。从总体上看,俄苏学界对布拉格学派文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总体规模不如欧美,但因为其悠久的文论研究传统,加之与布拉格学派之间存在历史及学理上的密切联系,所以他们的研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对俄苏学界不同历史时期在穆若夫斯基文论研究上的几部颇具代表性的文本进行考察,并结合欧美的研究现状,对俄苏学界的布拉格学派文论研究历史及现状进行回顾,并对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

  • 标签: 布拉格学派文论 扬·穆卡若夫斯基研究 回顾
  • 简介:戏剧大师皮斯托以其“政治戏剧”和“文献剧”闻名于世。自1918年到1938年的20年间,皮斯托的戏剧活动具有明确而强烈的社会政治目的。他曾说:“我主要同无产者一起奋斗。……他们和我一样,相信革命运动是他们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和中心。”他的戏剧理论和实践也密切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他的一切舞台试验,他的种种努力和成功,无论是舞台技巧的创新,或是舞台技术的改进,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 标签: 戏剧学校 奠基者 百老汇 纽约 舞台技术 政治目的
  • 简介:本文从韩礼徳的系统功能语法入手,用人际功能分析了梅伦在2014年苏格兰要求独立并进行公投前的挽留演讲,揭示了人际意义,如人称,情态等功能与实际意义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梅伦是如何通过演讲争取选民,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 标签: 人际功能 演讲 情态 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