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中国第一部研究戏曲发展的系统性专著,王国先生的《宋元戏曲史》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前人评其“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全书以宋代、元代为主要分析对象,既对中国古典戏曲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划定了中国戏曲史的分期,又提出了一些戏曲批评的独特理论。王国先生将中国特有的美学传统与西方的审美思想相结合,把《人间词话》中的“意境”说与西方的“悲剧”理论融入到戏曲研究中,从美学角度提出了中国古典戏剧的批评原则,提高了人们对元杂剧审美艺术价值的认识,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 意境说 悲剧理论
  • 简介:《顾钧回忆录》,这部600多万字的长篇巨著,以主人公历尽大半个世纪的履历,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特定时代的轮廓,凸显了一段独特人生在时代衬托下的真实意义.

  • 标签: 回忆录成稿 成稿出版 顾维钧回忆录
  • 简介:明人汇辑前人小说,命名为《虞初志》。自此至清末,陆续有人以“虞初”为名,选编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传世。清黄承增辑《广虞初新志》,收郑梁《女僧灵源传》一篇。此奇女子是湖南武冈州人,声名着于外地和小说中,在故乡反而不彰,本文拟疏通原着文集和方志等所载,汇证灵源及其家人本事,以飨读者。

  • 标签: 灵源 朱行珍 岷王 祁阳王 郑维城 郑壮图
  • 简介:况周颐和王国都是中国清末民初的重要词论家,二者的词论主张集中体现在《人间词话》和《蕙风词话》中。多年来对于二者词论的研究,《人间词话》取得的成果相对多,《蕙风词话》则少给人留有鲜明的印象。而况氏所属的临桂派系,有多人发表词论辩驳批判王氏词论,两者词论整体感受也是对抗多,融汇少。笔者希望通过这篇小文,对二位词论的异同稍做整理,对中国词论的研究提出一点自己的微末见解。

  • 标签: 况周颐 王国维 《人间词话》 《蕙风词话》
  • 简介:法国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托克尔(Tocqueville,1805-1859)在中国知识界数十年来享有盛名,近年间尤其如此.托氏一生著述颇丰,备受推崇的有部.世界各国纪念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前后,其中的两部(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7)和(冯棠译桂裕芳张芝联校;商务印书馆,1992)的中文版被列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刊行,促使人们对他的兴趣和研究升温.现在献给汉语读者的是第部,即(周炽湛曾晓阳译杨令飞校).此书系作者淡出政坛之后当作"消遣"而撰写的文字,他称"记忆之描绘仅为我自己",并坚持在其身后方可让它发表.然而,这部著作所具有的政治学、历史学价值确实远远超过一本单纯的个人回忆录.

  • 标签: 《托克维尔回忆录》 导言 法国 政治体制 民主制度 纳税选举制
  • 简介:2011年9月,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德阳农图志》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德阳农图志》编纂始于2010年3月,历时1年半完成;由卷首、概述、大事记、农业、农村、农民、附录七部分构成。采用述、记、图、表、录等体裁,以图、志为主,设中英文目录;成书约35万字近千幅图片。该志本着存史资政的原则,以图为主,图文结合,用直观、鲜活的图片和文字全面、客观、翔实地记述了2003年至2010年。农村改革发祥地德阳的“农”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大幅度提升,奔向殷实小康生活的伟大历史进程;

  • 标签: 科学技术出版社 “三农”工作 德阳市 2010年 农村改革 农民收入
  • 简介:宋庆龄曾在1927年、1953年、1957年次到访苏联。这次访问宋庆龄都受到高规格的接待。1927年,她以孙中山遗孀、国民党左派领袖的身份到访,受到斯大林的接见;1953年,她以世界人民和平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到访,先后与朱可夫、斯大林会面;1957年,她与毛泽东一起率领中国党政代表访苏,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并出席了64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这次访问给宋庆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许多美好的回忆,即便后来中苏关系出现裂痕,宋庆龄始终对苏联保持着一份别样的情感。

  • 标签: 宋庆龄 苏联 1927年 中国代表团 国民党左派 党代表会议
  • 简介:1959年夏天的庐山会议,彭德怀受到毛泽东的错误批判,定性为“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的首领,并被免去国防部部长职务。蒙冤的彭德怀在痛苦和屈辱中度过6年。1965年秋,毛泽东在中南海最后一次接见彭德怀,对其承认“真理也许在你那边”;“我过去反对彭德怀同志是积极的,现在要支持他也是衷心诚意的。”

  • 标签: 彭德怀 西南 右倾机会主义 1959年 庐山会议 毛泽东
  • 简介:明清时期科举题名文献数量众多,除了乡试录、会试录、登科录、题名碑等原始文献外,还有不少私家撰著的贡举志,如《皇明进士登科考》、《皇明贡举考》、《皇明元考》、《类姓登科考》、《增补贡举考略》、《国朝贡举年表》、《清秘述闻》等,皆负盛名。后者“既是古代的科举研究性著作,对现代‘科举学’而言,也具有科举文献的意义”。

  • 标签: 贡举 札记 文献数量 科举学 明清时期 原始文献
  • 简介: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历史文化的研究是北京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宣南文化在北京历史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随着北京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北京历史文化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宣南文化研究,更成为热点。宣南在历史上泛指宣武门外一带,现今的宣武区是宣南文化的发祥之地。在论及宣南文化同北京文化的关系时,形成种互相辅济的观点,即源头说、缩影说和精华说。说结合考察,可以窥见宣南文化的整体。

  • 标签: 历史文化名城 北京史 政治文化中心 宣武门 源头 独特
  • 简介:1933年5月22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诞生在闽侯县城门乡胪雷村(今属福州市)。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4月福州第一次沦陷之前,陈景润随同在闽侯县邮政局工作的父亲陈元俊来到元(现福建明市)。

  • 标签: 陈景润 三元 抗日战争时期 福州市 闽侯县 数学家
  • 简介:循礼门在与铁路有关的地名中.汉口老城堡的城门也是一个系列。除了前面说过的玉带门之外,尚有循礼门和大智门。这些自1864年便出现的城门,在城堡时期是进入汉口城的通道,在芦汉铁路修筑期间,城门所在地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了与铁路垂直的交汇点,而循礼门和大智门更是成为铁路的站点,成为近代化的火车头进入汉口、进入武汉的必经通道。城堡时期,来来往往穿梭于城门间的只是少量的人和货.

  • 标签: 京汉铁路 地名 铁路修筑 城堡 汉口 交汇点
  • 简介: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上海的大买办虞洽卿亲自到南昌同蒋介石密谋,答应只要蒋介石反共灭共,到上海后,就借给他6000万元。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虞洽卿亲自守着一部电话机,直接指挥他的武装商团参与其中,而且还额外提供了200万元的经济援助。对于虞洽卿如此卖力的替蒋介石出力,一般认为这是由于阶级的利益而同蒋介石勾结起来,殊不知很久以前,虞洽卿和蒋介石就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交往。1911年11月间,虞洽卿在沪军都督陈其美处第一次见到蒋介石。蒋介石给虞洽卿的印象是精神抖擞,虽略显得瘦,但却很精干,气质不凡,颇有军人风度。尽管双方来去匆匆,但虞洽卿却颇为欣赏蒋介石的韧劲和雄心壮志。1916

  • 标签: 蒋介石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陈其美 孙中山 交易所 经济人
  • 简介:晚明之际,政权更迭频仍,称王称帝者众。其中以“冲冠一怒为红颜”,叛明降清的吴桂,先为清军夺关斩将,立下赫赫战功,受清封平西王;后为自身安危计,自立为“周”帝,举兵叛清。在当时的政治军事舞台上,掀起了多少血雨腥风:剿灭李自成农民军;摧毁晚明永历王朝;擒杀永历帝朱由榔……在明末清初的史册上,留下了深深的迹印。

  • 标签: 吴三桂 云南 中国 清朝 历史事件
  • 简介:我在参加《乌鲁木齐市志·工业编》诸章的评审中,发现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今不揣粗陋,草成此章。一、如何体现工业生产这条主线乌鲁木齐市是个大工业、小农业的城市,写好工业专志对于首府城市志的编纂尤为重要。工业编设有综述和诸如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等章。综述的任务是总揽本市工业全貌,反映工业发展的历程、布局、效益等内容,力求多层次、全方位地揭示工业发展的规律,突出

  • 标签: 专志 市志 首府城市 志稿 以事系人 小农业
  • 简介:气吞山河的侗族大歌、婉转传情的琵琶歌、锣鼓喧天的婚嫁歌、悲悲切切的丧葬歌……您能找得出比“饭养身,歌养心”更贴切的写照吗?有幸参加了在黎平县召开的“西部大开发与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建设”研讨会,我们得以来到侗族大歌发祥地、有着“捡得完河边的石头,唱不完龙的歌”之誉的龙侗寨。龙是侗族民歌原生态文化社区,这里的侗族人民用歌来陶冶情操,用歌的形式制定村规民约,用歌来表达喜怒哀乐。

  • 标签: 侗寨 天籁 民族文化保护 侗族大歌 西部大开发 原生态文化
  • 简介:先秦古籍中提到之"危山"实际并非今敦煌地区之危山,原因在于迟至汉武帝时中原王朝才领有敦煌之地,以古籍中之"危山"附会敦煌地区座高耸的山峰。东汉杜林认为《左传》中"瓜州"为今敦煌地区,此说长久盛行,正史多加采信;其实今之瓜州上古史与《左传》所言"瓜州"无关,是汉人"政治需要"及"自矜乡土"而附会之结果。"敦煌"地名在汉建敦煌郡之前已经存在,实为《山海经》中之"敦薨","敦薨"地名属月氏语,张骞因"薨"字不吉而改。

  • 标签: 三危 瓜州 安西县 敦煌 敦薨
  • 简介:我幼时常到陶然亭游玩,对旧时陶然亭的香冢、鹦鹉冢和醉郭墓冢印象颇深,当时脑力尚健,一些铭文至今犹能记忆。偶阅稗官野史,间或言及此冢。今漫记之。

  • 标签: 陶然亭 铭文 野史 稗官 印象
  • 简介:东周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农历四月初二这一天,邹国北部的凫村,一户孟姓人家,迎来了新的小生命。父亲孟孙激,祖上曾为鲁国贵族,虽然家道中落,仍是"诗礼传家"的文雅之士。母亲仉氏,向来以"贤德"著称。这对沉浸在喜悦中的年轻夫妇,和所有的父母一样,对刚出世的孩子寄予了厚望。但他们未必能想到,这小小的婴孩,成人后发下宏愿,以先师孔子为毕生榜样,在群雄争霸的战国中期,劝说时君施行仁政、王道,为百姓力争"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的生存环境。他就是孟轲,中国儒学史上的"亚圣"。

  • 标签: 孟母三迁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