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近肾髂动脉闭塞病变(AIOD)患者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15年6月17例接受腔内治疗的近肾AIO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Rutherford分级:4级5例,5级9例,6级3例。患者均采用腔内治疗,经股动脉和肱动脉入路,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及保护伞保护内脏动脉,开通病变血管后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果手术成功率为88.23%。7例患者肾动脉造影后出现狭窄或夹层,其中5例患者植入覆膜支架、1例植入金属裸支架及1例行髂动脉开窗技术后显影通畅。15例(88.23%)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平均踝肱指数为0.92±0.22,明显高于术前(0.35±0.08),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5~5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5.6±12.4)个月,术后1年、3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8.2%及82.4%,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1%及82.4%,二期通畅率为100%。2例患者随访期间出现肾动脉再狭窄,经肾动脉球囊扩张后血流通畅。结论对于开放手术高危的近肾AIOD病变患者,腔内治疗不失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和早中期通畅率。

  • 标签: 主髂动脉闭塞 血管腔内治疗 球囊扩张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带状疱疹的临床治疗中运用傅青火丹神方的综合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8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44例和治疗组43例,参照组给予阿昔洛韦口服治疗,治疗组使用傅青火丹神方,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差不大,无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患者的止痛与止疱时间明显优短于参照组,结痂时间也相对较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疗效方面,傅青火丹神方与阿昔洛韦效果相当,但治疗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参照组,收效良好,值得推广。

  • 标签: 傅青主火丹神方 带状疱疹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人工流产术中应用骶韧带阻滞麻醉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8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6例早孕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研究组(53例)与对照组(53例),对照组给予宫颈旁韧带麻醉,按照常规人工流产术操作。研究组给予骶韧带注射利多卡因阻滞麻醉,比较两组出血量、镇痛效果。结果比较两组出血量,研究组、对照组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2.3ml、21.2ml,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因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比较两组镇痛效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7.9%,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结论在人工流产术中,骶韧带阻滞麻镇痛效果佳,副作用少,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人工流产 骶韧带麻醉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TASCD型髂动脉闭塞症腔内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腔内治疗的36例(46条患肢)TASCD型髂动脉闭塞症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观察腔内治疗成功率、手术前后踝肱指数(ABI)变化、术后并发症,并于术后6、12个月进行随访统计通畅率变化。结果43条患肢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93.48%(43/46);腔内治疗成功患者ABI从术前的0.42±0.16提高到术后的0.83±0.21(P〈0.01);术后随访6、12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97.67%、90.70%。术中髂动脉破裂1例(3.03%),术后血肿形成1例(3.03%),未出现动静脉瘘、深静脉血栓、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结论腔内治疗TASCD型髂动脉闭塞症创伤小,通畅率高且并发症少,近期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主髂动脉闭塞症 腔内治疗
  • 简介:目的建立梯度洗脱HPLC法对高原康胶囊成分归属及有关物质检查。方法采用AthenaC18-WP(5μm,4.6×250mm)色谱柱,0.05mol.L-1磷酸二氢钠溶液为流动相A,甲醇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40nm;流速:1.0ml.min-1;柱温:30℃。结果样品成分归属及有关物质检查获得满意的结果。结论本方法快速、准确,可用于高原康胶囊成分归属及有关物质检查。

  • 标签: 高原康胶囊 主成分归属 有关物质 梯度洗脱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重建技术对气管支气管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气管支气管肿瘤24例的多层螺旋CT检查,全部源像在AW后处理工作站上进行包括多平面重建(MPR)、肺透明化重建(VR)及仿真内窥镜(CTVE)重建,分别得到MPR,VR,CTVE图像。结果本组24例原发气管支气管肿瘤中恶性肘,瘤20例,良性4例,病变位于气管13例,左支气管4例,右支气管5例,隆突上方2例;宽基底16例,窄基底8例:不规则生长14例,环状生长2例,偏心8例;12例外侵与邻近结构粘连,4例轻度向外生长,但未累及周同结构,8例在管壁上并向腔内突出;1例脂肪瘤为低密度影.不强化,良性肿瘤密度较均匀,中度强化,恶性肿瘤密度欠均匀,强化亦不均匀;气管肿瘤姑息治疗支架置入术后疗效观察9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重建技术可以对原发气管、支气管肿瘤进行定位、定性诊断有利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可指导临床治疗及支架置入术后疗效观察,是一种准确且无创性诊断技术。

  • 标签: 气管支气管肿瘤 多层螺旋CT 后处理重建
  • 简介:摘 要 : 建立伊曲茶碱原料有关物质的检测方法,为其质量控制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 ACE Super C18(250 mm×4.6 mm, 5 µm),流动相 A为 10 m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 (用磷酸 pH至 3.0),流动相 B为乙腈,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 1.0 ml/min,检测波长为 230 nm,柱温为 40℃,进样量为 10 μl。该方法的专属性好、准确度高,可采用加校正因子的成分自身对照法对本品中的有关物质进行测定。

  • 标签: 伊曲茶碱 有关物质 高效液相色谱法 校正因子
  • 简介:摘要:藏药浴是祖国传统外治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医家在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的智慧结晶。考古资料证明,藏药浴源远流长,远在石器时代藏族先民学会用火之时即有萌芽,是千百年来藏族人民赖以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基于“肺皮毛”理论,利用藏药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可有较好效果。为进一步探明藏药浴外治法干预慢性支气管炎的机理,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 标签: “肺主皮毛” 藏药浴 慢性支气管炎
  • 简介:摘要“脾不时”,实质是指“脾旺四时”,强调脾胃化生气血,以及在维持脏腑功能及整个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肾藏精,生殖,为先天之本;脾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肾互根互生。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活动离不开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充养。本文旨在从脾不时的理论渊源出发,探析健脾之法在不孕症治疗中的重要性。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行支支架置入术+边支球囊扩张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1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采用支置入支架,边支球囊扩张的手术策略,观察手术对分支血管的影响、临床疗效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手术后即刻成功率98.1%(108/110),支置入支架120支,对边支球囊扩张80例,边支置入支架4支。2例(6支)患者支架不能通过,支未放入支架,手术使边支血管受压发生率为13.3%(20/150)。100例术后获随访,术后6个月随访无症状者95.0%(95/100),发生稳定型心绞痛2例(2%),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冠心病分叉病变采用仅支置入支架+边支球囊扩张的手术策略,对边支血管影响小,短期观察安全有效。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 简介:目的为1例自身抗体阳性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贫血患儿筛选合适红细胞血液制剂,纠正其低血红蛋白血症。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血型鉴定,抗人球蛋白法进行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结果患儿存在自身抗体干扰交叉配血侧试验,经“盲配”多个供者,为患儿选择了2单位侧凝集强度小于或者接近自身对照的红细胞进行临床输注。结论自身抗体致侧配血不合非临床输血的绝对禁忌,输注1.5U红细胞悬浮液后,患儿血红蛋白得到有效提升。

  • 标签: 自身抗体 同种抗体 输血疗效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结合早期被动训练器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改善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2019年4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6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脑梗死患者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实验组(33例)脑梗死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早期被动训练器,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没有太大的差异(P>0.05),对比两组治疗后数据,实验组NIHSS评分(9.64±2.31)分相比对照组的(13.34±2.85)分要更低(P0.05),对比治疗后数据,实验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分(43.87±4.38)分、下肢功能评分(33.54±1.23)分相比对照组的要更高,P

  • 标签: 早期主被动训练器 疏血通注射液 脑梗死 肢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病变觉症状、血管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1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给予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的观察组和单独给予依帕司他治疗的对照组,比较神经病变觉症状TSS评分、血管功能指标、神经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神经病变觉症状麻木、刺痛、烧灼感、感觉异常、总分分别为(1.02±0.4)分、(1.08±0.45)分、(1.14±0.36)分、(1.32±0.44)分、(4.58±1.16)分,正中神经、腓浅神经运动潜伏期分别为(3.1±0.6)ms、(2.7±0.5)ms,明显低于对照组,运动传导速度为(51.3±8.9)m/s、(53.4±7.4)m/s、感觉传导速度(53.2±6.9)m/s、(51.8±7.7)m/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神经病变觉症状,改善血管功能和神经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依帕司他 前列地尔 TSS评分 血管功能 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