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80 个结果
  • 简介:在蒙古族长调的跨文化审美价值判断这个问题上,民间/学者、局内人/局外人,给出了多元的审美经验描述和阐释。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面对同样的音响感性样式,不同文化持有者在审美经验的判断上,得出了长调音乐或“欢乐”或“悲伤”,这两种完全相悖的结论。本文通过对蒙古族传统社会长调音乐审美价值观的探讨,以及跨文化审美价值判断的分析,指出长调音乐对“局内人”而言,其所呈现出的审美形态具有“欢乐”的情感价值属性。

  • 标签: 长调 审美价值判断 欢乐 悲伤
  • 简介:在中国历经百年发展中,油画经历了西学东渐的本土化、民族化历程,最终促使中国油画独具特色。油画风景创作属于一项艺术活动,以大自然景物作为描绘的对象,是直观感悟自然、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各类绘画中占据核心位置,风景油画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已成为新时期重要的美术研究课题。因此,本文作者多角度阐述了中国风景油画发展历程,多层次分析了风景油画的分类与创作,详细探讨了油画风景创作的新语境。

  • 标签: 油画风景创作 新语境 分析
  • 简介: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国家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标准》同时向全国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在声乐艺术审美与表现中提出了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要“了解声乐表演的审美与创造”的要求。

  • 标签: 音乐教育系 声乐表演 艺术审美 《指导纲要》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 教学指导纲要
  • 简介: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法国戏剧理论家萨赛曾指出:“谈到戏剧的时候,有一个事实,甚至最不经心的人,也不会注意不到,那就是观众的存在。谁谈戏,谁就一定要谈起看戏的观众。不能设想没有观众的戏剧。……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观众是必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戏剧艺术必须使它的各个

  • 标签: 不经心 当代审美 探索性剧目 魏明伦 成都市川剧院 艺术研究所
  • 简介:在音乐作品中,随想曲是一种常见体裁,用它写成的作品有很多,完全是器乐形式的,而以声乐作品形式出现的随想曲不为多见。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便是一首器乐化较强、艺术性内涵深、声乐技巧要求很高的一首作品。它把中国古典优美的旋律与西洋声乐的发声技法做了完关的融合,是器乐作品的人声化的典范。

  • 标签: 随想曲 春江花月夜 音乐美学 意境
  • 简介:中立音是中国传统器乐音乐中特殊的音的现象,学界中多有从乐律学和形态分析对中立音问题的关注,但对于其作为演奏的音的过程以及承载着传统音乐审美内涵的研究鲜少。本文即希望围绕中立音在明确的指向性和不明确的演奏性两个特点,从具体形态和运用出发,结合王昌龄的"三境说",以广东汉乐丝弦乐为例来阐释中立音在其中的审美意趣,以及中立音在汉乐丝弦乐和传统音乐中的存在意义。

  • 标签: 中立音 广东汉乐丝弦乐 硬线 软线 三境说 呈示性
  • 简介:潘之恒是晚明一代名士。他精通戏曲,与许多家班女乐有着密切的来往,在他的《亘史钞》《鸾啸小品》等书中记录了大量他与家班女乐的来往,以及他对女乐表演的品评。从《亘史钞》《鸾啸小品》中的相关史料入手,探析潘之恒与吴越石、邹迪光、吴用先、汪季玄等文人家班和藩王家班中女乐的交往,分析潘之恒重情、尚雅的戏曲审美观念。

  • 标签: 潘之恒 家班女乐 重情 尚雅
  • 简介:本文从心理美学有关自我体验和角色意识的理论入手,分析这二者的矛盾在古代戏曲创作中的状况.以部分戏曲作品为例归纳了其存在的三种主要形式:一、角色意识占主导;二、角色意识和自我体验交互参半;三、自我体验占绝对上风.最后对一流曲家创作中自我体验对角色意识的超越原因作了粗浅探讨.

  • 标签: 戏曲 自我体验 角色意识
  • 简介: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研究中,一种具有显著标识性声音的出现,历经长期的积淀、流传,凸显着其音乐表述的意义。在所显现的二度创造中,蕴含着中国传统音乐定向听觉的声音意义。陆春龄、闵惠芬先生成就的经典,是他们对民间音乐的感知、想象成就了艺术审美取向的代表,也是进入中国器乐表演实践、理论研究、美学观照的一个特有现象之一。

  • 标签: 感知 约定性 想象 陆春龄 闵惠芬 二度创造
  • 简介:美善合一的审美观念及其对中国传统音乐实践的影响王次炤长期以来对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研究和对传统音乐思想的研究始终是两条平行的理论线索。事实上,一种艺术形态与它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以及与此相关的艺术观念不可能没有联系;因此,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考察中国传统...

  • 标签: 美善合一 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器乐 音乐实践 审美准则 中国音乐
  • 简介:布拉姆斯的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无疑是浪漫主义时期一部重要的协奏曲作品,然而这部作品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承认,反而遭到很多批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主要从这部协奏曲的审美特性切入,以揭示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及其与当时审美趣味的冲突,在具体策略上力图把感性关照和理性反思、协奏曲的结构特性和历史衍变结合在一起。

  • 标签: 布拉姆斯 第一钢琴协奏曲 协奏曲 交融 艰涩 节制
  • 简介:唐虞三代之始,人皆能因所感而歌唱,荆轲歌易水,离别唱阳关,上至君王,下到百姓,多知音好歌者。至商周时,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文人音乐逐渐剥离开来,文人音乐独立而成一派。宋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尤其不能忽略了文人对于音乐的创作和参与,经文人之手的北宋词调音乐,是文人音乐之代表。“文”的品格、气质和素养是文人音乐区别于其他传统音乐的标志之一。唐诗是酒,宋词为茶,歌词、音乐和典故中记录着宋代文人独特的艺术审美与细腻情感,“词调音乐”更注重于“音”与“心”之间的对话,以含蓄之情、中和之意、音外之音来表现中国古代文人独有的艺术哲学。

  • 标签: 北宋 文人 词调音乐 传播 审美
  • 简介:本文基于人们欣赏音乐时心理活动的自然属性,对这种心理活动规律的审美准则进行概述,即动力性与平衡性;再根据中国传统音乐横向性发展及意境营造的特点,谈了对欣赏中国传统音乐时基于心理活动自然属性下的审美准则的认识,分析了中国传统音乐怎样保持音乐的动力性与平衡性从而满足人们的自然心理活动规律。

  • 标签: 心理活动 旋律线 意境 审美准则
  • 简介:“实地考察”(Fieldwork)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基础方法,中国学者也称之为“田野工作”或“田野考察”。在近一个多世纪的实践过程中,西方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的具体研究取向多有变化。因此,在探讨相关观念与方法之前,有必要简短回顾此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

  • 标签: 西方民族音乐学 音乐学研究 田野考察 田野工作 中国学者 实践过程
  • 简介:仪式体验在西方宗教人类学领域指涉了处于宗教仪式活动中的信仰者在其生理、心理、意识等层面的内在感受,作为一个揭示了宗教现象的本质且具有宗教局内观的理论术语,宗教仪式体验一直是西方仪式学研究所不能绕开的核心问题。在此前提下,普遍存在于仪式现象中的音声因与仪式效果同步同向于局内人感官接收的关系,注定了两者间存在的某种联系。借助局内人的自述并结合笔者的田野观察,文章尝试性地以常熟散居道执行的“做七”仪式分析为例,对仪式音声如何作用于局内人的仪式体验及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 标签: 仪式音声 仪式体验 音声接收
  • 简介:茶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灿若星河中的一支,是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精品。纵观古诗词,有大量有关茶的论述即所谓的茶诗,而在这些茶诗中与音乐形态相关联的不在少数。本文拟以古诗词中的茶文化和音乐形态为研究对象,在甄别大量茶诗中涉及音乐形态的古诗词基础上,探讨茶文化与音乐的结合方式及内在关联,研究古诗词中茶文化与音乐审美的意境。

  • 标签: 茶诗 茶文化 音乐形态 音乐类别
  • 简介:文章运用问卷调查和测量的研究方法,就老年人对声音的依赖程度,以及对声音类型及声音的强度、速度、音色主观倾向性规律进行了研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做了统计分析,得出了老年人听觉审美偏好的相关结论。

  • 标签: 老年人 听觉 审美偏好 听觉依赖 声音类型 声音特征
  • 简介:小提琴艺术经典巨作《苏格兰幻想曲》出自著名德国浪漫作曲家布鲁赫之手,是这位伟大作曲家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整个浪漫音乐时代的杰出代表作之一,以极其浓郁的人情味、柔美洒脱的音乐触动着人们的心弦,

  • 标签: 小提琴艺术 幻想曲 苏格兰 公开演奏 成功 作曲家
  • 简介:傅磬同志是当代广西代表作曲家,其短暂的一生为民众创造了四百多首(部)品,他将广西多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自成一派的创作特色。作为广西地区声乐教育工作者,笔者也曾研读过傅磬歌曲作品,并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教学与演唱的实践,本文仅以“傅磬同志纪念音乐会”中的作品来谈谈其创作和艺术家们是如何演绎这些作品的。从而从理论的高度更深刻认识广西本土歌曲文化。

  • 标签: 傅磬 歌曲创作 演唱诠释
  • 简介:<正>戏曲作品本体主要就是指戏曲作品中的形式思维,既指涉剧本写作的人物设计、剧情构思、情节安排、细节设置等,也涵括舞台呈现的音乐、舞美、表导演等诸方面设计。由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程式性特征与剧种化传承,传统的戏曲艺术本体通常只是指剧种的艺术特征,但随着戏曲创作机制由传统戏的演员主导制向新编戏的作者、导演、演员等多方合作制的转变,剧种的作品化与作品的剧种化就成了

  • 标签: 形式思维 董生 戏曲作品 审美效应 戏曲创作 合作制